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可视化教学赋能小学音乐教学成效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4-03-04 10:04孙丽丽上海市闵行区福山实验学校201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符旋律可视化

孙丽丽 (上海市闵行区福山实验学校 201100)

可视化教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视觉手段以及思维导图、知识地图等视觉辅助工具,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教学形式。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音乐元素进行可视化教学,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将原本抽象的听觉艺术通过视觉手段展现,让学生的感知从听觉转移到视觉,以视听结合的方式理解和接受音乐元素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音乐可视化教学的优势

节奏、音色、旋律等元素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接受并掌握音乐学习内容,首先需要了解并掌握音乐中的各种不同元素。利用多媒体技术、音乐软件等手段进行音乐可视化教学,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方式较为被动,教学过程中可能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导致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或掌握知识点时,后续学习难度会增加。通过可视化教学,将音乐的变化转换为视觉表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开展。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音乐课程一般包括唱歌课和欣赏课等,可视化教学让以往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通过引入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审美感知的方式具象化和表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对于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引入音乐软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身边的生活工具进行音乐创编和即兴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使艺术回归生活,发掘身边更多的音乐之美。

二、音乐可视化在课堂中的应用

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元素呈现、展示,加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理解,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尝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软件等音乐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1.多媒体课件中音乐可视化教学的运用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将抽象事物具象化需要将音乐配合声音、图片、文字、视频图像等可视化要素进行整合,从学生视觉的角度呈现出来。

一是节拍可视化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的运用。节拍在音乐中具有恒定不变性,常见的节拍有2/4拍、3/4拍、4/4 拍等,而节奏在音乐中可控可调,形式也多种多样,可根据音乐速度合理安排节奏变化。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歌曲“竹子冒尖尖”中,需要学生掌握稳定的节拍,以开展歌曲的学唱。教师可以通过导入三个呼啦圈图片,对孩子们说:“老师带来了三个呼啦圈,每个呼啦圈里可以进入一个音符宝宝,那么小朋友看,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现音符宝宝呢?”这种带有游戏化的课堂导入设计拉近了师生屏幕上学习的距离,并在课堂开始时建立了节拍意识。多媒体课件中节拍的可视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逐步掌握歌曲节拍,为歌曲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旋律可视化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的运用。旋律是众多音乐元素的有机组合,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旋律可视化主要运用在歌曲学唱上,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歌曲学唱,由于学生大多还没有接触五线谱学习,无法形成对旋律线的认识。例如,在一年级歌曲教学“小树快长高”这一课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旋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分析一下这首歌曲“小树快长高”中有一处五度大跳音程,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有一定演唱难度。如果直接展示旋律,小朋友可能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可视化教学。通过将旋律变成图片形式,以“雨弟弟”和“风姐姐”的音乐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让学生根据乐句旋律特点联想音乐形象。“li”表现活泼可爱的“雨弟弟”,“lu”表现柔和、舒展的“风姐姐”。根据图形谱提示,小朋友可以通过联想音乐形象来轻松表现歌曲旋律,用轻快跳跃和连贯舒展的两种情绪来演唱歌曲。

图1 《小树快长高》旋律可视化教学图示

2.音乐软件中音乐可视化教学的运用

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聆听欣赏是随着音乐播放器或者教师的弹奏实现的,学生只能听得到音乐,却无法和视觉结合,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高低起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软件被开发了出来,如Dorico、MuseScore、Finale、剪映等等,这些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能够将音符的位置、形状和音符的发音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在看歌谱的时候,每个音符的位置和正确发音均能掌握,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效率,为音乐可视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Finale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教学中,教师通过Finale打谱软件把歌曲谱例完整打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开展分段教学。例如,在学习第一小段时,每出现一个音符,播放出对应的发音,让学生眼、耳、脑并用,直到学会第一段的音符和发音。以此类推,待学会了整首乐曲时,将整首音符连起来教学,由简入难,大大提高了乐曲的学习效率。

图2 运用Finale软件打谱出来的《春天的歌》

其次,多种音乐元素可视化教学在软件中的运用。例如,在三年级音乐听赏曲目“乘雪橇”这一课中,教学目标为感受音乐主题形象生动、活泼多变的旋律特点;能听辨主干音、用个性化的方式模唱主题旋律;借助聆听体验、体态律动、科尔文手势、动态图谱等方法开展音乐欣赏,体验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富有童趣的写实性音乐场景。这里涉及的旋律、听辨主干音以及动态图谱等就可以借助不同的音乐软件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情景导入时,通过剪映等可视化的视频软件,播放滑雪橇视频,配乐使用歌曲《乘雪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段聆听学生自主探究音乐时,配合Finale打谱软件,视听结合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音乐旋律;在听辨主干音时,配上《乘雪橇》的乐谱幻灯片,师生同唱主旋律乐段,用科尔文手势感受主干音的进行方向,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通过几种音乐软件功能的整合,把乐曲中的音乐元素提取出来通过可视化的技术处理辅助课堂教学讲解需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乐曲,并获得审美感知。

三、对音乐可视化教学的思考

1.音乐可视化教学是对新课标的践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围绕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确立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可视化教学中,要以音乐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渗入课程育人中去。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同时丰富和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2.音乐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动融合的主体是教师。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在知识层面上,教师应该摒弃长期存在的“重音乐技术轻教学技术”问题,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使音乐课堂更加有效、有趣。在意识层面上,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正确判断和熟练运用,从根本上提升信息技术意识水平。在技术层面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研修,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音乐可视化教学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音乐线上教学的创新实践,对音乐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音符旋律可视化
春天的旋律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一串快乐的音符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春天的音符
7月,盛夏的旋律
音符(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