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4-03-05 01:27王玢莹赵蓓王晶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家长

王玢莹 赵蓓 王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层家庭,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等多重挑战,同时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和重要。

目前,不少研究者对高职学生家庭因素与其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但在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大多研究都从学校角度出发,较少集中在家长视角。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高职学生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剖析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并从家庭角度提出适合家长实施的可行办法,以期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自卑心理

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是因为成绩不佳、高考成绩未达本科线而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有些学生因较大的落差感选择在学校蒙混度日,有些学生因环境不适应而疏于学业。在毕业就业时,这些学生往往因就业不顺或在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自我评价过低(如对自己的能力、成绩、外貌等不满意,常感到无能、失败、丑陋等);回避行为(如不敢参与活动、不敢发表意见、不敢与他人交流等);性格怪异(如孤僻、敏感、多疑、消极等);人际关系障碍(如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交友,常感到孤独、被排斥、被歧视等)。

(二)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自我意识不清晰、自我价值感低、心理韧性不足等心理问题,从而反抗和否定权威和规则。此外,高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的溺爱或忽视,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自私自利、任性妄为的性格;有些学生受到社会的歧视或诱惑,产生逃避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而且,高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教师或管理者过于严厉或宽松,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没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或依赖的心理。总之,高职学生往往因为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而出现逆反心理。

(三)偏执心理

近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频发,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多数青少年一样,都存在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特点。有些高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凭一己之力往往无法处理,加之家庭关系淡漠,导致在解决问题时通常采用不成熟的方式,由此引发严重后果。另外,高职学生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重心多集中在改善家庭环境上,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常常带有偏执心理,形成了遇事自己解决,不与他人沟通的处事方式。另外,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解决问题的效率低,导致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出现矛盾,产生偏激心理,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四)社交困难

首先,高职学生大多都有自卑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差,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经常感觉人际关系太复杂,从而表现出忧虑、敏感等情绪。他们也往往过度依赖网络,存在社交恐惧感,如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不敢和陌生人交流,不敢找别人帮忙等;其次,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性格缺点,如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观念等,忽视了对自身社交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缺乏社交技巧,如不注意形象、仪表、言语、情绪等因素,只与少数熟悉的人交往,不愿参与各类活动等,社交圈较为狭窄。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影响人发展的系统包括四部分: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家庭因素作为重要的中间系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支持等多方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高職学生由于年龄、学历、经济等原因,大多数仍然依赖于家庭,因此家庭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经济状况

不少学者在高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做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水平上的阳性检出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差异。高职学生自步入大学以来,就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学生除了需要应对新学期的不适应外,还要面对紧张的家庭经济情况。在经济能力较低的家庭中,父母甚至祖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而这种较高的期望往往会导致高职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原本隐藏的心理问题。经济上的贫困会给高职学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压力、生活上的担忧与心理上的不适。

(二)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与民主型。有研究表明,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特点,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觉察到他人的情绪。而这类个体在进入大学后,面对与不同性格的群体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可能会引发因家庭教养方式带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而导致的心理不适,如因宿舍人际关系引发的矛盾等。忽视型的父母往往较少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导致学生步入大学后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内心却十分敏感,渴望得到关心和爱护。当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学生心理上的天平就会出现失衡。专制型的父母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通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怯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变得没有主见,对自己的需求也不清楚,在迷茫和无助中造成心理上的失调。而民主型的父母不仅会尊重学生,也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学生会更加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内心的需求。如前文所述,不同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数量、关系、地位和角色等方面的组织形式,通过影响家庭功能和氛围,进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变化会对高职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学生的家庭结构存在以下几种类型: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单亲家庭(由父亲或母亲和子女组成);再婚家庭(由父母中至少一方与前配偶所生子女和现配偶所生子女组成);留守家庭(由父母中至少一方外出务工,留下子女和其他亲属组成)等。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核心家庭是最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结构,能够给予高职学生充分的关爱、支持、沟通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自尊自信、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交能力等。其他类型的家庭结构会给高职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困扰,如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依赖性、逆反性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残、自杀等。

(四)亲子关系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拒绝型的亲子关系与高职学生的强迫症、恐怖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以及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此外,亲子关系也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行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高职学生产生反社会行为,如欺凌、偷窃、逃学等。不仅如此,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塑造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对其人格发展产生影响。高自尊的高职学生会感觉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从而形成积极、开放、自信的人格特征;低自尊的高职学生会感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无价值的、无能力的,从而形成消极、封闭、自卑的人格特征。

亲子关系也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知识,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抑制高职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被动地应付知识,采用无效的学习方法,降低了学习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影响高职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作为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模板,影响着他们在家庭外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高职学生与同伴和教师相处的技能和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和谐、支持性的社会网络;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使高职学生难以与同伴和教师相处并难以建立稳定、和谐、支持性的社会网络,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行为、人格发展、学业成绩以及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一)建立安全的依恋方式

家长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帮助学生增强社交能力,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份稳固的安全感可以使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时,情感上始终保持安全的依恋状态。父母帮助孩子最好的时机便是在孩子尝试过后,依然找不到方向,陷入无解和挫败的时候。真正的依恋是包含同理心的沟通过程,家长可以通过言行和沟通,向学生表达最深层次的“我懂你”。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通过重复学生的話,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安全感的形成并非无根的浮萍,家长需要聆听和解码青少年的信号,青少年也同样需要家长的反馈和回应。

(二)发挥家庭的正面教育作用

首先,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关心、关爱和支持。同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其次,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高职学生的兴趣特点及专业内容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最后,家长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和鼓励,支持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首先,家长应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就业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责任,遇到困难勇于应对。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通过家庭教育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彼此。此外,亲子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家长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学生共情和反馈,并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不要过度评判、干涉或强制。最后,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表露氛围。父母要有高接纳性、高反馈性和高预测性,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情绪,体会并回应学生的情绪感受,合理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被理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专业技能支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受众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家庭教育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发挥正面教育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多角度出发,以家庭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三条可行措施:建立安全的依恋方式、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作用、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期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校级学工项目“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家庭因素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项目编号:2022KY29RWPXG);陕西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材和配套数字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HZ1397)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家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