多种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效比较

2024-03-03 03:05霞,李靖,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甲环唑苯醚吡唑

赵 霞,李 靖,李 婷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四川成都 610045)

关健词:杀菌剂;辣椒炭疽病;防效

0 引言

辣椒(CapsicumannuumL.)是茄科辣椒属植物,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1].其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用途广泛,深受市场青睐[2-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近年来辣椒栽培面积稳定在2.1×106hm2以上,占全国蔬菜面积的9.28%[3].我国辣椒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四川、江西及湖北等8个省,其中,四川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6.67万hm2以上,产量产值居于全省蔬菜前列[1].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sporioides)是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世界性辣椒病害[4],主要危害辣椒叶片和果实,引起叶片脱落,果实腐烂,严重威胁辣椒产业的发展[5-6].四川地形复杂,复种指数高,连作病害问题突出,辣椒炭疽病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损失[7].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8-9],实际生产中,化学防治是控制辣椒炭疽病的主要措施.至2023 年5 月,中国农药信息网公布的登记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共计92 种[10],实际生产中传统药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效果不理想,并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2,8].因此,本文研究近几年登记较广的3种单剂和5种复配剂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药效,为防治辣椒炭疽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与防治对象

试验选择在四川省蔬菜主产区乐山市、雅安市进行,试验区域内辣椒炭疽病常年发生.

在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分场村开展1.5%多抗霉素水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40%氟啶胺·嘧菌酯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二氰蒽醌悬浮剂4 个药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试验.试验地为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30.8 g/kg,pH 值6.4.辣椒品种条椒,栽种规格0.6 m×0.45 m,每窝双株,施药时辣椒开花结果期,炭疽病发生初期,试验小区面积15 m2.

在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万华村夹江县露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490 g/L丙环唑·咪鲜胺乳油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试验.试验地为砂壤土,pH 值6.8,有机质含量2.64%.辣椒品种为二金条,田间常规管理,亩植3 800~4 000株,前作蔬菜(无筋豆),药前未施用过杀菌剂,试验小区面积25.6 m2.

在雅安市汉源县富林镇前进村开展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个药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试验.试验地是前作白菜地,前期未施药防治炭疽病.辣椒品种川优12 号、香辣二金条,起垄双行栽植,地膜栽培,亩基本苗3 300 株左右,施药时辣椒结果期.试验小区面积20 m2.

在雅安市汉源县富林镇流沙河社区开展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试验进行.试验地面积1.2 亩,前作大蒜,前期施用吡虫啉、代森锰锌各一次.辣椒品种为川优12,起垄双行栽植,亩栽植3 500株,施药时辣椒结果期,试验小区面积20 m2.

防治对象为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sporioides).

1.2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1.5%多抗霉素水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40%氟啶胺·嘧菌酯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二氰蒽醌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490 g/L丙环唑·咪鲜胺乳油.

1.3 试验处理及方法

根据《GB/T 17980.3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分别设试验药剂3 个质量浓度梯度、对照药剂及清水对照进行试验(表1).试验药剂浓度梯度参照中国农药信息网公布的各药剂登记剂量确定,参照GB/T 17980.33—2000,单制剂选择已登记的单剂作为对照药剂,复配剂选择其中各单剂、当地常用药剂作为对照药剂.每个处理均设4次重复,试验小区间设保护行随机排列.辣椒炭疽病发生前或发病初开始施药,使用HD-400 型手动喷雾器,连续施药3 次,间隔期7 d 左右.清水对照区喷洒等量清水.施药期间天气晴好.

表1 8种药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试验设计Tab.1 Field experiment design of 8 fungicides on pepper anthracnose

1.4 结果调查与统计

按照GB/T 17980.33—2000 进行田间调查和防效计算.调查方法为3次药后7、14 d 各调查一次病情,每试验小区随机调查50 个果实,以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根据病情调查数据,与清水对照比较,按照下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试验结果应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第2 版)处理,采用DMRT 法对防效进行方差分析.防效计算方法:

式中:CK1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试验期间炭疽病中等偏重发生,各处理3 次药后7、14 d 清水对照病指分别为9.6%~22.0%、14.4%~28.4%.各药剂防治辣椒炭疽病效果较好,药后药剂处理区病指显著降低,是对应清水对照区病指的1/5~1/3,减轻了辣椒炭疽病的危害,减缓了病害的发展.3 次药后7 d、14 d 防效依次为:1.5%多抗霉素水剂62.3%~80.2%、66%~77.8%;22.5% 啶氧菌酯悬浮剂74.7%~80.5%、69.1%~76.6%;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78%~86.3%、72.9%~81.3%;40%氟啶胺·嘧菌酯悬浮剂74.5%~81.4%、68.1%~73.5%;25%苯醚甲环唑·二氰蒽醌悬浮剂77.7%~83.6%、74.6%~81.4%;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79.9%~87%、74.5%~82.7%;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77.2%~84.8%、73.5%~80%;490 g/L 丙环唑·咪鲜胺乳油68.1%~84.5%、65.9%~85.7%.药剂持效期7~14 d.试验期间辣椒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

表2 8种药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Tab.2 Field experiment results of 8 fungicides on pepper anthracnose

对3次药后7 d防效做统计分析表明:各试验药剂的中、高剂量在0.05水平上效果相当,与各自对照药剂相比,1.5%多抗霉素水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与其差异不显著;40%氟啶胺·嘧菌酯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二氰蒽醌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90 g/L 丙环唑·咪鲜胺乳油高剂量防效分别显著高于其对照药剂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咪鲜胺水乳剂.

比较8 种供试药剂中剂量药后7 d 防效,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84.2%>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83.4%> 490 g/L 丙环唑·咪鲜胺乳油81.3%>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1%>25%苯醚甲环唑·二氰蒽醌悬浮剂80%>22.5%啶氧菌酯悬浮剂79.5%>40%氟啶胺·嘧菌酯悬浮剂75.9%>1.5%多抗霉素水剂73.6%.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的复配剂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效最高,抗生素类药剂1.5%多抗霉素水剂防效最低.

3 讨论与结论

炭疽病是辣椒上的重要病害,对辣椒的产量、品质和贮藏有很大影响.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农药防治、培育抗性品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来防治辣椒炭疽病[5].由于辣椒抗性品种有限,不同区域优势炭疽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区别较大,制约了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实际生产中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1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药剂是生产中防治辣椒炭疽病应用较广的两类化学农药,其单剂和复配剂登记数量分别占登记总量的36.59%、19.51%[2],但这两类药剂在辣椒上频繁使用,增加了病菌抗药性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炭疽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的自发突变频率较高,且同类药剂间存在正交互抗性,易形成抗药性群体[12-13],葡萄等作物上的炭疽病菌对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药剂也产生了抗性分化[14-16].但此两类药剂作用机理不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三唑类药剂则影响甾醇类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二者不存在交互抗性,二者复配或交替使用,可降低病原菌抗性风险[17].氟啶胺为二硝基苯胺类药剂,对辣椒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至今未见炭疽菌对该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报道[2],复配可有效延缓抗性.喹啉类药剂二氰蒽醌,与三唑类药剂苯醚甲环唑复配使用,可协同发挥药效,减少用量.咪唑类药剂咪鲜胺为广谱性杀菌剂,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对多种作物子囊菌和半知菌病害有显著防效作用,与丙环唑复配使用,可降低单剂用量,延缓抗性.多抗霉素防效略逊,但作为生物农药低毒安全、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可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轮换药剂.

综合试验结果,8 种药剂对辣椒炭疽病均表现较好的防效.低剂量防效在70%左右,效果略逊,但可为菜农接受;中、高剂量防效较为理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辣椒炭疽病的危害,减缓了其发展蔓延,田间可观察到辣椒病果明显降低.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应结合综合防治,进一步筛选作用类型不同的药剂,为生产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猜你喜欢
甲环唑苯醚吡唑
苯醚甲环唑复配型杀虫剂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醚菌酯及其开发
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新型多氟芳烃-并H-吡唑并[5,1-α]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5-氨基吡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