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护理在城市职业人群慢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4-03-09 07:15胡杰马楠王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慢性病满意度疾病

胡杰,马楠,王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学院(郑州人民医院)健康医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3]

慢性病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主要由长期病理积累导致,疾病类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1]。近年来受环境及患者自身因素影响,多类型慢性病发病率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居高不下的慢性病发病率与致死率均会对患者心理状态、生理状态造成严重负性影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慢性病群体中,城市职业人群因自身工作原因,对慢性病的控制效果可能相对较差,部分患者病情进展速度较其他群体更快,因此更需制定针对性的治疗与管理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2]。常规护理方案的护理内容较少,总体护理效果有所欠缺[3]。一体化护理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护理方案,研究[4]表明,一体化护理可加快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康复速度,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一体化护理在城市职业人群慢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城市职业人群慢性病患者22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0 例。观察组男性61 例,女性49 例;年龄27~58 岁,平均(40.27 ±4.15)岁;疾病类型: 冠心病23 例,高血压17 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12 例,肺部疾病10 例,肿瘤8 例,脑卒中9 例,肾病8 例,肝硬化8 例。对照组男性58 例,女性52 例;年龄29~59 岁,平均(40.54±4.20)岁;疾病类型: 冠心病24例,高血压15 例,糖尿病12 例,高血脂12 例,肺部疾病11例,肿瘤10 例,脑卒中10 例,肾病8 例,肝硬化8 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房环境管理、日常用药指导、饮食管理,此外还需密切关注患者身体状态的改变,出现异常及早处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措施包括: ①情感鼓励。通过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交流,根据患者负性情绪状况制定对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加速患者正常情感状态恢复,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护理期间可通过播放轻音乐的方式来安抚患者情绪,日常查房需要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时间。②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医护配合度;另外还需拟定合理的康复计划,监督患者配合实施。③运动锻炼。运动锻炼以太极拳、散步、慢跑、俯卧撑为主,锻炼时间为30 min/d,频率为3~4 次/周。④自我能力培养。对患者进行自我能力与独立性培养,尽量独立完成在院期间的自我照顾,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与家属的依赖;针对肢体不协调的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自主使用健康监测仪器对血糖、血压等指标进行测定,使患者能够了解自身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早处理。⑤评估与改善。以1 周为护理周期,对1 周内不良护理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开展科室护理讨论,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并对下周的护理行为进行改善。所有患者护理后均进行1 个月随访。

1.3 观察项目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1 个月内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包含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9 个维度共计90 项评分因子,总分450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症状越轻微。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抽取4 个项目,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项目包括医护人员探访是否及时、医护人员的技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护理干预的效果、花费与得到的医疗服务比较。量表总分10 分,非常满意≥9 分,基本满意6~8 分,不满意<6 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疾病症状比较 护理后1 周、2 周、1 个月,观察组的SCL-90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CL-90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CL-90 评分比较(±s,分)

注: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1 周护理后2 周 护理后1 个月观察组 110 241.19±25.18 183.43±19.34* 156.27±16.33* 132.33±14.28*对照组 110 245.28±25.60 205.66±21.25* 173.15±16.79* 151.61±15.34*t 值1.1958.1147.5599.648 P 值0.2340.0000.0000.000

2.2 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比较(±s,分)

注: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时间组别n心理功能 生理职能 环境评分 社会功能护理前 观察组 110 57.69±5.47 60.37±5.87 61.55±5.44 59.84±6.01对照组 110 58.11±5.60 60.25±5.84 61.29±5.63 60.02±6.23 t 值0.5630.1520.3480.218 P 值0.5740.8790.7280.828护理后 观察组 110 76.33±7.36* 79.33±7.52* 80.02±7.29* 81.37±7.84*对照组 110 70.81±7.40* 72.59±7.43* 73.04±7.26* 72.58±7.26*t 值5.5476.6877.1168.628 P 值0.0000.0000.0000.000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慢性病患者因长期处于病理状态下,身心状况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因此部分患者难以严格配合医护工作,较大程度上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5]。另外,城市职业人群因自身工作原因,往往对慢性病的长期控制治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配合,因此针对此类患者仅应用常规护理管理的效用偏低。一体化护理模式主要注重对患者身心状态的评估,进而制定规范化、综合性的护理手段,如通过心理管理能持续改进患者的心理质量,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其医护依从性的提高[6];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慢性病的认知,避免康复期诸多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确保患者进行自我护理与管理,提升护理效果;通过制定运动干预方案不断调整患者身体状态,对慢性病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价值;后续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不断调整、改进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对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1 个月内的SCL-90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城市职业人群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患者疾病康复速度,为患者预后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慢性病患者因疾病原因可能出现情绪状态、身体状况异常,患病期间缺少家属关怀,最终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对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应当以持续提升其生活质量为目标[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F-36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体化护理能够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其身心状态持续改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体化护理更能受到广大慢性病患者的青睐,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能够明确察觉疾病状态的改善,满意度也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一体化护理在城市职业人群慢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病满意度疾病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