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缂丝的艺术特征研究

2024-03-07 08:00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缂丝工艺艺术

曹 敏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从缂丝的发展历程来看,明时期的缂丝技艺与审美的改变对后世缂丝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貌有很大的影响。追溯缂丝的发展史,缂丝技艺与发展方向与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社会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变化,缂丝历经手工与文化的碰撞,使用机制与重视程度发了变化。本文拟从缂丝在明朝的发展,结合当时审美的变化,探索明朝缂丝演变的内在逻辑。

1 缂丝简述

缂丝,又称“刻丝”“剋丝”“克丝”,因其表面上有类似刀刻的痕迹而得名,因其织作耗时费工,堪称“织中之圣”。据专家考证,中国缂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带之物中便有缂丝。缂丝的工艺极其复杂,宋代庄绰记载缂丝工艺:“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一件缂丝之衣需要妇人一年之力,寸丝寸金所言非虚。缂丝因其耗费工时在历朝历代都被称为奢侈品,非王公贵族难以一窥。织成后经面上透出丝丝光色,颜色丰富,立体性强,细致生动。两宋时缂丝被用于缂织书画,尤被制作缂丝花鸟画,南宋时观赏性缂丝到达顶峰。其艺术与工艺价值极高,收藏与拍卖方面可与书画分庭抗礼。

2 明朝缂丝发展成因

2.1 社会成因

明朝开国时经济状况不良,明太祖朱元璋厌恶奢华之物。洪武年间,因朱元璋出身穷困,不通贵族化的茶道,因此下诏禁止制造茶饼,茶道几乎在中国断绝。朝廷厉行节俭,昂贵的缂丝也被视作淫巧之物,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经济困难与皇室的态度严重影响缂丝工艺的发展。虽宫中织工并没有停止制作缂丝,但制作几近被王室垄断,实用性缂丝成为主要的缂丝产物。缂丝尤被用于礼服纹章之上,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便是御用缂丝用于服饰之上的典范。至明宣德年间,经济状况好转,经济文化的繁荣为缂丝等工艺美术品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缂丝工艺再次兴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重新临摹名人字画。随着苏州地区“吴门派”的崛起,绘画艺术逐渐繁荣,书画与缂丝继宋代之后又一次尝试结合,南宋艺术缂丝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2.2 文化成因

缂丝是丝织品范畴中与艺术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门类。在宋代理学成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宋朝缂丝向着与书画结合的写实风格发展,缂丝成为用丝织呈现书画的代表,从原本的实用性织物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与艺术性的艺术品。

至元朝,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多见缂丝服装类靴套,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出土多件缂丝服靴,可见在当时贵族阶层中颇为流行。虽也有一些继承宋朝传统的艺术类缂丝的遗存,但是数量有所减少。此时缂丝艺术逐渐走向衰退,实用性缂丝逐渐回归,作品更加浑厚朴实,与南宋时期缂丝所呈现的柔美风格不同,呈现出豪放、古拙、简练、朴实的艺术风格。

明朝继承了元朝艺术作品对于人物题材的重视与崇尚金色的传统,出现了大量宗教人物类缂丝作品,并且当时用色上大量使用金线。艺术上因元朝时少数民族专政,许多文人寄情诸野。明朝的画坛主流以追求意境、表达自我心境为绘画的目的,书法也从两宋明初的“尚态”崇尚姿态美转向明朝中后期的个性化震荡的视觉效果。

3 明朝缂丝的艺术特征

元朝浓郁华贵的宫廷风格在缂丝之中注入了镂彩错金的装饰风格,进而诞生了新的缂丝品种-“明缂丝”。明缂丝始于元末,根据统治者的喜好对缂丝进行了改革,其独特的风格在明代得到了完善,向雍容华贵、质地柔软、轻盈靠拢。同时宋朝时扭转的“艺”“器”结合在明朝有了微妙的分离。在我国工艺与艺术的历史上,人们通常认为艺术是原创的、高贵的,而工艺是可复制的,缺乏独特性,艺术家与匠人有着微妙但清晰的界限。宋朝时的缂丝大家不乏出身大家,艺术修养卓绝,但是明朝的缂丝大师多为匠人,虽技艺高超,纹样精致,但大多以贵族的需求为主,称为“独具匠心”。

就缂丝表现而言“明缂丝”产生于审美转化的实用需求,华丽堂皇、色泽鲜丽如镜面一般的明缂丝,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服饰用途。明朝缂丝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加入了孔雀尾羽的缂丝织法。据专家考证,在《红楼梦》中晴雯为宝玉修补的雀金裘,就是把孔雀羽毛上的尾绒与丝线一道缂织而成。明朝万历皇帝出土的龙袍,也是使用孔雀羽毛与金线缂织而成的图案,华丽无比,且不会褪色。明朝以后题材除了山水、人物、花鸟,还包括许多民间常见的祝贺题材,如长寿和富贵,具有更古拙大众的时代风格,纹饰应用更趋程式化,成为专门的纹样格式,许多纹样都寓意吉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纹样种类越加丰富。以明缂丝朱良栋的《瑶池吉庆图轴》(图1)为例,此图为现存最大的明朝缂丝作品,纵260cm,横205cm。工艺浩繁,规模之大,世所罕见。精妙华丽,运用了十几种缂丝技法描绘了西王母瑶池宴请的景象,行梭技艺繁复。除常见的搭梭、勾缂外,细部晕色采用参和戗、长短戗、木梳戗以及华丽的凤尾戗,极力塑造山石的立体感,神女发梢使用长短戗技法,使得发丝真实,服饰用构缂技法塑造梦幻飘逸,惯缂和“结”的技法将瑶池的水波纹及五彩祥云用得真实立体。经营位置大气饱满,随类赋彩精妙华丽。这幅佳作正是明朝皇室用来祝寿的礼物。同样用于祝寿的还有《华丰三祝缂丝图》,全幅以纯金丝作底,描绘了51 位神仙向王母娘娘祝寿的情景,人物栩栩如生,仙禽草木生机盎然,画面充满了喜悦祥和的气息,堪称明缂丝的巅峰之作。

图1 朱良栋《瑶池吉庆图轴》

明缂丝技法与本缂丝的区别在于,经纬向平直井然,纬向通经回纬挖花技术更注重纹样表现的整齐顺直,缂丝用线和技法也变化多样。仔细研究缂丝用线可以发现,明缂丝会在使用粗细不同的单色线之外,还使用粗细不同的合线,即颜色质感都不相同的合花线来刻画细节。明代丝线的特点是色调较为艳丽,柔软平整,表面没有明显的瓦楞感。这取决于明缂丝不仅经线纬线的粗度数倍细于宋朝缂丝,经纬线密度也胜过宋缂丝,张力更强,因此相较于宋朝缂丝,明缂丝会更加顺滑柔软华丽,与绸缎的光泽更为接近。

明朝以后文人画体系的建立使得写意成为画坛主流,用纸渐渐多于用绢。这与水墨逐渐代替工笔重彩的绘画方式有密切关系,元朝墨花墨禽融入了山水的皴法,从笔墨角度看表现更加丰富,然而这种墨法使用缂丝来呈现山水画十分困难。虽在南宋时,缂丝名家沈子蕃便已尝试使用缂丝呈现山水,但是由于山水画高远朦胧的意境要与织造工艺中一丝不苟、有序的经纬线的秩序感相融十分困难,故而即便是缂丝技艺高超的沈子蕃,在缂丝山水图时,也是历经几次三番的尝试,但是与明朝画坛表意的山水风格依然有所差别。可见缂丝画毕竟还是受限于织造工艺。朱克柔的合花线技术虽可以将不同颜色的丝线合成一根织成图案之后看起来就是两种颜色交互融合,用来表现晕色效果更为自然。但是工艺相当复杂,难以层层敷色来达到预期色泽效果。因此明朝缂丝受困于缂织与绘画风格的相容。明朝后期缂丝行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为了节约制作时间和成本,为避免制作工艺的琐碎繁冗的部分,开始采用以画代织的形式。原本缂丝要表现的重点,例如树叶花瓣的渐变以及人物五官,渐渐以后期补色的方式进行制作,缂丝艺术无可避免地陷入式微。

4 结束语

明朝的缂丝不论在艺术技艺和文化价值上都与前代缂丝有所差别,缂丝从两宋与书画结合的巅峰时期到明朝后期渐渐走向式微,不仅有风雨突变的社会原因,也有缂丝没有做到及时与不同风格的艺术相结合的原因。但缂丝技艺愈发精进,不断涌现佳品。无论是以定州缂丝为代表的北宋缂丝,还是以苏州缂丝为代表的明朝缂丝,在作品之中都能看出当时社会文化对缂丝作品的渗透。纵观中国的缂丝发展,精细的缂丝在社会文化生活丰富的时期与多样的艺术品并存,不同时期的显著艺术特征,为缂丝蓬勃发展提供了动力。

猜你喜欢
缂丝工艺艺术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纸的艺术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