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2024-03-04 09:43浦怡婷马顾全吕鹤群冯瑶婷彭拥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单穴风府五官科

浦怡婷,马顾全,吕鹤群,冯瑶婷,彭拥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水沟穴位于督脉,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水沟穴名,由《针灸甲乙经·面凡二十九穴第十》[1]首次提出,因其穴正夹于手足阳明经之中,如经水交会,故名。别名有人中(《肘后备急方》[2])、鬼客厅(《备急千金要方》[3])、鬼市(《千金翼方》[4])。临床中,水沟穴应用十分广泛,对癫狂痫、中风及腰背痛等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古代文献对水沟穴的记载比较详细,但却缺少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华医典》[5]电子资料中先秦到清末期间的医籍医案中关于水沟穴临床应用的记载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以期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资料主要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华医典》第5版[5]为主,同时以权威出版社的纸质书籍作为文献条文的校对标准。

1.2 检索策略

以“水沟”“人中”“鬼客厅”“鬼市”等关键词进行人机结合检索,最终选出620条原始数据。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涉及水沟穴单穴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②涉及水沟穴配伍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③治疗方法为针刺、灸法与放血等;④涉及水沟穴信息完整、疗效明确的相关条文。

1.3.2 排除标准 ①涉及水沟穴,但用于辅助他穴定位的条文;②涉及水沟穴,但用于归经描述的条文;③穴位配伍存有歧义者或处方信息不全者;④剔除标准重复的条文和互相引用的条文。

1.4 腧穴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针对处方中出现的错别字、通假字和省略词等,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6]、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经外穴精选》[8]以及上下文的语境关系,对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

1.5 病症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针对处方中出现的各类病症名称,主要依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9]《中医内科学》[10]《中医外科学》[11]《中医儿科学》[12]《中医眼科学》[13]《中医耳鼻喉科学》[14]与《传染病学》[15]等进行统一。如果不能准确概括,则保留古籍中所列病症名称。

1.6 数据挖掘工具及方法

①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病症的出现频率及配伍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与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若同一腧穴归属于2个特定穴,则计数为2;②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设定最大聚类数为10、最小聚类数为5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最终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其中单穴主治70条,配伍主治18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总频次为1 008次。

2.2 水沟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涉及水沟穴单穴主治病症的条文共有70条,病症总频次为187次,包括内科、五官科、儿科与传染病等科别。其中内科病症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以心系疾病(58次,31.02%)、肝胆系疾病(31次,16.58%)为主。

根据病症出现频次,将不小于平均频次(8次)的病症列为优势病症(公式:平均频次=总频次/病症数)[16]。因此,水沟穴单穴主治的优势病症共有7种,分别为:水肿(27次)、癫病(26次)、中风(20次)、痫证(15次)、厥证(14次)、消渴(14次)和肺风(13次)。见表1及图1。

图1 水沟穴单穴主治病症词云图

表1 水沟穴单穴主治病症统计

2.3 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分析

涉及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的条文共有183条,病症总频次为200次,包括内科、五官科、儿科、外科与传染病等科别。其中内科病症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以心系疾病(37次,18.50%)、肝胆系疾病(30次,15.00%)为主。

根据病症出现频次,将不小于平均频次(5次)的病症列为优势病症(公式:平均频次=总频次/病症数)[16]。因此,水沟穴配伍主治的优势病症共有16种,分别为:中风(22次)、厥证(17次)、腰痛(14次)、水肿(13次)、小儿惊风(11次)、癫病(10次)、面瘫(10次)、鼻窒(8次)、口疮(8次)、鼻鼽(7次)、鼻衄(6次)、口臭(6次)、狂证(5次)、头痛(5次)、消渴(5次)和牙痛(5次)。见表2及图2。

图2 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词云图

表2 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统计

2.4 水沟穴主治及配伍主治病症对比分析

水沟穴单穴主治与配伍主治病症都以内科及五官科为主,内科中又都以心系及肝胆系疾病为主,且优势病症均有癫病、痫证、中风、水肿与消渴。

在配伍其他腧穴之后,水沟穴的主治范围明显扩大,内科中增加了脾胃系病症,且在心系、肝胆系与肢体经络属系中,病症数均有增加;又增加了外科相关病症,在五官科和儿科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见图3。

图3 水沟穴单穴与配伍主治病症数对比图

2.5 水沟穴配伍腧穴频次分析

在相关条文中,与水沟穴配伍使用的腧穴共166个,使用频次1 008次,频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合谷(61次,6.05%)、百会(38次,3.77%)、上星(33次,3.27%)、承浆(32次,3.17%)和风府(27次,2.68%)。见表3(表3中仅出现频次>10的穴位)。

表3 水沟穴配伍腧穴使用频次统计表 (频次>10)

2.6 水沟穴配伍腧穴归经分析

水沟穴配伍使用的腧穴共涉及15条经脉,使用频次最高的3条经脉分别为督脉(182次,18.06%)、足太阳膀胱经(125次,12.40%)和手阳明大肠经(120次,11.90%)。涉及腧穴个数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30个),其次为督脉(17个)。见表4。

2.7 水沟穴配伍特定穴分析

水沟穴配伍腧穴的使用频次总和为1 008次,其中特定穴使用973次,占96.53%。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种特定穴分别为交会穴(295次,29.27%)、五输穴(292次,28.97%)和原穴(121次,12.00%)。涉及腧穴个数最多的为五输穴(52个),其次为交会穴(33个)、原穴(10个)。见表5。

表5 水沟穴配伍腧穴特定穴使用情况

2.8 水沟穴配伍腧穴部位分析

因腧穴均具有近治作用,故本研究对各腧穴在体表的分布部位进行分析。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部位为头颈部(379次,37.60%),其次为上肢部(238次,23.61%)、下肢部(224次,22.22%)。见表6。

表6 水沟穴配伍腧穴部位分析

2.9 水沟穴使用方法分析

涉及水沟穴使用方法的条文共有32条,总频次为52次,其中提及针刺方法25次,艾灸方法27次。见表7及表8。

表7 水沟穴针刺方法

表8 水沟穴艾灸方法

2.10 高频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

对频次>10的腧穴制作聚类分析冰柱图,据图显示,22个腧穴按21个聚类群分,可得2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风府-上星、金津-玉液。见图4。

树状图显示,22个腧穴可大致分为4类,第1类为“金津-玉液-承浆-列缺-颊车-地仓-合谷-申脉”;第2类为“间使-神门-足三里-曲池-百会-气海”;第3类为“委中-昆仑”;第4类为“上星-风府-迎香-口禾髎-曲差-风池”。见图5。

图5 高频配伍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 水沟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水沟单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与传染病等科别,优势病症有水肿、癫病、中风、痫证、厥证、消渴和肺风。《类经图冀》载:“(水沟)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痫卒倒,消渴多饮,水气遍身浮肿,瘟疫,口眼喎僻,俱宜刺之。”

水沟穴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为经水交合之处,因而对水肿、消渴等水液代谢障碍相关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且水沟穴归属督脉,督脉入络脑,且为阳脉之海,故水沟具有醒脑通窍、清热息风与回阳固脱的功效,作为“急救要穴”,对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类疾患都有较好的疗效。现代大量研究证明,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时,水沟穴具有确切的疗效[17]。

3.2 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分析

水沟穴配伍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外科与传染病等科别,优势病症为中风、厥证、腰痛、水肿、小儿惊风、癫病、面瘫、鼻窒、口疮、鼻鼽、鼻衄、口臭、狂证、头痛、消渴及牙痛。

与单穴使用对比,两者都以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疾患为主,内科中又都以心系及肝胆系疾病为主,且优势病症中均有癫病、痫证、中风、水肿和消渴。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在配伍其他腧穴之后,水沟穴的主治范围扩大。内科中增加了脾胃系病症,且在心系、肝胆系和肢体经络属系中,病症数均有增加;又增加了外科相关病症,在五官科和儿科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3.3 配伍腧穴各类频次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166个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能够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泻之可以起到通关启闭、开窍醒神的作用[18],与水沟穴共同产生协同效应。

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这符合本经配穴的规律。《灵枢·背俞》云:“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督脉为五脏之本,总督诸阳,调节阳经气血。而多穴搭配则更能促进全身经气的运行[19],增强疗效,扩大主治范围。

在特定穴运用方面,特定穴使用总频次为973次,占全部配伍腧穴的96.53%,特定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定穴可以通过经脉与脏腑之间产生特殊的联系,这对于纠正脏腑的病理状态以及恢复病变脏腑的正常功能具有特殊的疗效[20]。而在所有特定穴中,交会穴、五输穴使用频次较多。交会穴是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具有一穴多用的作用[21],可以扩大腧穴的主治范围。百会、承浆和风府均归属督脉,且都分布于头颈部,在交会穴中使用频次较高,以达到协同水沟共同发挥疗效的作用。五输穴中足三里使用频次较高,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治腑”,与水沟配伍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扩大了水沟的主治范围。

3.4 水沟穴使用方法分析

在水沟穴的使用方法中,主要分为针刺和艾灸两种。针刺以“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为主;艾灸则以“灸三壮”为多。但《经脉图考》等多本古籍均说到:“然灸不及针”,可见水沟的使用方法仍以针刺为主。

3.5 配伍腧穴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冰柱图结果显示,22个腧穴按21个聚类群分,可得2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风府-上星、金津-玉液。风府、上星均属督脉,属于本经配穴。金津、玉液则为经外奇穴,位于口腔内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针刺此而穴可以促进舌部的经气运行,修复受损的吞咽反射弧[22],因此多与水沟配伍用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树状图结果显示,22个腧穴可大致分为4类,第1类为“金津-玉液-承浆-列缺-颊车-地仓-合谷-申脉”;第2类为“间使-神门-足三里-曲池-百会-气海”;第3类为“委中-昆仑”;第4类为“上星-风府-迎香-口禾髎-曲差-风池”。以上腧穴起到了开窍醒神、升通阳气等功效,采用了本经配穴、上下配伍等配伍方法。

综上所述,水沟穴作为“急救要穴”,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患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与其他腧穴的合理配伍,可以有效扩大水沟的主治范围,更彻底地发挥水沟穴的作用和疗效。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未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②文献中缺少对于疾病证型的描述;③部分古籍病名与现代病名可能有出入。这可以成为后续深入研究的思路,以期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的启发。

猜你喜欢
单穴风府五官科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初心不改 让重庆市中医五官科声音响彻全国
单穴留苗数对晋谷21号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五官科护理技能项目调查
引导式自学法融入五官科护理理论教学的效果探讨
五官科护理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
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单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风府穴禁灸浅析
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失语60例
单穴治疗颞颌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