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社区中心适老性使用后评价*
——广深案例实证

2024-03-07 06:26余文婷朱小雷
南方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活馆北站公共服务

余文婷,朱小雷

1 背景与缘起

1.1 综合性社区中心越来越成为支持日常居家养老生活的共享平台

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城市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途径。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挑战1)。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年轻人低收入化等问题导致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功能减弱,社区养老支持在未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90 年代中期之后广州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开始“社会化养老”探索。2001 年后开始普及“星光老人之家”,但它的社区支持力比较有限;2010 年后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启了服务功能综合化的探索;2015 年后备受关注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合与分”的管理迷茫中发展得并不理想,后来以外包方式建立的社区颐养院模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类设施的公益服务属性。近年普及的“党群服务中心”在强化政府服务和思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延续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复合”理念。同时,“社工站”承担着更多的养老服务功能。加强为社区提供养老照顾服务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共识。多年的实践中,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往往被散布在社区角落,可达性不足、利用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为此,集中式社区中心由于集聚效应而得到各界重视,它作为一种一站式、多功能的综合性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各类公益性生活服务和商业服务空间[1],对支持社区养老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1.2 社区中心发展特征与研究问题

国内社区中心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州、深圳、佛山和珠海均出台建设标准,但具体建设模式并未成熟,缺乏相关研究。不同开发主体对社区中心的服务定位有所不同,发展模式多样,按照功能和规模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由政府和社工团体主导,功能上偏重公益服务,商业功能占比较少或不设,如“综合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工站”等;另一种是社区综合体或邻里中心,主要由开发商独立投资或与政府共同主导。是一种集合了社区公共服务、教育、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模从1万到5万m2不等。

我国社区中心在长期发展中受到住区规划观念和社区治理方式等多种作用力的影响,在功能和形态方面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广州为例,1980 年代早期的住区多采用单一服务功能的配套方式,设施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多为商住混合模式;1980 年代末之后,香港住区规划理念风靡一时,以休闲和餐饮为核心功能的会所和商业步行街曾流行一时。商业设施多以“铺面”为单位加以拓展,集中式综合性社区商业较少。集中式社区商业设施由于管理方便,节约土地,易于聚集人气,在2000 年后发展起来。近年来由于网购的冲击,很多社区商业综合体出租率较低。在一些保障房住区的实践中,社区综合体以政府投资的方式加入了较大比例的公共服务功能,配合体验型消费后经营状况有所提升。

国内对综合性邻里中心相关研究多为新加坡模式的引介,对苏州、南京、广州建成的相关案例有一些实证调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社区中心选址、功能配置、空间组织、使用行为方面的研究。例如李和平(2017)总结新加坡邻里中心实践,从规划布局、功能配置和建筑形象几方面提出建议[2];戴德胜、姚迪、段进(2013)分析了中外典型社区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在总结分散式、集中自由式和强集中式等三种功能与空间布局模式案例的基础上重构新模式[3];邱建维(2019)对社区中心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品质进行定量评价[4],所得结论对本文的指标选取有启发。卢毅(2016)研究邻里中心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发现老年人较常见的行为是参加文体活动和陪伴儿童[5]。另外一方面,对社区商业中心的研究主要从功能配置、交通流线和空间布局方面展开,陈思佳(2017)把居民在社区商业空间的活动分为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分析空间的行为适应性[6];叶祯贞(2018)从需求出发研究集中式社区商业平面布局及空间尺度[7];杨慧琼(2015)总结了我国社区商业中心功能配置和空间形态的特点,探讨其在我国的普适性[8]。此外,国内对小型社区综合服务或养老服务设施的研究较多,研究重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例如张玏(2019)根据调查数据提出老年人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层次,依次为精神慰藉需求、医疗康复需求、生活照料需求[9];王琳(2017)对社区中心的老年活动单元进行行为观察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10]。总之,国内对综合性社区中心的研究处于多角度探索阶段,涉及建筑设计与使用的基本问题。

为进一步探索典型类型的综合性社区中心的设计实效,在吸收既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包含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内容的综合性社区中心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使用方式和满意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重点以老年人群的视角评估建筑适老性,从人本角度探讨社区中心如何提升对公共生活的支持水平。

2 实证案例特征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三类广深典型社区中心案例踏勘

选取位于广州和深圳地区典型社区内、服务范围在15min 生活圈(人口 1.5~10 万人)、运营良好的代表性社区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位于深圳福田区的益田社区中心(以下简称“益田”)、龙华区龙悦居保障房社区的北站社区中心(以下简称“北站”)和南山区华侨城中新街社区华生活馆(以下简称“华生活馆”);广州市荔湾区芳和花园社区中心即芳和荟(以下简称“芳和”)和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的城南邻里中心(以下简称“城南”)(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五个样本建筑的功能涵盖了管理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商业服务五大模块。涉及两部分基本功能,一是公益性设施,包括社工站、日间照料中心、托幼室和文体休闲设施,通常集中布局形成公共服务空间;另一部分是经营性设施,多为集中布局的商业服务空间。他们包含三类空间布局形态,其一为组团式,公共服务和商业功能分布于不同建筑,围绕广场或绿地布局,即“益田”;其二为集约式综合体,“芳和”、“华生活馆”、“城南”属于此类,空间集约功能较为综合;其三为裙楼形态,即“北站”。功能配置方面,“北站”、“益田”和“芳和”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更齐全,兼顾了文体活动、养老服务等,使用活跃。而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只有党建服务、政务办理,缺乏文娱活动空间。城南邻里中心的街道图书馆和黄浦区少年宫分馆再疫情期间关闭,不在本次调研范围内。5 个案例的商业服务业态基本满足需求,保障房社区中心“芳和”和“北站”的商业业态丰富度不如其他三个案例。空间环境方面,“益田”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较宽松;“北站”和“芳和”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较紧凑。商业服务空间以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的规模较大,空间品质更高。他们的运营管理模式相似,运营状态良好。在适老细节上,公共服务部分和商业服务部分由于管理者不同,对适老的重视程度不同,后者的适老细节普遍较差。其中以华生活馆的商业服务空间的适老设施和细节设计最完善。

2.2 先导研究:使用者与管理者访谈

为解析社区中心建筑品质的影响要素,利用先导结构访谈5 个社区中心的60 名使用者和5 名社工。基于文献研究,选择“选址与辐射力”、“功能与布局”、“空间品质”、“视觉心理”、“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等六个要素设立问题:①您一周来几次社区中心,来这里是否方便?② 您会使用社区中心的哪些功能?③您对社区中心的功能类型丰富性是否满意?④ 您对社区中心的环境舒适性是否满意?⑤ 您对社区中心的服务和管理是否感到满意?⑥ 您在社区中心的活动是否方便安全?⑦ 您是否担心在社区中心参与集体活动会感染新冠病毒?访谈记录的关键词如表2。设施便利性、功能多样性、行为活动丰富度、空间舒适性、管理因素等,均为解析建筑品质的关键切入点。

表2 先导研究访谈的关键词频分析

2.3 研究设计

以使用后评价的方法评估五个社区中心案例的使用行为需求和满意度,重点关注环境适老性[11]。使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和定质的访谈法与观察法,两类方法互相补充,分析影响社区中心适老性品质的主导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根据先导研究结果,以物质要素为核心建立六个基本维度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图1),即A1 选址与辐射力、A2 功能与布局、A3 空间品质、A4 视觉感知品质、A5 设施设备、A6 管理维护,其中的二级指标(准则层)设置20 个因素,作为三级指标的子准则层共有42 个细分指标。调查内容:

图1 五个社区中心案例适老性满意度评价指标层次及得分均值(N =304)

(1)行为需求及满意度问卷。结构问卷涵盖20 个满意度问题,行为需求问题调查居民日常使用社区中心服务功能的内容和频率,以及他们期望增设的功能[12]。

(2)行为观察。针对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的使用特征,对商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的典型场景使用方式进行系统观察。对选定的空间进行时间间隔照片取样、行为空间注记和行为统计等操作。

3 使用需求和满意度评估

3.1 样本数据特征

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 年11~12 月和2021 年3~4 月,发放32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4 份。五组社区中心数据的克隆巴赫Alpha 信度系数都在0.88 以上,数据可靠性良好。受访者呈现明显的女多男少的趋势,华生活馆受访对象的男女比例较平均,女性占53%。这一现象可能跟文体活动、购物、陪伴儿童等活动参与的女性多于男性有关。受访人群的年龄在60~80 岁,“益田”为78%,“北站”为 63%,“芳和”为65%,“华生活馆”为72%,“城南”为60%。较少受访者年龄超过 80 岁以上。作为适老性研究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在交通方式选择方面,多数使用者为步行,其次是公交、地铁,北站社区中心的交通方式最多元,说明其服务范围最广(图2(3))。大部分被访者能在15min以内到达(图2(5))。数据表明,“益田”、“北站”和“城南”的可达性较优,分别有76%、82%和77%的人能在10min 内到达,“芳和”与“华生活馆”的可达性次之(60%顾客认同)。可见样本案例在15min 生活圈内的可达性良好。

图2 样本数据特征汇总(N =304),注:益田社区中心(简称“益田”)、北站社区中心(简称“北站”)、芳和社区中心(简称“芳和”)、华生活馆(简称“华”)、城南邻里中心(简称“城南”)

3.2 行为需求评估与功能提升

五个案例的公共服务功能中,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功能最常用,其次是体育健身、休息室、医疗卫生和行政服务。芳和社区中心的老年食堂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由于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的公共服务部分主要是党建办公,缺乏文化娱乐功能,来此活动的老年人较少。居民想要添加的功能中,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老年食堂、体育健身等的排名较高。此外,学习培训和适合高龄老年人活动的设施被提及最多。

商业服务部分的店铺数量较多的功能为超市、餐饮、零售服务、便民服务和休闲聊天。调查发现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为居民创造了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休闲聊天的发生频率较高。在想要添加的业态中,文体娱乐和健康服务的得票较高。较多受访者认为“芳和”与“华生活馆”无需添加其他功能,“城南”的功能需求最大,而居民希望“益田”和“北站”添加健康服务功能。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方面,60 岁以下受访者更期望托幼服务和老年食堂,60~70 岁受访者倾向于休息室和图书阅览,70~80 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更期望托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商业服务方面,不同年龄老人的需求差别不大,最想添加的都是健康服务和文体娱乐,其中 60~80 岁的人群更需要综合超市,80 岁以上人群对超市需求小,对便民服务的需求更大。

管理人员和商户访谈。对社工、工作人员和商户的访谈,既能从多角度认识建筑品质,也能了解使用者反馈的共性问题。问题及回答的关键词如表3。社工对北站社区中心的各项评价都很高,还介绍了管理经验:各活动室采用网上预约制,为了把4 点半教室扩充为活动室,将原有的课桌椅换成了轻便易搬动的家具,在4 点半前作为排练室使用,结束后再复原;“益田”的社工认为应把活动区和办公区分开;“芳和”的商户提出较多意见,认为商业服务空间的店铺分区混乱,空间品质差,缺乏管理。“芳和”的社工提到她们将要扩充公共服务空间的规模,完善功能;“城南”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空间规模不够大、不重视适老性。

表3 管理者和商户开放式访谈内容分析结果(n=12)

3.3 满意度调查结果

(1)均值分析。如图1 左侧的折线图,五个案例二级评价指标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站”(4.39)、“华生活馆“(4.38)、“益田”(4.08)、“城南”(3.91)、“芳和”(3.82)。芳和社区中心在功能配置合理性、布局合理性、动线组织、空间尺度舒适性、装修风格、开放时间、设施维护的得分较低;“城南”在功能多样性、功能配置合理性、室外空间舒适性、无障碍交通、适老设施配置、适老设施细节、设施维护上的评价明显低于其他案例;北站社区中心在功能和布局上的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案例;华生活馆在室外空间舒适性和管理维护方面的得分较高。功能多样性、功能配置合理性和装修风格得分都普遍较低,提示适老性的共性问题。

图1 右侧三级评价指标的得分,“益田”和“北站”的较低评价要素类似,都有功能空间规模、功能多样性、装修风格,“益田”的布局合理性和环境噪声的得分也较低。“芳和”在休息设施充足和各功能空间舒适性上的得分较低;华生活馆在功能多样、布局合理性、适老设施配置的评分较低;“城南”有多项评分低于3.5 分,分别为功能多样性、功能空间规模、座椅充足、有遮荫空间、卫生间内扶手设置适宜、报警求助设施、自助健康检测仪器、生命救助仪器、休息设施充足,表明其适老细节不佳。

综上,社区中心在功能配置、装修风格、布局方面比较影响使用体验;在适老细节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门窗易开启、开关水龙头易用,但地面防滑性能和无障碍设施、适老设施和休息设施等的完善程度存在不足。配置较多服务功能的社区中心的满意度受功能多样性和开放时间的影响较大,偏重商业服务的社区中心受空间舒适性和场所管理的影响较大。

(2)回归分析。为建立评价指标与总体评价值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如表4,模型调整后的R 方为0.472,预测力尚可;德宾-沃森值为2.045,可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序列相关;共线性统计值小于5,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可以认为回归模型恰当。

表4 调整后的R 方和德宾-沃森系数

影响总体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按照回归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场所管理、功能空间规模、设施维护及时、装修风格、功能多样性、室内物理环境舒适性和布局合理。可见管理维护因素的重要价值,功能空间是最具预测力的物质要素。对比均值结果,使用者对功能多样性、功能空间规模、装修风格、布局合理和管理维护的评价较为敏感。

4 典型场景与使用方式

由于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空间的构成方式、使用方式、行为类型完全不同,对两种空间分别进行行为观察。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的商业服务功能齐全,活动类型丰富,可作为观察商业服务空间的典例;“益田”、“北站”以及“芳和”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空间功能更丰富,利用率较高,重点观察这三个案例的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方式。观察时间为 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1 月,公共服务空间仅工作日开放,选取工作日的上午 10:00~11:30和下午 3:00~4:30 进行观察;商业服务空间分别选择工作日和周末的下午 3:00~4:30 进行观察。

4.1 商业服务空间使用特征

商业服务空间的行为具有类型多、人群多样和人流量大的特点,可分为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两类。消费业态的使用表现为:购物、娱乐、快餐消费行为主要发生在一层;教育培训、保健理疗类消费行为主要在二层。非消费行为集中在公共空间,主要有儿童玩耍、休息、停留、闲逛、聊天和社交行为。工作日主要是老人陪伴小孩玩耍,周末活动人数明显增多,各年龄人群更均衡,且家庭活动、休闲活动增多。华生活馆和城南邻里中心的非消费行为类型更丰富,比较两者的使用特征如表5、图3。

图3 华生活馆及城南邻里中心非消费空间行为注记

4.2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特征

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空间一般下午活动形式和活动人数略多于上午。例如,各年龄层的人都会来北站社区中心,中青年主要使用阅览室,老年人使用活动室和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人数较少且多使用儿童乐园;益田社区中心的主要使用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芳和社区中心主要使用者为老年人。

(1)行为多样性

以益田社区中心为例。它是独栋建筑,空间宽敞,外部有活动广场,开放时间为9:00 至17:00,功能空间主要有活动室、托幼室、图书阅览室、社工站和公共空间,行为类型如图4。其中社工站和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丰富,活动室、排练室的活动人群比较固定,都是老年人;在儿童活动空间可以观察到不同人群的使用,多为家长陪伴小孩。行为发生强度由大到小为:儿童活动、舞蹈、乒乓球、阅读、手工、坐憩。

(2)为老服务空间

以芳和社区中心公共服务部分为例(图5),内部有公共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可提供多功能活动空间。主要使用者是老年人。有两个大空间可供跳舞排练,使用者最多。其他活动的强度差别不大,主要有阅读、棋牌、坐憩、看诊、等餐、手工、儿童学习等。内部缺乏活动室和棋牌室。图书室面积较小,老年人聚集于此打牌;公共门厅接待区面积较大,座椅舒适,光线充足并布置有宣传栏。老年人们在门厅看报、坐憩聊天。强度较大的行为是跳舞、做手工和在老年食堂等餐,排练厅和日间照料中心使用情况较好。支持各行为发生的空间比较固定,较少看到空间的复合利用。

图5 芳和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空间行为注记

(3)老人与其他人群的共享与融合

以北站社区中心公共服务单元为例(图6),这部分功能独立布置于住宅裙楼,空间紧凑,无外部广场。内部活动室较多。服务大厅开至 18:00,活动区域开至21:00,图书馆 24 小时开放,分时管理,利用率高。上午和下午的活动人数差别不大。老年食堂只服务午餐,下午下棋的人较上午明显增多;晚上活动主要是图书馆内的看书学习,青少年在4 点半教室做家庭作业。这里一整天都被高效地使用,是5个案例中活力度最高的场所。跳舞、阅读、坐憩、理疗问诊、老人侯餐、棋牌、书画、乐器学习等活动强度较大。

图6 北站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空间行为注记

由于场地受限,此案例有多种空间复合使用的行为,如康复室使用康复器械的人比较少,下棋、坐憩、陪小孩做作业等多种行为在康复室发生;老年人会来健康中心使用自助健康检测设备、候诊、聊天,吸引老年人的原因是自助检测设备和舒适的沙发。社区中心缺乏公共空间,康复室和健康中心成为了高龄老年人的复合活动空间。4 点半教室白天是老年人的排练室,晚上青少年在此学习。

5 讨论:问题与建议

5.1 问题

(1)商业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空间错位的矛盾导致空间低效。即使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集约在一个“中心”里边,但实际上无论从空间布局和管理方面,两者都是分离的。例如“芳和”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商业功能位于首二层,其入口位于北侧;公共服务部分位于三、四层,入口在南侧且位置较偏,可识别性差,两部分功能在建筑内部并没有连通。这类综合性社区中心商业空间与公共服务空间的连续性是一个硬伤,规模越大问题越显著。反而是围绕广场组团式布局的社区中心,各功能区之间的可视性和可达性均较优,例如“益田”。沿街道线性发展的社区中心使用上的连续性也不错,例如“北站”。

(2)公共服务功能不足导致需求乏力。通过行为观察统计三个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空间的活动类型与强度,可看出北站社区中心的活动类型和活动人群最为丰富,满意度得分也最高。因为它的文体休闲类功能占比最高,这是最能吸引人群活动的业态。城南邻里中心和华生活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以行政服务为主,休闲功能配比较低,功能丰富度不足,导致需求乏力,社区支持力下降。

(3)功能空间布局和尺度欠缺考虑。从满意度分析得知,使用者重视功能空间的布局和规模,但实地调研发现,功能布局常常随意布置,不重视动静分区和流线合理,房间尺度也与活动类型不匹配。

(4)人性化设计与管理不足导致活力不佳。管理维护和开放时间是老年人十分看重的指标。但公共空间缺乏包容老年人的精细化设计,且开放时间不足,无法适应不同人群生活节奏[13]。

5.2 提升社区公共生活支持水平的优化建议

(1)平衡公共服务与商业功能的比例,高度整合两部分空间以提升社区高质量生活支持水平[14]。

功能与业态多样性是高质量生活支持的基础。表6所示的三个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规模约在 3000~4000m2,公共服务与商业功能的配比较为平衡。满意度调查中得分较高的北站社区中心、益田社区中心展示了功能平衡的活力。一般文体活动功能和日间照料功能各占30%可取得较佳的均衡性。

(2)优化空间尺度和形态以提升行为适应性与空间活力。

例如,文体活动单元中的运动健身空间,乒乓球室、健身室和多功能排练厅等,器械摆放尺度是重要的空间尺度基准;北站社区中心的多功能厅呈 2 ∶1 长方形,中间采用灵活隔断和可移动座椅,既可以在高峰期保证两组人排练,又可以用于汇报演出,适应性较优;“芳和”的日间照料中心尺度紧凑使用良好,集合了健康检测、看电视、做手工和休息区多种功能;“北站”、“芳和”和“城南”的门厅尺度评价较好,其共同特点是空间进深均小于面宽,进深7~10m;点状中庭较适宜举办活动,线状中庭开间以12~16m 为宜。

(3)优化适老设施配置与精细化设计以温暖使用者。

老年食堂、保健护理、康乐室等是吸引力较高的功能,老年人常常是家庭中照顾孩子的主力,需要强化老幼功能复合。另外,紧急救助设施、健康检测设施、报警求助设施等,能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安全和便利,也能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公共服务空间的适老细节较为关键,无障碍交通是基础,地面防滑、扶手设计、坐憩设施、阳角障碍物等细节是人文关怀。

(4)优化设施管理与维护方式以保持设施吸引力。

北站社区中心的图书馆24 小时开放,活动室开放至晚上9 点半,其他区域开至下午6 点半,与其他社区中心每天下午6 点半关闭相比,它的分时管理更加人性化。通常,便于分时管理的布局可参考图7。要实现分时管理,需要把行政办公区与活动区分开,将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4 点半教室临近设置,并开设独立出入口,保证独立使用。在设施维护上,北站社区中心的家具多采用轻便、可移动、可拼合的家具设施,既便于维修又能灵活使用。

图7 便于分时管理的布局方式解析

(5)提升单一功能空间的复合使用水平。例如,幼儿活动室也可考虑老人或成年人的需求,设置亲子互动区、坐憩设施。幼儿一般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可以把幼儿活动室设置于首层,与户外公共空间结合。

结语

老年人是社区中心的主要使用人群,也常常与儿童和家人一起使用公共空间,但他们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关怀老年人群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了社区的人文精神。本调查研究发现,益田社区中心采用群体围合式的布局模式既保证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获得良好的公共空间;城南邻里中心联通内外的流线组织;北站社区中心功能配置满足全年龄的需求,采用分时管理复合使用的方式提高使用效率等,均为成功的模式。未来需要逐步完善社区中心的建设标准,以使用者为中心,打造多元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共享生活空间。

猜你喜欢
生活馆北站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大理·拾叁月”城市生活馆
提高石门县北站运输能力措施探讨
福州MOOLIS生活馆
君山美学生活馆
摄影
勾股定理逆定理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