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03-04 10:33赵月苑倪珂马捷曹艺凡
重庆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教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赵月苑,倪珂,马捷,曹艺凡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在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走向也处于一个探索与迭代发展的趋势中,由于建筑设计学科覆盖面广、技能要求多,而三年学制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呈现出理论实践与市场岗位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学生对接市场需求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引入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的工作室制“三化”教学模式、梳理课程体系前后衔接、“岗-课-赛-证-创”一体化势在必行。

1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具体问题

1.1 课程体系庞杂笼统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困境在于课程设置偏本科化,课程内容与传统“建筑学”差别不大,只是课时和难易程度上有缩减,教学内容多、学习时间短、实践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基础不牢靠,偏向于形象思维而缺乏逻辑性和创新性,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课程内容仍然是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初步、素描、色彩与构成、中外建筑史、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装饰图案与环境陈设艺术、建筑力学与结构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并未真正脱离本科化教学。

1.2 讲授方式偏理论和基础实训

高职学生学习接收信息的特点是偏图像信号、掌握基础软件制图与表现技能,欠缺“建筑设计”专业所需要储存的海量背景文本综合知识、成框架体系的逻辑思维和文化底蕴,导致学生就业后职业晋升空间较小。

目前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结合多为虚拟项目,在应用设计与技术上未能深入最新的BIM 跨专业协同设计、绿色建筑分析、装配式技术等,在渲染表现法方面仍然沿用二维展板、手工模型、三维动画三件套模式,强调视觉效果,而缺乏技术逻辑上的深层指导,与3D 打印、VR 展示技术结合度不深,成果内容与市场转型所需的制图能力、速度、效率、思考力等方面不对标。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欠缺深度

在高职建筑设计教学与企业实践快节奏之间的落差导致校企合作模式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在实际的利益关系维持上缺乏适当的政策支持,以致于单位时间内企业的效益在校企合作层面上得不到保障,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创新而不能有效延续,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模式需要深挖。双师队伍建设表面化,缺乏严谨的制度保障。

2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产教融合落地性策略

2.1 提出“三化”教学模式推进“产教共生”

1)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即结合行业发展与企业需要,把“建筑设计”专业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梳理归纳,然后有针对性地精选校企合作真实项目,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再对标产业链、能力链和岗位需求,由若干真实项目组成教学专题。如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居住区规划设计”“装配式建筑设计”“BIM 施工图”等教学专题选取对应体量的真实项目组成。

2)教学生产化

教学生产化,即按照企业真实设计工作过程重构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同步。把设计工作过程分为三个工作模块,即前期准备模块、设计实施模块、后期服务模块。每个模块提炼出相应核心能力,并根据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在前期准备模块,主要工作内容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核心能力训练为发现分析问题能力、设计认知能力、规范表达能力。

在设计实施模块,主要工作内容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核心能力训练为创新创意能力、方案设计能力、方案语言表达能力。

在后期服务模块,主要工作内容有图纸交底、施工配合、竣工验收、工程保修期及后期有关工作。核心能力训练为交流沟通能力、分析总结能力。

3)成果市场化

图1 基于产教融合的“产教共生”教学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动教学成果市场化。从创意创新产品到专业设计都要面向市场,不断强化学生“学校即企业、教学即生产、作品即商品”观念。

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生产化、成果市场化,深度推进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共生、与行业企业面对社会变革共生,实现产教共生。增强课程前后衔接与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

2.2 通过全生命周期课程体系训练系统思维能力

在产教融合的前提下,对“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分流”针对性培养,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融入课程实践,组织由浅入深的真实项目实训,重点项目从策划、设计、施工、运维、评价的建筑全周期各阶段植入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培养,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和全局观,并能和其他有关专业如结构、室内、水电、物业等进行项目的联动设计。

2.3 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引入企业导师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开展“概念-设计-表现-评价”全过程指导学生,并给予行业标准的修改建议与说明,帮助学生以职业标准细分评价板块来规范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现。

同时利用寒暑假引入产教融合的真实子课题进行校企联合指导与评价,让学生经历真实项目的训练和节奏,在与企业导师及时的反馈互动中,学习企业用人的职业标准,练就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

2.4 “互联网+”模式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与拓展

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越发着力,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的数量不断扩大到每年数千门,对精品在线课程的质量也有了更多具体的要求,如实践学期数、教学内容必须结合最新技术与行业动向、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也变得更多维(视频、微课、录屏、习题、讨论等),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需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学习的便捷性、交互性和时代感等,同时运用VR 沉浸式感知加强设计过程指导,拓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面和有效获得量。

应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合理、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3 多元并举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实施

3.1 深度融入产教融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为更好地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建筑设计”类专业以教师“工作室”作为主要教学载体,并建立系列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工作室导师管理办法、工作室教学管理办法等,对教学内容、学习期限、考核办法、成绩评价标准与模式、成绩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初步的分流,注重设置“通识课程+准入资格课程+岗位资格课程”的课程模块,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全过程,随着年级上升而不断提高进入工作室学生的比例和工作内容,实现从调研、方案设计、制图表现到材料运用、施工图设计,再到和企业进行沟通修改调整等,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靠近设计情境,使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形成真实联系;师生共同参与项目流程、共同完成项目,并一定程度上实现效益共享。同时联合企业导师进行评价,在真实项目中快速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图2)。

图2 工作室制教学生产化流程示意图

3.2 “岗-课-赛-证-创”融通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序列中,依据建筑设计执业要求,对标“1+X”证书制度,软件技术平台课对接职业技能考级如CAD 证书、BIM证书、绿色建筑技能证书等实现课证融通;同时,课程成果对应竞赛标准,在软件技能、行业设计大赛、省部级或国家级竞赛中冲刺相关奖项;结合素质学分制度,促进学生专业兴趣,大幅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3.3 对接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训内容

对接市场发展走向,在增量建设、存量更新和数字化转型趋势中,结合实训项目,从简到繁逐步增加BIM 技术、装配式技术、低碳绿色建筑技术等新技术,并植入乡村振兴、城市(微)更新、旧建筑改造、智慧城市、医疗卫生、老幼友好适应性等热点课题类型,实现专业理论、软件、核心设计课的相辅相成。

3.4 深度融合的校企互动

通过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筛选优质、成规模、有保障的企业,请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并且学生从进校开始便可以进入企业参观认知实习,企业同时又能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或职业技能竞赛,借助部分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和企业在相关竞赛中的影响力,学校输送学生,企业制定竞赛标准培训,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有关竞赛,与有条件的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对岗人才,增强应用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共建教材、课程、行业标准,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方式。

3.5 渐进式岗位实训考核制度

由于“建筑设计”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除了学校的工作室生产化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假期的实训考核,把大三下6 个月的顶岗实习灵活划分为大一暑假1 个月,大二暑假1个月和大三下4 个月的岗位实习形式,即“4211”分期岗位实习模式,帮助学生做好实训技能和心理建设,为其提供较好的就业基础,毕业进入企业后能实现“到岗即用”。

4 结语

在建筑行业转型优化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压力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必须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之善于灵活应对时代的各种变化,具有持续学习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强大的逻辑思考力、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势在必行。

通过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三化”教学模式推进“产教共生”,在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环境中,通过模块化教学优化课程前后衔接关系、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真实场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生产化模式、增强“岗-课-赛-证-创”联动、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渐进式岗位实训考核制度、订单班培养模式等,实现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真正的产教共生,探索出新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产教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