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2024-03-07 01:13欧阳欢黄丽云陈舒玲林金秀
中国循环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诊室收缩压血压

欧阳欢 黄丽云 陈舒玲 林金秀,3

目的: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4月至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204 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装置及血压日志记录,具体包括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及清晨平均血压。夜间高血压定义为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ROC 曲线分析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并采用联合序列试验评价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夜间高血压的预测因素。

结果:204 例高血压患者中,104 例(51.0%)有夜间高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睡前收缩压最接近(P=0.641)。睡前收缩压≥120 mmHg 的患者中有75.7%(84/111)存在夜间高血压,睡前收缩压≥135 mmHg 患者中有94.2%(49/52)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患者中有88.2%(75/85)存在夜间高血压。ROC 曲线分析表明,清晨平均收缩压(AUC:0.903,P<0.05)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明显优于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125~134 mmHg(OR=2.95,95%CI:1.02~8.49,P=0.045)、睡前收缩压≥135 mmHg(OR=17.55,95%CI:3.61~85.38,P<0.001)、清晨平均收缩压125~134 mmHg(OR=6.08,95%CI:1.73~21.41,P=0.005)、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OR=25.41,95%CI:6.02~107.32,P<0.001)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价值更高(AUC:0.929,P<0.05)。进一步行联合序列试验表明,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 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98.0%(49/50)存在夜间高血压。

结论: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是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两个有效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高,可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尽早诊断和有效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1-2],因此准确的血压评估对于诊断和监测降压效果尤为重要。夜间血压增高显著增加CVD 风险,且可独立于日间血压预测死亡风险[3-4]。但是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夜间高血压是传统诊室血压测量的盲区,极易被忽视。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自测血压(HBPM)可提供诊室外更多血压信息,且与诊室血压相比,ABPM 和HBPM对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5],但只有ABPM 能更真实地反映夜间睡眠时间段的血压状态,是夜间高血压临床诊断的标准方法[6]。但由于ABPM 成本高、耗时长、影响睡眠质量、依从性低等原因,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测量水平与夜间血压的关系,寻找简单有效识别是否存在夜间高血压的血压测量方法,可为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临床实践价值。

国外有研究表明,HBPM 中清晨血压对夜间高血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7]。进一步研究表明,尤其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中,清晨收缩压>125 mmHg(1 mmHg=0.133 kPa)能有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存在[8],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另外,睡前最接近睡眠状态,这个时段的血压与夜间血压相关性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ABPM 监测的三类诊室外血压(即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探讨不同时间血压反映夜间血压的情况,以期为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23年4月至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204 例高血压患者。入选标准:(1)诊室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9]定义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或已确诊为高血压,目前正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服用降压药物;(2)拟行ABPM。排除标准:(1)明确有继发性高血压、快速型心律失常、重度瓣膜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未能完整监测及记录不同时间血压水平;(3)夜间血压值<7 个;(4)严重焦虑或抑郁。本研究获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3]084-2 号),且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压的测量

参照《标准化临床血压测量国际共识》[10]以及《2020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5]对患者进行诊室血压及诊室外血压测量及宣教。

诊室血压测量:在安静、温度适宜的诊室中,医护人员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欧姆龙HEM-7200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使用合适的标准规格袖带,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安静休息5 min 后,连续测量坐位肱动脉血压2 次,每次间隔1 min,取2 次读数的平均值[10]。

诊室外血压测量:动态血压测量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席勒MT-300 便携式无创示波和听诊设备,使用合适的标准规格袖带,白天每30 min 自动测量1次血压,晚上睡眠期间每60 min自动测量1次血压,测量时手臂需保持安静不动,确保24 h 有效血压读数占总监测次数的70%以上,白天血压有效读数至少20 个,夜间血压有效读数至少7 个[5]。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压日志记录,观察当天作息活动情况,记录包括躺下休息时间、晨起活动时间、傍晚血压测量时间、睡前血压测量时间、清晨血压测量时间、夜间是否起床或惊醒,各个时间点使用ABPM 手动测量血压2 次,每次间隔1 min,取2 次读数的平均值。

傍晚血压测量:晚餐及服药后,安静休息30 min后,手臂保持安静不动,使用ABPM 手动测量血压[11]。

睡前血压测量:躺下安静休息5 min 后,手臂保持安静不动,使用ABPM 手动测量血压[11]。

清晨血压测量:晨起排空膀胱,服药前,安静休息30 min 后,手臂保持安静不动,使用ABPM 手动测量血压[12]。

清晨平均血压测量:晨起排空膀胱,服药前,起床后2 h 内ABPM 自动测量血压,取其平均值[12]。

夜间平均血压测量:根据患者记录的躺下休息时间及晨起活动时间,计算夜间睡眠期间ABPM 自动测量血压的平均值。夜间高血压定义为夜间平均收缩压≥120 mmHg。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多个不同血压测量方法间的关系,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修正法。采用ROC 曲线分析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评价夜间高血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AUC。采用联合序列试验评价两个指标联合诊断夜间高血压的作用。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夜间高血压的有效自变量,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夜间高血压患者与夜间血压正常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表1)

表1 夜间高血压患者与夜间血压正常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例(%)]

纳入分析的204例患者,平均年龄(55.08±14.26)岁,男性120 例(58.8%),104 例(51.0%)有夜间高血压。夜间高血压患者中年龄≥65 岁患者比例高于夜间血压正常患者(33.7% vs.19.0%,P=0.02)。夜间高血压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及舒张压、傍晚收缩压及舒张压、睡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清晨收缩压及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夜间血压正常的患者(P均<0.01)。

2.2 夜间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与不同时段血压值的比较

204 例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0.8±15.1)、(141.2±21.4)、(130.5±18.0)、(122.2±17.4)、(130.0±15.9)、(130.0±14.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与睡前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1),较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清晨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均明显较低(P均<0.001),见表2。清晨平均收缩压与清晨收缩压、傍晚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较其余三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见表3)。

表2 夜间平均收缩压与不同时段血压值的比较(n=204)

表3 清晨平均收缩压与不同时段血压值比较(n=204)

2.3 ROC 曲线分析(表4)

表4 ROC 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血压值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ROC 曲线分析显示,单一清醒时血压水平中,清晨平均收缩压(AUC:0.903,P<0.001)对夜间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最高,清晨平均收缩压预测夜间高血压的最佳临界值为126.5 mmHg,灵敏度91%,特异度74%;睡前收缩压(AUC:0.869,P<0.001)诊断夜间高血压的最佳临界值为123.5 mmHg,灵敏度73%,特异度86%,见图1。根据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价值更高(AUC:0.929,P<0.001),最大约登指数0.71,灵敏度84%,特异度87%,见图2。

图1 ROC 曲线分析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图2 ROC 曲线分析睡前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2.4 不同血压水平区间与夜间高血压的一致性分析

根据清晨平均收缩压及睡前收缩压按<125 mmHg、125~134 mmHg、≥135 mmHg 进行分组;根据夜间平均收缩压分为<120 mmHg 和≥120 mmHg两组。睡前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94.2%(49/52)存在夜间高血压,睡前收缩压≥120 mmHg 患者中仍有75.7%(84/111)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患者中有88.2%(75/85)存在夜间高血压。进一步进行联合序列试验,将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分别分为≥120、125、130、135 mmHg进行并联试验,发现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 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98.0%(49/50)存在夜间高血压。

2.5 以夜间高血压为因变量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5)

表5 以夜间高血压为因变量的Logistic 回归分析(n=204)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 岁、诊室收缩压≥140 mmHg、傍晚收缩压125~134 mmHg、傍晚收缩压≥135 mmHg、睡前收缩压125~134 mmHg、睡前收缩压≥135 mmHg、清晨收缩压125~134 mmHg、清晨收缩压≥135 mmHg、清晨平均收缩压125~134 mmHg、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增加夜间高血压风险(P均<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125~134 mmHg(OR=2.95,95%CI:1.02~8.49,P=0.045)、睡前收缩压≥135 mmHg(OR=17.55,95%CI:3.61~85.38,P<0.001)、清晨平均收缩压125~134 mmHg(OR=6.08,95%CI:1.73~21.41,P=0.005)、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OR=25.41,95%CI:6.02~107.32,P<0.001)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

3 讨论

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存在人口学分布差异,亚洲、非洲和老年人群相对较高[13]。我国普遍存在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现象,有研究显示,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占72.8%,其中多数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4]。且夜间血压增高显著增加CVD 风险,独立于日间血压预测死亡风险[3-4]。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规范血压监测数据,监测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寻找预测夜间高血压的有效指标,减少夜间血压测量对睡眠的影响,提高患者接受度及依从性,以期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及降压疗效评估提供临床指导。

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夜间平均收缩压与5 种不同时间收缩压测量值进行对比,发现睡前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641),而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清晨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均高于夜间平均收缩压(P<0.05),另外,清晨平均收缩压与清晨收缩压、傍晚收缩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1.000 和1.000),清晨平均收缩压低于诊室收缩压(P<0.05),清晨平均收缩压高于睡前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P<0.05)。这说明,睡前血压与夜间平均血压水平最接近,睡前血压也是最接近睡眠状态的监测,因此睡前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关系密切。本研究发现,睡前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94.2%存在夜间高血压,当睡前收缩压≥120 mmHg 患者中仍有75.7%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患者中有88.2%存在夜间高血压。

Kario 等[7]研究认为,家庭自测夜间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夜间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独立相关。Maruhashi 等[8]研究表明,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中,清晨收缩压对夜间高血压的诊断价值高于傍晚收缩压及诊室收缩压。Asayama 等[15]研究发现,与傍晚高血压相比,清晨高血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更高,认为清晨收缩压对夜间高血压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傍晚收缩压。本研究根据ROC 曲线分析得出,相比于诊室血压、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清晨起床后2 h 内平均收缩压对夜间高血压预测价值最高,清晨平均收缩压AUC 为0.903,诊断夜间高血压的最佳临界值为126.5 mmHg,提示清晨平均收缩压≥125 mmHg,应考虑存在夜间高血压可能,同时清晨平均收缩应该至少降至125 mmHg 以下。目前诊室血压是我国高血压诊断、分级及治疗的常用方法,但由于诊室血压存在白大衣效应等弊端,诊室血压对于夜间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最低。而诊室外血压监测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体全天的血压波动,随着诊室外血压的可及性提高,傍晚血压也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但由于傍晚餐后盐存量在机体内较高,且可能伴有饮酒、情绪变化等因素,对于夜间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较低。清晨时段血压从睡眠到觉醒较夜间血压有明显上升趋势,清晨血压是睡眠后的延续阶段,部分夜间高血压与清晨高血压存在密切关联,夜间血压升高者,大多数存在清晨高血压。清晨血压为起床0.5 h 排空膀胱后血压测量,可能由于机体神经内分泌昼夜节律变化及适应反应等原因,清晨平均血压,即起床后2 h内清晨血压平均值,对夜间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更高。

本研究以夜间高血压为因变量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均与夜间高血压有关(P<0.05),但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后,仅有睡前收缩压≥125 mmHg 及清晨平均收缩压≥125 mmHg 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P<0.05)。这与指南推荐的临床考虑可能存在夜间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先行家庭血压测量,其中主要测量睡前 1 h和清晨醒来后 1 h 内血压的结论相似[12]。因此,本研究根据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概率制作ROC 曲线(图2),可以看出联合预测概率的预测价值更高(AUC:0.929,P<0.001)。进一步进行联合序列试验,将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分别分为≥120、125、130、135 mmHg 进行并联试验,发现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 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98.0%存在夜间高血压。综上所述,临床实践中若发现患者睡前收缩压及清晨平均收缩压≥125 mmHg 就应怀疑存在夜间高血压的可能,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 强烈提示存在夜间高血压的可能。睡前血压和清晨血压监测是通过指导患者规范进行的自我血压监测,操作简便易行,可避免对睡眠的影响,且可及早识别夜间高血压,及时检测到尚未控制的血压,为调整降压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优化夜间高血压管理。

有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好发于亚洲人群、老年人、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人群[16-17],但本研究分析中有无夜间高血压人群的年龄、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且本研究中夜间服用降压药与夜间血压下降亦无相关性(P>0.05,见表5),这与Maruhashi 等[8]研究结论不一致,考虑与本研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夜间服用降压药的样本量小相关。

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一是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样本量较小;二则未探究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是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两个有效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高,可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诊室收缩压血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诊室空间配色设计研究
午后的诊室
稳住血压过好冬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崔老师诊室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