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法律素养现状和培育对策研究
——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3-05 14:37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学院思政

李 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自始至终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受高职院校特殊性的影响,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加之网络上的各种不良思潮更容易冲击高职生的精神底线,让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全面、系统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了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亟需关注的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一)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生的法律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生个性张扬,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网络、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对他们开展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深刻理解和研究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道德规范”并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提高高职生的法律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法律知识内容,形成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合力,既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高职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研究共编制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分别对学院思政教师和大专学生发放了问卷,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1318份,教师有效问卷23份。研究结果如下:

(一)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学生法律意识有很大提高。91.50%的学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常识,75.95%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有助于保障自身权益,58.57%的学生认为学院的普法宣传教育是有意义的。(见表1)当问及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会如何做时,91.65%的学生选择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8.53%的学生认为当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法官和警察是最能有效帮助解决问题的人。(见表2)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所产生的作用和效力非常认同,也相信法律所带来的权威性。不仅如此,学生在一些日常行为中,也基本能够做到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如60.70%的同学表示自己在走路或者骑行过程中从来没有闯过红灯,68.06%的同学表示在处理同学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或个人情感时从来没有过暴力行为,66.62%的同学表示身边从来没有发生过校园暴力、欺凌、诈骗、“校园贷”等违法违纪行为。(见表3)

表1 学生的法律意识

表2 学生的法律意识

表3 学生的守法行为

在法治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学生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欠缺。27.39%的学生没有了解过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法律常识;当问及国家宪法日为哪一天时,只有62.06%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31.86%的学生不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时间;只有43.17%的学生知道满多少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对比较匮乏,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不清楚,需要学院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学院法学专业的教师较少,缺少相关法律知识的专业培训

目前,学院共有专兼职思政教师31 名。从性别来看,男思政教师占16.13%,女思政教师占83.87%;从年龄层次来看,30 岁以下思政教师占16.13%,30~40岁思政教师占29.03%,40岁以上的占54.84%,年龄结构偏大;从职称来看,副教授职称占29.03%,讲师职称占25.81%,其他占45.16%;从学历层次上来看,第一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占58.06%,本科学历教师占41.94%;从专业来看,法律专业的教师只占9.68%,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占80.64%,其他专业教师占9.68%。(见表4)思政教师也表示学院基本上没有安排过专门的法律知识相关培训,一般都是自己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备课,查找相关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学院大多数思政教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教师较少。同时,思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关法律知识的专业培训。

表4 思政教师基本情况

(三)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尚未建立网络或其他形式的法律阵地

目前,学院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思政教师在开展法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除讲法律知识之外,也都辅之以案例教学、说新闻活动或者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除了思政课之外,学生更多是从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网络途径或电视栏目以及和亲朋好友的交流中获得。(见图1)也就是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建设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媒介,学生愿意也更希望从短视频或互联网媒介中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法律知识。

图1 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

除此之外,目前学院所开设的所有选修课中,也并没有关于法律素养的内容。

三、研究建议

针对学院目前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

(一)构建多种形式、协同合作的教育合力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应该是全院共同奋斗的目标。学院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主题班会、法治教育宣传日等结合起来,形成法律教育的合力,共同推动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首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适合自己的法律课程内容,然后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讲授,增加法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院可以根据当前学生近年来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编制成案例集,如网络诈骗问题、偷窃问题、校园暴力、校园贷等,同时把共性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刑法》《劳动法》等必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再结合学院的相关专业,把和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经济法》《专利法》等融入到编制的教材中,再辅之以选修课的形式,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讲授,提高更多学生的法律素养。守法的前提一定是知法、懂法,只有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等,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的责任和义务,思政工作者要和他们共同形成法律教育的合力,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式,如学院官方公众号、学院法治教育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形成“思政课+法律选修课+主题班会+全院法治宣传”的系统的法律素养培养体系。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法律素养是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中,思政教师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辅导员、组织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同样也承担了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应责任,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因此,必须大力提升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的整体法律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队伍。由于高职生的特殊性,我们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法律人才,而是有法律意识的、自觉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就转变成了要多研究和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多研究当前学生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要多研究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要多总结并形成案例集,以案例教学的方法或其他形式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队伍中,思政教师是法律知识的重要传输者,高职院校还应完善当前思政教师培训的内容,把法律知识增加到思政教师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当中去,科学制定相关的培训及进修计划,提升学院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鼓励优秀教师研读法学专业硕博学位,大力开展思政教师与法学权威专家的交流活动;积极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司法实践活动,在拓宽教师视野、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

(三)构建法律宣传网络阵地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传播途径,可以借助其传播最新的法律知识和资讯。学院可以构建自己的法律宣传网络平台,开辟法律教育专栏。在这个平台和专栏上,宣传讲解社会法制热点案例和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或困难,让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进来。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栏目,如入职后你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你需要如何来解决?并以此为契机引入《劳动法》等相关知识;作为设计系的学生,你如何来保护你作品的所有权?然后引入《专利保护法》等知识。这样,学生把法律教育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会更足。学院还可以把国家普法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栏目等和网络平台链接在一起,这不仅大大扩展了法律教育的空间,还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进入法治教育和法治信息的海洋。

猜你喜欢
法治学院思政
初等教育学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院掠影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