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时支护新装置的工序优化与支护性能分析

2024-03-06 07:35王云柱成云海王贯东李峰辉许文涛马梦想
煤炭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综掘机顶梁挠度

王云柱,成云海,王贯东,苏 畅,李峰辉,许文涛,马梦想

(1.安徽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山东东安云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71100;3.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4.淮南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条件恶劣,给巷道掘进作业带来诸多挑战[1]。现有的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受时空等因素制约,存在掘支平行作业难、支护整体耗时长、设备间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有数据表明:支护用时占成巷时间的60%,用工数占比达70%[2]。掘、支用时占比严重失调,形成掘快支慢的窘迫局面,极大的影响成巷效率。合理的施工技艺优化与支护装备设计,可为其发展提供新动力。而临时支护作为辅助永久支护的技术手段,依靠其支护的及时性,解决了掘进工作面空顶作业难问题,为后续支护作业提供安全保障。基于我国煤矿的快速掘进作业现状,研发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新装置、优化工序,从而对提高支护效率,推动快速掘进作业安全、高效、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阶段,临时支护装置主要为四类:传统简易式、迈步自移式临时支架、机载式临时支护和新型临时支护机器人[3]。第一类为单体支柱配铰接梁和工字钢前探梁,存在控顶效果差、作业风险高、效率低等问题,正被各种新装备逐步取代。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后三类对临时支护装置展开研究,并取得不错的成果。杨东辉等[4]设计框架滑移交替迈步结构体系,解决支架的行走、铺网等问题。薛光辉等[5]利用FLAC3D建立围岩与支架力学耦合模型,对装置支护性能进行分析。刘一凡[6]首次提出弱支撑、强防护的思路,设计新型临时防护支架。李杰[7]引入长距离空顶区临时有效支护的思想,设计“大循环组合梁式”临时支护装置。卓军等[8]针对弱黏结复合顶板巷道,研发掘进工作面快速掘进强力掩护装备。韩军[9]提出高初撑力主动护顶临时支护技术的新概念,研发高初撑主动护顶临时支护装置。贾志军等[10]设计迈步式刚柔耦合临时支架,建立动力扰动下支架仿真模型。李瑞等[11]设计综掘巷道自移式超前支护装备,提出异步耦合多液压缸调平控制方法。Krauze Krzysztof等[12]建立巷道综掘机械化临时支护体系,形成钢拱架模块化运输以及机械化组装,实现连续作业。DING Shuhui等[13]提出可多机协同作业的临时支护方案,设计自移式临时支护装置。

在上述研究中,学者们都对装置结构设计进行研究,而对作业系统的工序和装置的临时支护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基于此,设计临时支护新装置;对作业系统的工序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分区平行作业施工技术;并分析装置的临时支护作用机理;最后对装置支护性能进行分析。

1 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新装置

1.1 装置结构

装置主要由顶梁、中间梁、横推油缸、斜撑油缸、斜撑杆、立柱、护帮臂和底座组成。考虑综掘巷道的服务期限,以及后期采煤工作面端头支护,从工程应用的实用性、经济型、操作性等角度综合考虑多采用矩形断面。所以,装置外形为Π状,可骑跨在综掘机上进行支护作业,在矩形巷道内空间利用率高。装置样机如图1所示。顶梁通过中间梁内的横推油缸伸缩完成支护宽度变化;立柱动作完成支护高度的调整;顶梁与立柱采用销钉连接;斜撑杆采用螺纹杆经耳座连接立柱与顶梁,通过调节来适应不同的巷道肩角,可用于斜顶直角梯形巷道中。

图1 装置样机Fig.1 Device prototype diagram

1.2 装置支护模式

装置以架群形式,沿着巷道走向布置,采取架下车载移架、尾架变首架的循环支护模式,达到快速响应,及时支护。装置的车载搬运,移架效率高;首尾接替下对顶板同一位置仅单次撑顶,不会出现迈步式支架的反复撑顶。装置实施思路为:收缩状态的装置由梭车转运至掘进工作面空顶处;通过导轨滑动和接架臂举升装置接近顶板;控制装置的横推油缸动作,顶梁伸展,直至护帮臂接触巷帮;控制立柱动作,直至底座接触巷道底板;调整各油缸达到初撑压力;安装臂收回,梭车返回,等待运输下一装置。

2 分区平行作业施工技术

为使临时支护装置支护模式的实施思路能更好的匹配于现场,以新巨龙煤矿综掘巷道施工技术为例,对其工序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分区平行作业的施工技术。装置所配套的分区平行作业系统如图2所示。图2中:迎头下方为综掘机的破煤区,综掘机和梭车上方为装置的临时支护区,架群尾部为锚杆台车的钻锚区。掘、支、运、锚、辅等工序分区呈多工位平行作业,实现工序在空间上的分离;通过梭车尾部和锚杆台车的钻机,实现支护断面内多角度同时钻锚作业,提高效率。

图2 分区平行作业系统Fig.2 Partition parallel operation system diagram

依据该矿综掘施工流程,进行工序优化,阐明分区平行作业原理。工序优化方案如图3所示,上部是该矿采用的综掘施工技艺,表现为单向串行作业线,作业时上一环节未完成,则无法进行下一环节。将施工技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掘进作业阶段、临时支护阶段、永久支护阶段,用不同颜色表示,进行区分。首先,综掘机开机进行掏槽;待综掘机截割完毕时,停机后撤至永久支护区域,进行敲帮问顶;人员将锚网、钢带等安放在综掘机机载临时支护装置上;接着综掘机再次进入,举升临时支护装置,人员进入安装锚网、钢带等护表构件;随后,人员与综掘机再次后撤至永久支护区域;人员与设备进入,进行顶板和两帮的永久支护;支护完毕后,人员与设备再次撤离,综掘机进入开机。在上述流程中,人员与综掘机反复进入和撤离,存在人员与设备频繁交叉换位作业的问题。

图3 工序优化方案Fig.3 Process optimization diagram

优化后的施工技术流程如图3所示,为两条平行作业线同时开工,支、掘互不干扰,同时间段下开机率可实现大幅提高。在综掘机割煤期间,锚杆台车对顶板和两帮进行永久支护;永久支护完成后,架群尾部的临时支护装置收缩,将锚网安放在装置上,通过梭车进行转运前移;待掘进机停机后,先进行敲帮问顶,然后临时支护装置转运至迎头,并进行撑顶,完成临时支护;梭车尾部钻机在临时支护结束后可返回架群尾部,停留在架群尾部位置,对顶板进行低密度锚固作业;上述过程结束后,掘进机开机,完成一个循环。

3 装置临时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3.1 掘进工作面空顶区顶板岩梁力学分析

从掘进工作面推进方向来看,掘进后空顶区顶板由迎头和两帮的煤壁进行支撑,并受到空顶区后方永久支护区域锚杆、锚索的支护作用,而设计的临时支护装置主要对空顶区顶板进行支护。将空顶区顶板简化为被两帮煤壁支撑的简支岩梁结构,并建立力学模型,如图4所示[14]。顶板岩梁在上覆岩层压力F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下沉,岩梁下端部存在拉应力,上端部存在压应力;考虑岩石自身具有抗压不抗拉的特点,岩梁的受拉处极易发生破断;当所受拉应力大于极限抗拉强度后,岩梁会发生拉断破坏;同时,在接触层面间产生滑移剪切,致使破断的岩梁块体失稳、切落,发生冒顶。所以,着重分析岩梁的挠度(即竖向位移)和弯曲应力变化,为装置的支护作用提供有关依据。假设岩梁高度为H,跨度为L,其截面宽度为单位1,截面形状近似为矩形,所受均布载荷为q=F/L。

图4 顶板两端简支岩梁力学模型Fig.4 Mechanical model of simply supported rock beam at both ends of roof

在坐标平面内,可得到岩梁跨度方向任一点x(0≤x≤L)处,截面上剪力Fs(x)、弯矩M(x)和挠度W(x)的函数表达式:

则岩梁上任一点x处截面所受的弯曲正应力为:

式中,q为岩梁所受的均布载荷,N/m;L为岩梁的跨度,m;E为弹性模量,GPa;IZ为岩梁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m4;H为岩梁的高度,m;y为岩梁截面上任一点x到中性层的距离,m;W为岩梁截面上任一点x的挠度,m。

依据材料力学理论,岩梁左右两端点x=0、x=L处剪力值最大,为F/2。因此,在顶板与两帮的肩窝位置极易发生剪切破坏。岩梁的竖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跨度中心位置x=L/2处,为:

以中性层为界,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存在于距离中性层最远处,理论上x=L/2截面处的弯曲正应力是整个岩梁的最大值,则:

σmax=3F/4H2

由此,在顶板岩梁的中部也易发生拉断破坏。根据表达式(3)、式(4),可知:顶板岩梁在跨度方向不同位置处的挠度W与弹性模量E和惯性矩IZ成反比,与上覆岩层压力F和均布载荷q成正比,与跨度L有关;其所受的弯曲正应力σ与弯矩M和到中性层的距离y成正比,与惯性矩IZ成反比。

3.2 装置的支护控制技术

依据前节分析的岩梁力学模型表达式,结合现场施工时,各参数存在相对固定的情况,若想实现岩梁的挠度W减小以及所受弯曲正应力σ的降低,需使用外部技术手段进行干预,通常为采取支护作用。此外,对顶板与两帮的肩窝位置,以及顶板岩梁中部都是支护的重点对象。为此,支护时可对顶板岩梁的下端部,提供一定的反向均布载荷进行支撑,同时对两帮施以载荷,加强两帮的防护;通过力的相互作用,叠加后达到变相减小表达式(1)—(3)中q的效果,以此降低顶板岩梁的挠度W,减小顶板下沉位移量,降低弯曲正应力σ,维护岩梁稳定。

临时支护装置在掘进工作面空顶后,快速响应,及时支护;通过提供一定的反向均布载荷作用于空顶区顶板,对顶板的临空面形成支撑作用;对顶板下沉变形进行控制,减弱顶板下沉趋势;改善顶板的应力状态,即岩梁在跨度方向上的剪力Fs、弯矩M、挠度W和弯曲正应力σ都会较空顶状态下明显减小。装置的控制作用对初期的顶板围岩裂隙发育、变形等进行抑制,但并不完全限制围岩的位移,而是在出现有害位移前达到平衡;从而保持顶板围岩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控制作用形成的主动支护,可减小偏应力,对已经产生破碎、损伤围岩的残余强度进行增强,使其再次挤压,得到密实加固,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另一方面,在装置支护期间围岩应力状态逐步趋于稳定,可为后续的永久支护提供很好的契机;避免空顶期间顶板裂隙发育和下沉导致的离层增大,使得锚杆、锚索安装后的所受剪应力和轴向拉力过大,在锚固界面发生黏结失效,影响支护效果。

4 装置支护性能分析

4.1 顶板支护的力学依据

根据该矿综掘巷道的地质条件和装置的特性,参照松动圈支护理论,采用等效圆法把矩形巷道转化为等效的圆形巷道,将等效的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作为松动圈半径来进行计算[17]。力学简化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力学简化模型Fig.5 Simplified mechanical model

所研究矩形巷道的宽度为2a,高度为h,有关计算表达式如下:

式中,R为等效圆形巷道的半径,m;Rs为等效圆形巷道的松动圈半径,m;P0为等向原岩应力,取19.75 MPa:c为岩石的内聚力,取2.40 MPa;φ为岩石的内摩擦角,取30°;γ为岩石的容重,取2400 kg/m3。

已知巷道高度h=4 m,宽度2a=4.80 m。计算时取cotφ=1.73,得到:R=3.12 m,Rs=5.30 m。将巷道顶板松动范围内(即0~Rs-h/2)的岩石重量视为装置支护所需承受的载荷。装置的顶部面积S为2 m2,取g为10 m/s2,则巷道顶板对装置施加的载荷为:

4.2 装置结构静力学分析

利用SolidWorks绘制装置的三维模型,并进行简化[16,17]。在ANSYS Workbench中,对导入的模型赋予材料属性,主体部件为Q690。随后进行网格细化,添加约束,对装置顶部添加158.40 kN的载荷。有关配置完成后,得到模型的节点数为970434,单元数为296202,最后运行求解。

求解后得到的等效应力分布如图6所示,最大等效应力为57.37 MPa,出现在顶梁下端与耳座连接处,数值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690 MPa,未出现材料的失效现象。位移分布如图7所示,求解后得到的最大变形量为0.30 mm,发生在中间梁上端部位,与装置整体尺寸相比可忽略不计,不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转。顶梁和中间梁工作时直接与顶板接触,是装置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和变形区域。装置的护帮臂在斜撑油缸作用下,与两帮煤壁接触,在静态结构求解时插入了位移边界条件,求解后也出现了微小变形。因此,顶梁和中间梁为影响装置承载性能的关键结构件。后续工作中,通过对顶梁和中间梁结构进行优化,可减少对装置整体优化的盲目性,提高效率。故在该掘进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下,装置的结构设计在承受顶板载荷时,未发生破坏失效,能够满足支护要求。

图6 等效应力分布Fig.6 Equivalent stress cloud diagram

图7 位移分布Fig.7 Displacement cloud diagram

5 结 论

1)设计了新型临时支护装置,可实现支护宽度与高度可自由调节,采取架下车载移架、尾架变首架的模式进行循环支护。

2)依据新巨龙煤矿综掘施工流程,展开优化,在理论上提出一种分区平行作业施工技术;采取两条平行作业线同时开工,可使支、掘互不干扰,解决人员与设备的反复交叉换位问题,从而提高开机率。

3)通过顶板两端简支岩梁力学模型,分析岩梁的挠度(即竖向位移)和弯曲应力变化,为装置的支护作用提供依据;装置对掘进工作面空顶区顶板进行及时支护、阻裂减沉,从而维护成巷初期的围岩稳定,为保障安全作业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4)在巷道顶板松动范围0~3.30 m时,装置支护所承受的载荷为158.40 kN;静力学仿真得到装置的位移和等效应力分布情况,最大等效应力为57.37 MPa,在装置顶梁下端与耳座位置交接处,最大位移量出现在中间梁上端中部,为0.30 mm;装置的结构设计能满足支护要求。

猜你喜欢
综掘机顶梁挠度
矿用液压支架顶梁结构强度仿真分析及优化
矿用液压支架顶梁强度分析与优化研究
Spontaneous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spasm diagnosed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A case report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掩护式液压支架顶梁运动轨迹分析
综掘机在大坡度半煤岩巷中的应用
综掘机快速直接调向关键工艺研究
简述兴云煤矿综掘机的探索与应用
悬高测量在桥梁挠度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PKPM、盈建科、理正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计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