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在文化科普文创中的应用研究

2024-03-07 07:37刘维尚李柳澄司亚丽王泽艺温蕊擎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4年1期
关键词:良渚文创科普

■刘维尚,李柳澄,司亚丽,王泽艺,温蕊擎

(1.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2.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自1947年至今,国际与国内对于文化科普的研究从未中断,其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学、教育学、科普基地与场所建设等方面,对文化科普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理论研究涉及较少,未能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科普的系统设计理论指导。继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目前,各大博物馆、文化馆也相继号召,大力传播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科普工作,大家正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纵观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科普活动,其形式是以一种让人民群众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我们所科普的事物大多数是并不会影响其正常生活的拓展知识,或是我们希望其可以继承和传播的文化[1]。因此,本文基于对文化科普文创的现状分析,通过文化与设计融合创造出适应文化宣传的新形式,在情境认知理论中融入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构建起情境认知理论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型,最后以浙江省良渚文化为例进行设计实践,达到既传播良渚文化,又营造情境认知教育氛围的目的,以实现对于科普类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拓展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图1 情境认知下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图

1 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情境认知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由布朗·柯林斯(Brown Collins)与杜吉德(Duguide)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引出,且在此论文中提到:“知识是发展、使用它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一部分”[2],此观点反驳了纯粹概念知识的绝对性,强调了学习时知识的背景与实际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该理论在随后的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作《教育目的》中,开创了“惰性知识”的概念[3]。作者认为学生只在学校学习理念知识并不具有实践性,而是单纯为了考试应试而生,很难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上具有价值,是“惰性”的知识。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应试教育弊端十分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在文化科普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情境性质,是作为“个体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练习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4]。在对于知识的理解方面,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发掘于现实情境的实践之中,每个具体的知识都有具体的情境因素进行限制。离开限定的情境因素仅学习知识本身,学习者是无法了解和运用真正的知识[5]。所以个体应该处于具体的真实情境下,完整全面地学习与实践知识。在对于学习的理解方面,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知识场景与真实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学习者本身在进行一个方向的探索,知识也应及时地反馈给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到学习者的整体认知,进而形成一个学习的双向循环。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图1)。在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设计领域,语境也是影响用户认知体验的主要因素。在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设计中,语境可以转化为场景、任务等具体元素,用户在场景中完成系统提供的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互动语境。这不仅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时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让其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增加实践感知能力,让科普行为更具有参与感和互动性。

2 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科普文创产品是利用科普资源开发的一种能够体现科学内涵,进而起到传播科学文化作用的创意产品。科普创意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传播科学知识、方法、理念和精神,能更充分利用科学实践的社会影响力,使得科学文化对于普罗大众不再陌生遥远,拉进文化的距离,让文化与文物“活”在当下。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且可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6]。而科普文化也使得文创产品的内容更加多样,不仅注入了科普元素,而且丰富了文创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既有助于文创设计找到新的创新思路与载体,也有助于拓宽科普宣传渠道,提高科普宣传效果。

2.1 文化科普文创产品的分类

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其内容以人文社科类文化为主导,区别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科普内容。根据文创产品的文化创意源,其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文物与文化复制品类。其通过文物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对文物进行简单复制,制作出同比例甚至一模一样的复制品,通常载体形式体现为摆件、挂坠等。(2)文化内涵衍生品类。该品类是最具创新性的文创品类,设计师需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内涵,把握文化符号意蕴,并需要明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通过设计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出既有文化特色又能够满足审美需求的优秀文创产品。(3)文化建筑衍生品类。文化有时能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部分建筑物,如名寺古刹或建筑遗址群。又或者是将其精神与内涵寄托在某些山川河流之中,如五岳名山。(4)地域文化特色类。文创产品可以使用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设计来源。

2.2 文化科普文创产品现有问题

■图4 被调查者最喜爱的文创产品特质

由于文化科普的不断发展,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科普类文创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普文创产品作为新型科普载体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在传递科学价值、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文创产品是以设计创意为核心、兼顾商业属性与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8]。文化科普文创产品一般有着创意内核、商品属性和文化基因等多重性质。文化科普文创产品需要在普适性的文创产品特征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科普教育的任务。为了明确文化科普文创产品设计的主要消费人群对现有的文化科普文创产品的反馈,笔者做了一份“文化科普文创产品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3份,回收率为86.65%,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一)人群年龄分布数据调研。根据驴妈妈旅游网等网站的数据分析可知,国内的旅游主要人群逐渐青年化,以80、90后为主要人群。且调查人群中87%购买过文创产品,购买过文创产品的人群中80、90后占比为67%,占据较高的人数优势(图2)。

(二)文化科普文创当前痛点分析。调查人群中认为现有的文化科普文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当前文化科普文创没有创新点,同质化严重(37%)、科普性差,文创产品说教意味强(34%)、文创产品互动性差(31%)、文创产品为一次性产品,后续的游玩存续性差(25%)等等(图3)。相应的,调查中文创产品也有许多好的优点值得借鉴。如目前文创产品最受消费者关注与喜爱的特质有:造型美观,且具有文化内涵(52%)、性价比高,贴近生活(45%)、做工精良,细节完善(35%)等等因素(图4)。

(三)文创产品品类期望度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受众对于文创产品进行分类上的消费意愿调查,其中科普教育类互动型文创最受欢迎,其次是科普教育立体讲型文创,传统的图书课本与视频课程平面型文创仅15%的人群表达期望,可知当下受众对于文创产品品类的创新具有较高的消费期待意愿(图5)。

3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文创科普设计策略

3.1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文创科普框架构建

文创科普的设计要遵从于教学的基本原则,将众多知识元素之间进行交汇,进而达到教育科普性和能动游戏性的融合统一。首先目前国内进行文创科普的开发者和教育者不统一,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教育理论很难真正地指导文创设计,甚至造成诸多错误观点的科普文创被制成发售的现象。其次目前市场上既能达到科普与兴趣平衡统一,又能具有真实情境,且可以提供科学知识的优秀科普文创产品可谓凤毛麟角。这就要求科普类文创在设计之初具备完善的教育理论构想,结合优秀的教学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并且具备一定的策略展现学习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因此,文创科普的设计需要结合更加优秀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而情境认知理论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学行为学派“刺激—反映”学习理论,其理论更加优秀。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讲,行为学派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而后直接被学生吸收的,情境认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学生主观建构而来;从教学策略分析,行为学派认为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与反馈即可,情境认知认为必须要为学生安排情境任务与引导;从最主要的学习原因上分析,行为学派认为主要在于刺激的增强与反复练习,情境认知认为应重视对于学生社会情境脉络的梳理与理解[9]。

情境认知理论与一般行为学派的差异引导出三个情境认知理论学习层次,其之间的关系是不断深入的。第一层知识理论层,即对于整个学习即将涉及的知识理论进行实践观的架构。这一层次重点在于探明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点以理论为主,可以总结为“知是行之始”。第二层行为实践层,即对于之前的知识理论进行实践。这一层次重点在于关注实践的情境化应用,重点以实践为主,可以总结为“行是知之成”。第三层价值反思层,即对于已经结束的主要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如何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摆脱“惰性知识”的束缚,切实地将学习内容代入到日常生活中去[10],可以总结为“知行合一”(图6)。

3.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科普文创案例

3.2.1 知识理论层案例

■图7《贝聿铭的建筑密码(苏州博物馆出版)》

在知识理论层面,学习者主要通过科普文创产品对于知识理论的分析架构,从而获得知识的理论感知,知识理论的阐述是科普文化内涵的基础。如图7所示的《贝聿铭的建筑密码(苏州博物馆出版)》,采取了立体书的形式,但是与大多数仅仅是形式创新的立体书不同,此文创设计在立体书内做了很多隐藏机关需要读者主动地去寻找其中的奥妙,并对于建筑理论的阐述使用了三维立体的形式,赋予了立体书这个品类新的科普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筑科普在平面空间中难以演绎,立体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需要展现的创新点。此方法使得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论更加情境化地展示,达到了将知识理论实践化架构的目的。

3.2.2 行为实践层案例

在行为实践层面,学习者主要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来感知知识发生的情境,从而获得知识的实践感知,文创产品行为实践的应用是科普文化的最佳途径。如图8所示的《敦煌线描书(敦煌博物研究院)》,将敦煌壁画的相关科普知识与描摹本的形式相结合。对于敦煌壁画意象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并聘请敦煌研究专家进行科普讲解与论述,对于无论是画中意象、历史背景、画法技艺都进行了科普,其形式作为临摹描本来使用,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实践,从而达到活用知识的效果,更能让用户体验到敦煌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此方法使得学习者对于敦煌壁画的艺术手法学习途径更加情景化,达到了以实践的方式了解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3.2.3 价值反思层案例

在价值反思层面,学习者需要通过对于前两个层面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进行主动主观的结合,应自主地将知识的情景脉络进行梳理与理解。如图9所示《博物文创博物历(中国国家地理)》,对于一年中各个时节的国内飞禽走兽、珍稀野生动物进行科普。并与其他的日历文创不同的是,其他文创仅仅将日历作为载体,展现的文化知识和日历本身并无关联。但是此文创将各类野生动物出没的时间进行分析,对于生物的“候应”即物候现象与日历中的日期相对应,让用户切实地感受到一年七十二候应中生物在什么时间段、以什么状态进行活动。将科普知识与生物习性相结合,且鼓励用户亲近自然,利用科普的知识进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此方法使得学习者不仅能学好知识理论,更能用好知识理论。使得理论不仅仅在课本中出现,而是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并且实际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也能够主动地在理论中找到解答,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3 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科普文创的设计思路

实践是构成情境认知的关键。将知识实践化并融入到科普文创设计并产生特殊的实践环节,需要设计师对科普文创中知识理论的起源、历史背景等有自身的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梳理。将科普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转译于科普文创设计中,以情境认知的方法将实践融入到科普文创中的新思路。将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续结构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与科普文创相结合,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首先是情境认知的表层知识特征设计融入,从科普文创中提取表层视觉元素;过渡至中层实践层次感知融入,提取科普文创中的知识元素进行实践转化,运用设计的手法创造相应的文化与教育语境;最终完成深层双向融合深化设计,达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设计模型中注入文化的灵魂(图10)。

3.4 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科普文创的设计方法

对于情境认知理论与科普文创融合后,依据科普内容特点进行具体的科普文创设计。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科普文创的基础是创构科普文创设计的路径,而后在其中融入情境认知理论的方法与内涵,最后生成文创设计的方法。对应着情境认知理论转化融合的三个层次,可以将情境认知理论融入科普文创设计的方法也分为三层。

(1)知是行之始——了解知识,构建情境

表层视觉元素的提取,基础情境文创设计的构建。提取科普文化中的人物与动物、事迹与现象、文字与符号等等。设计师需要总结梳理出关于目标科普知识的设计元素,借此对目标知识体系进行浅层理论整合,提取后的情境设计元素种类可大致分为图案、颜色、材料、外部特征、具体功能等等,由这些元素组成了情境认知的外部可视部分。

(2)行是知之成——运用知识,实践理论

中层知识实践的转译,深入探索文化与教育的语境。设计师将文化科普中需要涉及到的知识元素进行转化,运用设计的手法创造相应的文化与教育语境。进一步整理科普文化中的知识点,并归纳为尽可能贴近实际需要场合的真实情境、需要团体共同解决的社会情境、强调要切实的动手实践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从旁观者转换到经历者,进而领悟传承文化知识的文化情境这四种情境观,通过这四种观点下的理论融合,选取符合情境认知教育需求的元素。设计师需要通过对于目标知识体系的理解掌握以及自身的设计素养来转译为设计语言,而后提取其中的情境设计元素,创造适合此知识体系的科普语境,使得受教育者可以理解其知识应用场景并引起共鸣,最后设计出一个基本的设计模型。其载体取决于整个知识体系的需要、受教育者接受程度、设计成本等等因素。

(3)知行合一——达到结合的境界

深层知识结构的意象表达,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深化设计理念,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根据科普文化的地理、历史、水文条件等等因素,结合文化的形成背景,在设计模型中注入文化的灵魂。切实地让受教育者不断实践,不断体验历史文化的人、事、物,通过反复打磨实践设计作品,最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达到知行合一、主客共鸣的境界(图11)。

4 情境认知理论文创产品设计应用实践

4.1 良渚文化的选取与解读

良渚文明中诞生了数量丰富的玉器、陶器、礼祭墓葬品和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遗址,从纹饰、造型、礼制特征去深入分析良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为后续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素材与灵感[11]。

本文以良渚玉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作为此次设计的主要题材与载体,原因如下:一方面,良渚玉器文化是公认的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源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玉琮、玉璧、玉钺的重器地位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可[12],且玉器只归少数特权阶层所有,是墓主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在规格不等的墓葬中,又根据其种类、质地、数量的差异,划分贵族内部的不同阶层[13]。因此选择玉器载体最能代表良渚文化的特点[14]。另一方面,对良渚文化中最受喜爱的文化元素制作了调查问卷,收回173份有效问卷,对其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在被调查人群中有53%的人选择玉琮和玉璧,39%的人选择玉钺(图12)。因此,选择玉琮、玉璧、玉钺更能使得设计与受众的预期相符,更利于达到情境认知的目的。

■图10 情境认知融入科普文创的初步设计思路

4.2《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创的衍生设计实践

《良渚挖掘盲盒》的设计过程,也正是对于良渚文化转译为视觉形象的过程。结合情境认知理论,对于良渚文化进行科普文创产品的开发,其主要设计的环节是受众对于良渚文化的实践认知。依据被调查者希望的良渚文化元素选取了玉琮、玉璧、玉钺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并根据上述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在文化科普文创中最受欢迎的商品是科普教育类互动型文创与立体讲解型文创,因此将设计目标定位为良渚文化科普教育类的文创衍生品。良渚科普文创设计中的文化实践需要通过视觉手段构成基本的画面元素,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组合构成设计形象,并结合文化意境设计出实践环节,进而引发学生对于良渚文化的情感共鸣[15]。以下为《良渚挖掘盲盒》情境认知理论融入良渚文化文创的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表层的视觉元素提取入手,建构起基础情境文创设计。提取良渚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图样、造型、色彩,并整理规划出良渚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玉琮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古人的应用范围等等,将文化转化为可视的图样、造型、色彩元素。其次对于良渚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其文化载体与基础的情境实践功能设想,完成“知是行之始”情境认知的表层设计。

第二步由中层对于知识实践的转译,深入探索良渚文化的相关教育语境。此步骤是实现情境认知的良渚文化构建的关键。通过对于表层提取的文化元素进行转译与分析,根据表层提炼的内容进行实践升华,并在其中加入符合良渚文化的实践环节。例如受众通过《良渚挖掘盲盒》的游玩,逐渐需要认清所发掘的文物的视觉元素,通过渐渐露出的文物实时分析其分类与使用场景,并结合知识卡片进行分析,完成“行是知之成”情境认知的中层设计。

第三步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意象表达,将知识与实践高层次结合起来。了解文化的形成背景、古人的情感表达,并熟练运用知识体系,进而引发对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得作品达到启蒙引导的效果,实现知识与实践结合,主客共鸣的思想境界。

从表层的视觉元素提取,到中层对于知识实践的转译,最后至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意象表达,最终生成《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创的衍生设计(图16)。

4.3《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创设计效果评估

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在良渚文化科普类文创设计,并形成最终设计效果后,在设计的实用性、创新度、文化意境、中华精神的体现、情感共鸣、文创吸引力6个方面进行整体的设计满意度评估,评分设置为1-5,其中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分值与满意度成正相关。本次评分共发放问卷174份,其中173份为有效问卷。统计受调查者对其打分的平均分(表1)。

表1《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创设计效果评估

通过上表评分可得知,受众对于《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创设计效果较为满意,设计基本满足了受众对于良渚文化科普文创产品的需求。其中,“中华精神”一项评分最高,“情感共鸣”排第二,说明该设计可以调动受众对于良渚文化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认知,可以达到情境认知的目标与目的;“创新度”排第三,说明此设计具有较好的创新表现,受众对于其设计形式与设计语言满意;再者为“文化意境”,说明良渚文化的文化意境传达十分成功;下一项是文创设计的“吸引力”,说明此设计的设计吸引力较强,能够吸引受众对此文创设计进行关注与购买;最后一项为其实用性,在良渚文化科普文创设计中运用情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上进行了较好的设计创新,对于文创的互动性与实践性上进行了探索,而在文创使用后的实际使用存续上面应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5 结语

良渚文化的艺术造诣、政治经济、早期的国家形态等等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17]。良渚文化的发展也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线索。将情境认知理论的良渚文化应用于文创产品之中,不仅表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更是在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良渚文化科普创意作品的设计方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良渚文化的重要探索和尝试,也能为研究带来更多新思路。科普文化创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也让良渚文创设计具备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继续推动新时代下文化科普与创意文化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良渚文创科普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陶溪川文创街区
良渚保护大事记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科普达人养成记
良渚古城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玉”见良渚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