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大雪

2024-03-04 06:43赵军
走向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山头奶牛场大雪

赵军

人们是深爱雪的,深爱雪花给冬天枯燥的生活带来几许生机和活力,深爱雪花给冬天单调的枯黄带来神圣的纯洁与美丽,深爱雪花给勤劳的农民带来春天的希望和收获。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口口相传的谚语里,寄托着人们对瑞雪、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立于窗前,看着灵动的雪花在风中翻飞,身旁温暖的气流静静涌动,不知不觉,思绪回到了20年前的那场大雪。

那是2002年,我刚刚在山头村奶牛场参加工作。这是一份“别人嗤之以鼻、而我甘之若饴”的苦差事。每天早上4点,我要打开挤奶厅的大门,调试好设备,迎接全场100多头奶牛。这其间,要不时地跑前跑后,帮奶农们牵引奶牛、安装挤奶设备,时刻关注挤奶设备的运行,给牛奶称重记帐后抽到罐里冷藏,等待运往济南。像这样的工作,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辛苦、脏累自不待说,工资也只有每月200元,但对于贫苦家庭出身的我来说,“这是镇政府的正式工,好歹有个盼头儿”。

日子就这么苦熬着,转眼就到了寒冬腊月。也许是老天爷在考验我,那年冬天特别冷,我实在受不了半夜三点半就从家里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于是就暂住在场里的一间空屋,权当过冬的宿舍。从家里拿个铝质烧壶、拣个铁质炒锅,从五金店里买个电炉子,积雪烧水、白煮面条,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直到一场大雪的降临,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雪上加霜”。

头一天晚上挤完奶,我骑上车回了家,既是回去补充伙食,更是因为晚上场里实在冷得厉害,一床薄被挡不住城西洼的风寒,冻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3点半,在闹钟的“嘀嘀”声中醒来,睁开懵懂的睡眼,一看窗外,傻了。不知何时,院子里已是大雪覆盖,巴掌大的雪花还在赶趟兒似地往下落。困意转瞬即逝,翻身起床,推起车子就往外跑,因为我知道,在这个雪天,从家到奶牛场的16里路,半个小时不一定走得完。出门右转就是一个长约200米的大下坡,赶路心切的我忘了雪天路滑,脚下一使劲就冲了下去,大概冲出十米开外,车轮轧着一个小石块,车身失去平衡,瞬间就摔了出去,在厚厚的滑溜儿的雪地上,连人带车滑了半个坡。摔懵了的我趴在地上缓了好几秒,慢慢爬起来,扶正车子,略一检查,不孬,轱辘还能转,重又起身上车,继续前行。我家在城东的桥口村,奶牛场在城西的山头村,需要穿越整个城区。当走到县城黄河路时,又摔了个大大的跟头儿,右腿别在车梁里,疼得我眼泪都出来了。强忍着疼痛爬起来,坐在前后不见人影的雪地上,有一丝绝望。不容我伤怀太久,整理好情绪,继续赶路。当我踉踉跄跄地赶到奶牛场,还未下车,就看到前方挤奶厅的门前早已是一番人急牛躁的嘈杂景象。奶农孔大嫂火急火燎地说,小赵啊,你可来了。顾不上搭话,我赶紧开门、开机器、引牛入场,直到急躁的人和牛情绪都稳定了,我才发现自己的手摔破了,裤子摔破了,全身上下沾满了雪。奶农们看到我这一身的狼狈,拍拍我的肩膀,无言地去忙了。中间休息的空儿,抬头看了看钟表,原本半小时的路,那天竟然走了近50分钟。

大雪带来的不便显然不只这些。挤完牛奶,我还要往济南潘村奶站送奶,来回140公里,我们用了4个多小时,回来已经到了午场的挤奶时间,顾不上吃饭和休息,立即投入工作。下午3点多,我终于吃上了当天第一顿饭,像饿鬼投胎一样把一锅雪水清汤面吃了个精光,然后把搪瓷饭缸往桌子上狠狠一推,直接仰面躺在硬板床上,没脱衣服靴子,全然不管身上的点点牛粪牛尿,甚至连那扇没镶玻璃的门都来不及关就直接睡去了。之后的几天,我一直住在奶牛场,渴饮雪水、饿吞白面,中间也曾很想回家,可上路一看,20多公分厚的积雪,明似镜子的冰冻路面,直接把我吓了回去。大约一周后,冰化了,路通了,生活才逐渐回归正常。

在山头村奶牛场“战斗”了16个月后,我被调了回去,先是干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后来又做镇里的宣传文化工作,6年后调入中共平阴县委宣传部,开始了长达12年的新闻工作生涯,此后又历经政法委、纪委监委,直到今天,四十不惑,我的工作、生活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来,每到冬天,我都会想起那场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走过苦难的少年,从贫穷、愚昧、落后中摸爬滚打,一场又一场磨难和考验告诉我,不管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不管面对再冷的寒冬和暴雪,只有咬紧牙关,抖擞精神,拿出狭路相逢、舍我其谁的霸气,勇于冲锋,敢于陷阵,才能闯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辣子口,才能看到苦难后的辉煌,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这,就是生活、生命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山头奶牛场大雪
魔法小女巫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大雪宜进补 冬至大如年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大雪
下大雪了
东山头遗址与岗子遗址
领导干部要破除山头意识
家乡的白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