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南充丝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3-07 08:00林雅如陈正芬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南充丝绸科技

林雅如 陈正芬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南充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其茧丝绸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然而,近年来世界丝绸业竞争加剧,给我国丝绸业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和冲击,南充丝绸也不例外。南充丝绸行业的跌宕起伏,不仅会制约南充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世界丝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立足于科技创新视角阐述其在南充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这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 科技创新对南充丝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科技创新助推南充丝绸产业的良性发展

丝绸业是南充的传统优势产业。1840 年鸦片战争后,国人力图自强,效法西方,振兴实业,在此形势下,南充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出类拔萃的丝绸工艺,使蚕丝绸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政府也未能在经济上对机械缫丝产业提供有力帮助,使得丝绸企业的产能、品质等方面提升不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南充丝绸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到1958 年,中国绸缎新品种有130 多种,丝绸出口量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南充绸厂共有简易铁木织绸机74 台,K63 型铁木织机300 多台,K66 型丝织机140台,这使得南充丝绸企业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1982 至1988 年,四川全行业完成50 多项科技项目,其中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和省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12 项。到1990 年,南充全行业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丝绸工业体系。21 世纪以来,南充丝绸行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增强科研能力,引进工艺设备,使全市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产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产业比较效益大大提高。如南充市研制出全国首台智能化自动养蚕机和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拥有缫丝自动机5 万绪,工业平缝机1000 台,还从国外引进了电子提花机、平网印花机、数码印染机等,成功推动了企业技术的升级,提高了丝织品的产量和品质。

1.2 科技创新提升南充丝绸产品的品牌价值

品牌的基础是产品。品牌的塑造需依托产品质量,而质量的提升要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南充茧丝绸业经久不衰,绵延至今,几千年的纺织织造史奠定了南充“丝绸之都”的美誉。南充丝绸凭借着丝色一致、密度均匀、织纹清晰、柔软华丽等特点,于1915 年、192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先后两次荣膺金奖,被外商称为“万能绸”“万能丝”。尽管当时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偏低,但丝绸产业的兴盛和产品的畅销,充分反映了彼时丝绸行业的高超技艺和丝绸品牌的价值魅力。

科技创新为南充丝绸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它既增强了丝绸人的实干之力,又拓展了市场的影响力,还提升了产品的品牌价值。以丝织品的生产技术为例,企业一方面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以此来助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从产品设计到落地量产的全过程中注重将科学技术与消费需求相互融合,大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如四川依格尔纺织品公司通过引进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加快了企业技术的上档升级,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深耕丝绸文化,将丝绸基因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张进入英国全球最著名的顶级商场HARRODS(哈锐斯)的通行证。

1.3 科技创新增添南充丝绸文化的生机活力

当前,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代潮流下,南充丝绸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出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文化产品,这极大地创新了文化生产创造、传播扩散和接受应用的方式,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例如,用VR 技术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南充丝绸,将静态的图像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在2019 年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期间大放异彩;南充去年热播的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将丝绸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巧妙结合,让过去束之高阁的丝绸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

2 科技创新在南充丝绸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创新对南充丝绸产业的支撑不强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创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推动了产业变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丝绸业也不例外。在科技创新力量的驱动下,南充丝绸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到机械生产,再到数字化技术织造的伟大飞跃,书写着延续千年的辉煌与荣光。

但是,南充市统计局近几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市内蚕丝绸产业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蚕茧产量方面(见表1),自2012 年起,连续5 年下跌,终于在2017 年之后缓慢上升至15000 万吨的水平,然而到2021 年产量又断崖式下跌至10 年中的最低水平,仅12570 万吨,同比下降16.7%。

表1 2012-2021 年南充蚕茧产量变动情况 单位:万吨

其次,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方面(见表2),2012 至2014 年逐年上升到顶峰18999万米的高度后,仅一年时间又下跌至本表记录的最低水平12373 万米,同比下降34.9%。2016 年到2017 年的2 年间,产量显著上升,重达18000 万米的水平,但是此后的4 年中,产量一直呈下行状态。

表2 2012-2021 年南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变动情况 单位:万米

最后,在海关出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金额方面(见表3),同样在2012 年之后的5 年间持续减小至2016 年的历史最低点6761 万美元,到2017 年出口金额才有所提升,但是在此后的4 年中,产量跌宕起伏、波动剧烈。

表3 2012-2021 年南充海关出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金额变动情况 单位:万美元

总之,从2012 年到2021 年,十年间南充蚕茧产量、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金额虽有不同范围的波动,但相较于2012 年的数据来看,行业整体水平仍呈下降态势。诚然,该情况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还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蚕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技创新对南充丝绸产品的开发的推动作用不足

从某种角度而言,市场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之争的动力是科技创新。目前,南充丝织品产量虽位居全国前列,却处于“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名气”的尴尬处境,究其本质,当归咎于科技创新对丝绸产品的开发的推动作用不足,阻碍了其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其生产的技术含量偏低,产品质量欠佳。南充是中国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之一,但就丝绸生产技术而言,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展开来说,南充现今存在着丝绸加工制造智能化程度较低,许多先进的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缫丝与印染加工能力较织造能力相对薄弱,后配套整理技术明显不足等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丝绸产品品质的提升,进而影响了丝绸品牌的建设。世界丝绸网的报道中指出,南充“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提升智能化等方面持观望态度。”

另一方面在于产品创新力不济,市场话语权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有待提升,盲目跟风、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忽视了自身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二是产品创新方向大多停留于原料、服饰领域,而较少从生物医药、军工航天等领域进行深入挖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南充几家大型的丝绸企业都建有自己的丝绸体验馆、展示馆。但是,从其中具有代表性展馆的陈展产品来看,都存在着产品文化元素不强、差异不足、流于形式等问题。

2.3 科技创新与南充丝绸文化的融合不够

当下“丝绸强国”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要促进现代科技与丝绸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形态和业态。然而目前南充丝绸文化科技融合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一是科技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足。南充丝绸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丝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遗产。而今,这些文化遗产被视为一种隐藏的资源,只能被动地等待保护和传承,致使许多丝绸文物、人物传记、蚕丝习俗等遗产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窘境。二是科技创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不够。南充丝绸在千年时光流转中沉淀了独特的丝绸文化元素,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以此实现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丝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向。现今,南充茧丝绸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整体不强,在产品设计上忽略自身资源禀赋,无视市场实际需求,削弱了丝绸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在传播模式上互动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对丝绸历史、传统技艺、品牌文化的挖掘和表现不足,淡化了丝绸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南充某些企业发展历程不短、产业规模不小,却未能将自己的特色品牌做大做优做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科研投入不足,难以结合丝绸文化特质和行业发展大势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因此只能陷入长期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局。

3 科技创新驱动南充丝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南充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全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助力蚕丝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南充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3.1 加强科技创新对南充丝绸产业的支撑力

首先要建立蚕桑生产基地。一方面要突出标准建设。对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建设一批集优良品种推广、智能装备配套、烘干冷链物流于一体的蚕桑示范园区。另一方面要突出模式创新。完善“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蚕桑生产智慧系统管理运行模式,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其次要做优丝绸精深加工。一是要发展智能绿色制造。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借鉴纺织行业先进技术改造企业和园区,推进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二是要推进补链延链强链。立足全市产业发展大局,补齐印染供应链,延长精深加工链,促进设备更新、技术迭代和流程再造,推动特色突出的丝绸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最后要深化丝绸贸易合作。即对内要积极抢抓东绸西移机遇,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深度协作。对外要着力建好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鼓励市内丝绸企业与拉美、中亚等地开展丝绸生产合作,推进资源优势互补。

3.2 提高科技创新对南充丝绸产品的作用力

其一是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丝绸精品。以丝绸面料精品工程为牵引,推动功能性、高品质面料开发,带动蚕茧、生丝、服装、家纺、礼品等丝绸精品体系建设。其二是丰富产品种类推进综合利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发展装饰、保健、产业用等丝绸大类产品。例如,加快桑叶、桑果、蛹油等原料的开发和应用;鼓励丝绸企业、机构及设计师开发原创设计产品。其三是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影响能力。一方面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学习借鉴江苏鑫缘、浙江万事利等国内大企业以及法国、意大利等高端奢侈品主产国的品牌创建经验和推广模式,培育南充本土品牌。另一方面做响公用品牌。提升“中国绸都”“中国桑茶之乡”等公用品牌影响力。如引导企业统一使用“南充丝绸”标识,组团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展会。

3.3 推动科技创新与南充丝绸文化的融合力

于丝绸行业而言,文化科技融合就是文化与科技两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创造更大价值的创新过程,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第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提升丝绸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如在南充高坪举行的2022 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所展示的丝绸原创短视频、丝绸舞台情景剧、丝绸壁画等等,无不是依托科技创新,使丝绸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第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打造出极具丝绸文化底蕴的优质产品。科技创意与文化创新是提高丝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科技硬实力能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和使用功能,生产出品质卓越的真品;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善”和“美”的追求。例如,近年来,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产品之所以能够远销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200 多个加盟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主要得益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既十分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也非常重视丝绸工业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茧丝绸业一直是南充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其在全国丝绸行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研究。不忘本方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今天,深入探究和挖掘科技创新在驱动南充茧丝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实问题及有效路径,讲好南充丝绸故事,传播好南充丝绸声音,向世界展现悠久、深厚、精美的中国丝绸文化风采,这既是每一位南充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每一位丝绸人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南充丝绸科技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科技助我来看云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四川南充上智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充市委书记为什么夸玉皇观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