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分析

2024-03-09 11:03姚雪绒孙莲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进展科技期刊稿件

姚雪绒 孙莲

摘要:【目的】通过对投稿数量增加的可能原因分析,总结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经验教训,希望为其他期刊提供借鉴。【方法】以《地震科学进展》的具体实践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逐条细化可操作的方法。【结果】投稿数量增加,会给编辑部更多选择优质稿源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结论】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如网站、微信微博、参加学术会议、精准推送)、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期刊刊期短、编辑及编辑部与作者良好的关系,这些方式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期刊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综合运用这些方式,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机整体来吸引优质稿源。

关键词:投稿数量增加;原因分析;多方式宣传;学术会议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4)01-124-05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26

本文著录格式:姚雪绒,孙莲. 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分析——以《地震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4,31(1):124-128.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1]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两份文件的发布在科技期刊界掀起轩然大波,明确传达同一重要信息:在今后的科技评价中,科技论文应该更加注重追求质量、摒弃数量,同时要求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重质量减数量的要求,对于普通期刊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稿源的迅速减少,让普通期刊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大部分期刊都面临投稿数量减少的情况[3],但《地震科学进展》近两年投稿数量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

《地震科学进展》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协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创刊于1971年5月,原为内部赠阅的不定期刊物《国外地震消息》,1979更名为正式出版的期刊《国际地震动态》,2020年更名为现在的《地震科学进展》。这里仅分析2020年以后《地震科学进展》的收稿情况。2020年收稿101篇;2021年收稿113篇,比2020年增加了11.8%;2022年收稿174篇,比2021年增加了53.9%。投稿数量的稳步增长与期刊编辑在各方面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介绍《地震科学进展》期刊在提高投稿数量的同时不降低稿件质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与同行分享并探讨相关的编辑经验。

1.多途径多方式宣传

多途径、多方式宣传推广是投稿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期刊通过网站、新媒体、邮件推送等多渠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期刊的存在及其优势,同时期刊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激发了更多人的投稿预期和热情。此外,因为《地震科学进展》是一本专业性强的期刊,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研讨会和科技会展等,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成为撰稿人或潜在撰稿人,也被更多人所关注。

1.1  《地震科学进展》官网和“震球期刊”官网数据获取与知识服务

网站基本上是科技期刊宣传与自我展示的首选,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是期刊内容推广、展示和为作者读者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地震科学进展》官网(https://www.gjdzdt.cn)有中英文两种版本。提供PDF全文免费下载和HTML全文阅读服务,为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与获取提供便利[4],也可以提高文章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概率,有助于期刊与社交平台、国内外网站及数据库建立合作的机会和机制。[5]《地震科学进展》官网还实现了绿色开放获取模式,文章一经出版,用户即可同步在官网免费获取,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期刊官网还提供了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指南、编辑部公告等内容,是作者全面了解期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让作者、读者在检索系统中快速、准确定位到真正的期刊官网,《地震科学进展》官网已进行百度官方认证,直接输入“地震科学进展”进行检索,出现在第一条的链接就是“地震科学进展-官方网站(官方)”。

在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支持下,本所5个期刊(《地震科学进展》《地震学报》Earthquake Sciences《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CT理论与应用研究》)联合组成了“震球期刊”刊群,并搭建了“震球期刊”门户网站(https://www.zqqk.org.cn),集中展示5刊的最新文章、热点文章和编辑部的最新公告,作者、读者可以直接在该网站同时浏览到5刊的相关内容,方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联动效应,增加了刊群和5刊各自的文章下载量和阅读量。同一平台管理,报团取暖,相互借力,在地震期刊出版领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合力[6],促進了各刊作者对每种期刊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投稿意识和潜能。

1.2   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阅读方式的快速改变,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通过社交媒体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加强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微信公众号已成为目前科技期刊提高其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地震学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专业性强,从业人员因为专业属性所以比较少。作为地震学期刊的《地震科学进展》关注人员相对来说更少,学术平台和期刊显示度较低。单一刊物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成本高,内容数量有限,发布信息量少,粉丝量低。

在“震球期刊”刊群的基础上,以《地震科学进展》为主体申请开通了“震球期刊”微信公众号,各刊结合自己期刊特点定制发布信息的模块,每月保证群发4次,每次群发约8条信息,也可以随时单篇稿件推送发布。目前公众号“震球期刊”运行正常,粉丝量持续增加。震球期刊中,除《地震科学进展》是月刊,其他都是双月刊,年出版共36期,发表文章约400篇,涵盖了国内外地震科学、地球物理学、行星物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动态,CT理论与方法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期刊及时发布最新动态、征稿启事和学术资讯等内容,方便作者、读者了解期刊的最新信息。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还会推荐分享优秀文章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充分展示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特色,进一步吸引潜在作者的关注。编辑部工作人员和部分编委也会及时将推送信息转发至学术专业群或朋友圈,扩大影响力。同时,在“震球期刊”新浪微博也同步更新最新信息。让期刊在各平台及网站都处在信息数据的前沿,吸引了越来越多相关专业从业者、老师、学生,以及研究人员和学者的关注和加粉。

1.3   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研究人员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旨在促进学术研究、探讨学术问题、分享学术成果和推动学科发展。而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是积累、传播和交流科技信息。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会议有助于加强与学者的合作与沟通,是向专家约稿提升期刊学术权威和专业前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地震科学进展》作为“震球期刊”的代表之一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因为“震球期刊”的5种期刊在许多方面都有共性,多刊合作,形成有机整体,优势资源共享,所以以“震球期刊”名义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将工作结构集约化,工作任务分工合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整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强了参会的专业水准和实力,宣传了期刊在地震学领域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震球期刊”充分借助主办单位优势,参加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学会组织的学术讲座及科研报告会。同时,积极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如每年一次的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年会。除了办展台推介杂志,展示期刊内容、特点和优势,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外,还会认真聆听学术报告,了解学科进展、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这让编辑们能及时甚至现场邀约到热点或前沿稿件,提高了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在参加以主办单位身份组织的学术会议上,“震球期刊”积极发挥主场优势。在2023年9月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第5次年会上,将期刊的推广宣传印在会议手册上,这对期刊的支持与帮助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地震科学进展》前期出版的《实验场问答》合订本也作为会议资料分发给参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宣传并彰显了《地震科学进展》的专业权威和影响力;2023年8月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八次学术大会上,“震球期刊”的推广宣传也印在了会议手册上。作为中国地震学会的会刊,每年学会31个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会议时,《地震科学进展》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特别是每年一次的“地震预报论坛”,不仅能让老会员看到期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也让新会员了解并关注《地震科学进展》,为《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的发展注入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血液,从而为《地震科学进展》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吸引参会人员的关注,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震球期刊”都会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和小礼物,赠送装有最新出版刊物的宣传包。地震学是小学科,从业人员不多,每次参会小礼物都力求新颖、别致、实用,Logo明显且美观,让大家眼前一亮,激发和提升了大家参与期刊建设的热情和兴趣。

1.4   邮件精准推送

科技论文的精准推送,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可以为科技期刊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建立更广泛持久的联系。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推送客体的精准定位,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实现科技论文的精准推送,都将极大影响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精准推送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高效传播方式,受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视,也成为了编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7-8]

《地震科学进展》2021年初开始开展邮件精准推送工作。每次推送邮件约4万封,每两月推送一次,每次稿件15篇左右。邮件打开率15%以上。定制了《地震科学进展》个性化的邮件推送模板,邮件内容包括出版年期、题目、作者、摘要,并附带超链接功能,方便读者直接打开网站進行阅读。

1.5   其他宣传方式

《地震科学进展》每期出版后,在送印刷的同时将期刊最新一期pdf电子版转发至《地震科学进展》的编委、青年编委及《预报论坛》等微信群和《地震科学进展》《地震台站论文课题交流》等QQ群,供大家免费阅读、分享与交流。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拓展期刊对其所处领域科研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争取了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和认可。

2.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地震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调动和发挥编委会成员的学术引领作用是期刊提高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主编对期刊的支持是方方面面的,2020年期刊从《国际地震动态》更名为《地震科学进展》后,在主编李小军研究员的主张下创立新栏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栏目的定位主要是刊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该栏目进行梳理,截至2023年4月,共发文12篇,引用率和下载率都非常高。

2020年,以他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据,撰写了“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9]一文发表在《地震科学进展》2020年第1期上,截止到2023年9月29日,引用18次,是目前《地震科学进展》更名后引用最多的文章,下载349次。他同时邀约到3篇重点研发项目的稿件。[10-12]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发生5.1级地震后,主编又为编辑部约了6篇的“唐山古冶地震专题”稿[13-18]。本次专题的出版让公众对地震工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期刊副主编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稿件选取合适的审稿人;同时推荐或邀请多人对期刊投稿。有1/3的编委对期刊进行了投稿、推荐稿和审稿。很多投稿反响相当不错。[19-20]

3.发挥《地震科学进展》刊期短的优势

刊期较短也是投稿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作为月刊,期刊能够及时反映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满足作者尽快发表文章的需求。这一优势使期刊在众多作者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进而吸引了更多的投稿。

作为“震球期刊”中唯一的月刊,对于内容时效性较强的稿件,作者更愿意选择《地震科学进展》来投稿。

4.编辑部认真对待日常工作的点滴

4.1   编辑部提供优质的服务

编辑除了日常编辑工作外,还主动跟踪稿件的流程进度,并实时与审稿专家、作者联系。这种较强的责任心,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意识,对作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求认真对待,吸引了更多的作者投来优质稿件。

编辑部对于新投稿,一般1~2天就会完成初审,复审时间投稿系统设定为15天,如15天专家未审回,编辑部电话通知审稿人,以便尽快返回。

编辑部通过多种媒介及时答复作者关于写作、投稿、稿件进度等方面的问题,与作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地震科学进展》邀请新投稿的作者加入QQ群,群内可以直接对话,有需要时可以直接联系编辑,也可以与其他作者交流,无须添加好友。群内可以交流与稿件有关的任何问题。

编辑部能及时高效地给予作者和读者反馈,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作者可以随时联系到编辑部,编辑部在不违反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作者需求。如,一篇原定于8期出版的稿件,作者评职称8月11日要将资料交于单位审核,联系编辑部,提出需要录用证明、排好版的中英文目录、封面和文章的pdf等材料,编辑便加班加点完成材料并及时交付作者,增进了作者与期刊的黏合力,也巩固了作者和编辑部以及期刊的情感联系与合作预期。

《地震科学进展》的“新书推介”栏目,新书作者都愿意将一部分书免费提供与读者分享。编辑部在进行微信新书推介时会发消息,赠送新书,给读者带来福利,为此,曾有作者说“谢谢编辑部提供这么好的增值服务”。

编辑部在对作者发送退修或退稿通知时,一般会人性化处理专家意见,特别是退稿通知,都会变通成可接受的表达。有些专家的意见不是很具体,我们会给出可操作的修改建议。作者不理解专家意见编辑也会帮忙解读。

论文出版后,编辑部会给作者发送便于作者晋级申报资料的期刊电子版抽印本(封面+中英文目录+版权+文章的pdf版)和纸本期刊。

2020年起,凡向《地震科学进展》投稿的作者,稿件一经出版,编辑部都会赠送属于期刊特有的小礼品,如印有期刊名的书包、鼠标垫、咖啡杯等。一般年初也会在作者QQ群发布下一年度的小礼品公告。

期刊编辑对作者的态度是直接影响作者再次投稿或帮忙宣传的重要因素。编辑部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服务,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才会有更多的“回头客”。因此提升了作者的投稿体验,让作者变成“回头客”和自发宣传员。期刊2020年更名为《地震科学进展》后,3年来的稿件中有21.2%的作者再次投稿。

4.2   编辑人员专业的编辑能力和对稿件的认真负责

编辑部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投稿数量增加的关键因素。编辑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每一篇稿件都进行认真审阅、严格把关。在审稿过程中,编辑部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同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使得稿件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这种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作者的信任和好评,吸引了更多的作者愿意向期刊投稿[21]。

《地震科学进展》编辑在对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会遵循作者的思维逻辑、稿件的基本框架,按编辑规范来综合处理每一篇稿件。

《地震科学进展》编辑在对稿件的编辑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作者配合时,会给作者发QQ并写上“您好,您的稿件20XX-XXX我们正在编辑加工,需要您配合相关工作”,将需要作者配合的事项,无论是需要作者核实的内容还是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都一一列出。在遵守编辑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让作者感到自己的学术观点被尊重,使更多的作者愿意躋身到《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的发展中来。

结论

本文论述了可能影响《地震科学进展》投稿数量增加的因素。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投稿数量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相互成全,共同促进了投稿数量的增加现象。

《地震科学进展》投稿数量的增加,让编辑部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优质稿件,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提升。2023年正式被DOAJ、EBSCO、ICI world of Journals、乌利希期刊指南国际数据库收录。

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统计结果,影响因子从2020年的0.387上升至2021年的0.521,年均涨幅达34.6%。充分说明了《地震科学进展》更名后的较大进步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EB/OL].(2020-02-23)[2023-10-04].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

[2]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EB/OL].(2020-02-18)[2023-10-0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229.htm.

[3]乔芸.《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稿源数量、质量及影响因素、对策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56-160.

[4]郭亿华.融媒体背景下地理资源中文学术期刊宣传推广现状及策略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333-340.

[5]郁林羲.“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ich HTML出版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738-745.

[6]肖旭,朱玉萍,蒋知瑞,等.科技期刊“小型刊群”建设——“震球期刊”的初步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3(2):43-46.

[7]郭媛媛,黄延红,侯修洲,等.通过邮件精准推送实现学术论文高效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227-1231.

[8]杨弘.基于邮件的科技期刊论文单篇精准推送服务的实现——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7):760-765.

[9]李小军,陈苏,任治坤,等.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J].地震科学进展,2020(1):2-19.

[10]温瑞智,马强,张格明,等.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J].地震科学进展,2020(2):1-15.

[11]张令心,钟江荣,林旭川,等.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J].地震科学进展,2020(3):1-19.

[12]郑文俊,王庆良,陈九辉,等.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及进展[J].地震科学进展,2020(4):1-21.

[13]李小军,李娜,王玉石.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影响信息与启示[J].地震科学进展,2020(7):1-8.

[14]温瑞智,王宏伟.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S5.1地震的强震动特征[J].地震科学进展,2020(7):9-13.

[15]王玉石,李小军,刘艳琼等.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揭示的北京城区地震动场地效应分析[J].地震科学进展,2020(7):14-19.

[16]王飞,康现栋,罗桂纯等.唐山古冶5.1级地震北京地区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记录初步分析[J].地震科学进展,2020(7):20-25.

[17]清华大学陆新征课题组.2020-07-12M5.1河北唐山古冶区地震破坏力分析报告[J].地震科学进展,2020(7):26-30.

[18]陈文彬,宋毅盛,李小军.关于“滦县—乐亭断裂”的讨论[J].地震科学进展,2020(7):31-39.

[19]张学民,申旭辉.地震—电离层圈层耦合机理研究进展及问题思考[J].地震科学进展,2022(5):193-202.

[20]申旭辉,黄建平,林剑,等.地球物理探测卫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地震预测应用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J].地震科学进展,2022(1):1-25.

[21]汪全伟,黄东杰,古小玲.非核心农业科技期刊提升稿件质量的对策——以《热带农业工程》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0(12):111-113.

作者简介:姚雪绒(1974-),女,陕西咸阳,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新媒体应用;孙莲(1981-),女,山东龙口,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新媒体应用。

(责任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进展科技期刊稿件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