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3-04 01:23顾莉亚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亚健康检出率维度

顾莉亚,傅 洁

(1.苏州市职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104;2.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500)

心理亚健康是指处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低、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定、困倦等现象[1]。研究表明,中国约有3000 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2]。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3]。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成长对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4]。综上,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多方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及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既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江苏省地理位置划分,选取5 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其中苏南2所(南京、苏州)、苏中1所(南通)、苏北2所(徐州、连云港)。采用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群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照“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城乡比例”大致相同的原则,选取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估算:根据抽样调查公式,N 为样本量,Z 为统计量,p为概率值,ε为允许误差。其中,Z0.05/2=1.96(可信度保证在95%),p=0.05,ε=0.03(误差控制在0.03),因此,计算到最少样本量约为1067 例,考虑到抽样中一些不可控制因素,部分问卷会成为无效问卷,故扩大发放问卷数量,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在查阅相关文献[5-6]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7]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合理性,经4 位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教授1人,副教授2人,研究员1人),6位江苏省高职院校一线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审定后,对问卷的设计、涵盖的内容多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最终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体育人口: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min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8])。第二部分为心理亚健康情况,调查研究对象近3个月内出现的心理不适症状,采用由陶芳标[9]研制的《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中的心理亚健康部分。分为情绪问题维度亚健康、品行问题维度亚健康、社会适应困难维度亚健康,亚健康症状的条目数不少于8条视为心理亚健康状态[10]。每个条目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从≤1 周到超过3 个月分别给予赋值1-6分,分数越低,说明心理越健康;反之,分数越高,则说明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亚健康的程度越严重。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次调查问卷中量表的Crobachα 系数为0.970,各维度的Crobachα系数均大于0.8,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可接受水平。见表1。

表1 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Crobachα系数

3.问卷发放

通过问卷星、QQ 群、微信群等形式由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线上问卷匿名发放与回收,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对问卷的内容均表示知情同意。本研究累计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882 份,有效率94.1%。有效问卷的判断标准:(1)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2)问卷条目填写完整率大于90%;(3)填写问卷时间不少于5min。

4.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亚健康状态检出率,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得分及检出状况

从检出结果来看,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三个维度的检出率中,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最低。从各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情绪亚健康理论得分范围17-102 分,品行亚健康理论得分范围9-54 分,社会适应亚健康理论得分范围13-78分。情绪亚健康的人均得分最高,品行亚健康的人均得分最低,三个维度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都超过了10%。见表2。

表2 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得分及检出状况

(二)不同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检出率比较

结果显示,性别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心理亚健康的各项指标检出率均低于女生;心理亚健康的三个维度中,男女生的品行亚健康检出率均为最高、社会适应亚健康检出率最低。年级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情绪亚健康、品行亚健康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大学生的情绪亚健康、品行亚健康检出率最高,县城次之,城市最低;农村、城市大学生的情绪亚健康检出率均低于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而县城大学生的情绪亚健康检出率略高于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同个体特征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检出率

(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检出率比较

结果显示,除平时主要监管人外,家庭背景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婚、家庭关系融洽的大学生群体检出率;心理亚健康的三个维度中,父母离异的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基本持平;父母未离异的大学生则是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最低。心理亚健康的三个维度中,不论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最低,且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不同的监管人仅对大学生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维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平时主要监管人为其他人的大学生品行亚健康检出率最高,父亲次之,母亲最低。监管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大学生在各维度的亚健康检出率显著低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大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三个维度中,监管人文化程度在小学或以下的大学生群体的,情绪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监管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大学生群体中,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同时不同文化程度的监管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亚健康检出率最低。见表4。

表4 不同家庭背景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检出率

(四)不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健康检出率比较

结果显示,除是否熬夜外,不同生活习惯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体育人口、长时间上网的大学生群体在各维度的亚健康检出率显著高于体育人口、未长时间上网习惯的大学生群体检出率。心理亚健康的三个维度中,是否体育人口、是否长时间上网的大学生品行亚健康的检出率最高,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最低。见表5。

表5 不同生活习惯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健康检出率

(五)影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单因素筛查分析验证,性别、是否体育人口、平时主要监管人、监管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父母是否离异、是否长时间上网等各项指标均对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具有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心理亚健康为因变量(是=1;否=0),以性别、体育人口、主要监管人等在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对自变量编码后纳入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性别、体育人口、监管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父母婚姻状况、网络成瘾均是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P<0.01)。见表6。

表6 影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检测状况

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6.6%,心理亚健康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处于危险水平。得益于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全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地落实,本次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或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或不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因此,本次调研中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受到三年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居家线上教学,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式改变,但学生的自控性、自律性远达不到网络授课的要求,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率的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

(二)性别对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的影响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女生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生理结构的关系,女生较男生更为敏感、脆弱,性格更为内向,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与男生存在差距;再加之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信心缺乏,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迷惘,其处理消极情绪时缺乏有效的释放与排解方式,导致女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

(三)家庭背景对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的影响

本次调研过程中,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学生原生态家庭背景越复杂,家庭关系不融洽,其心理亚健康的检出风险就越高。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心理亚健康的检出风险就越低。可见良好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正面导向与教育作用。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婚姻状况完整的家庭培养的大学生相对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关爱与重视,有效降低了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当监管人为其他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小学以下的家庭时,其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心理亚健康各维度上的检出率尤为突出。分析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监管人,其固有的文化认知与知识涉猎面导致其对孩子的关注度片面聚焦于文化成绩,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监管人,所以才引发了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四)生活方式对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的影响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现代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竖起的“保护屏障”,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解释人群中存在健康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11]。大学生正处于行为思想、意识形态的活跃期与塑造期,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障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2]。在本研究中,非体育人口与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改善自身对外界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自身的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与人相处融洽,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另一方面,对网络不成瘾的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概率更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亚健康率显著高于不成瘾群体。江苏省经济发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长对子女电子设备购置的无节制满足,是导致大学生群体手机、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学生在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时,难以抵御其诱惑,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情绪,甚至还有部分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达到了病态,这些因素都是导致长时间上网的大学生诱发心理亚健康问题的重要推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均检出较高的心理亚健康率,性别、体育人口、监管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父母婚姻状况、长时间上网均是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显著影响因素。

2.个体特征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有一定关联性。性别对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女大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

3.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学生原生态家庭背景越复杂(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融洽)、监管人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其心理亚健康的检出风险就越高。

4.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学生中非体育人口、网络成瘾均是诱发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

(二)建议

1.需重点关注高职院校中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生理、心理特征等多方面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干预方案;动态化关注有心理疾病、心理亚健康倾向的女生,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心理咨询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有效防止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和不良转归,同时注重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以防信息泄露造成这类学生心理疾病的加剧。

2. 家庭层面则可以从家庭环境的改善入手,作为监护人要与被监护人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陪伴,要注重心理疏导的安抚作用,更不能因为过度宠溺而放任被监管人的不良生活习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因素存在着很多不可逆转的限制条件,要更好地预防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象的发生,最务实的办法就是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抓起。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大学生的在校日常生活纪律抓起,倡导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校园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要大幅降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单纯依靠学校、家庭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在这呼吁社会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要不断扩大心理健康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的心理健康的服务与保障工作,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治疗方式,不断增强大众健康心理的意识,深入校园、社区,扎实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日活动。有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才能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环境,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一路保驾护航。

总体来看,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仍需受到关注,未来需要学生、学校、家长等提升对心理亚健康的危机意识,多方协作降低发病率,多措并举提高治愈率。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很多并未意识到心理疾病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部分学生对涉及心理问题的答卷持怀疑态度,对健康的定义仍停留在躯体健康的概念,或将心理亚健康现象单纯的理解为短暂的情绪低落,对心理疾病的了解知之甚少。今后,学生、学校、家长还有很多心理健康层面的空白需要去填补,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加强心理亚健康的危机意识,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要补齐心理亚健康咨询与疏导的短板,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为家长要善做倾听者,强化心理病症干预与及时防范化解风险。

猜你喜欢
亚健康检出率维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猪群亚健康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