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研究30年:国内外文献回顾与展望

2024-03-09 11:27李志飞夏家豪
关键词:目的地发文社区

李志飞,夏家豪

(1.湖北大学旅游学院, 武汉 430062; 2.湖北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2)

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仅在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就接近10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 898亿元[1].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致使更多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寻求放松的环境,乡村旅游的火热已成为必然.

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地区[2].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众多学者对乡村旅游某些主题进行了梳理,包括乡村旅游的概念[3-4]、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5-7]、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等[8-9].在这些研究发文中,论证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数量丰富,而综述型论文和述评型论文发文则相对较少.

近些年的综述型论文主要是对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社区参与等主题进行了最新的研究补充.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研究主题[10],而国内的综述文献缺乏对这些新研究主题的总结和分析.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11]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个阶段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题,对其归纳和总结,并预测研究趋势,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中文文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外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在中国知网上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数据来源限定为学术期刊,勾选CSSCI,检索到1 084篇文献,同时在知网上检索旅游学科排名3至5名的三本期刊:《旅游导刊》15篇,《旅游论坛》27篇,《旅游研究》24篇,经过筛选整合,最终得到1 118篇有效文献(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2023年4月);在Web of Science以“rural tourism”为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将数据来源限定在WOS核心数据库,语种限定为英文,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论文(article)或综述(review),最终获得1 803篇英文文献(时间跨度为1994—2023年).

1.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 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11].CiteSpace是一款能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软件,它能将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脉络和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展现在网络图谱上.本文以 CiteSpace为工具进行包括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聚类时间轴的可视化分析,揭示研究的演变过程,选取每阶段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文献整理,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预测.

2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发文分析

2.1 国内外发文年谱分析

图1显示了近30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领域的发文数量变化.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在国内外都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之前,两者的年发文量均不超过50篇;而在2016年之后,两者的发文量都有显著增长.国外的发文时间较早,发文总量也远超国内.国外的发文曲线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国内的发文曲线则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乡村旅游在学术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

图1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发文年谱 (1994年1月—2023年4月)Fig.1 Domestic and foreign rural tourism research published a yearbook from January 1994 to April 2023

具体来看,近些年国外乡村旅游的发文量增长迅速.在2021年,发文量超过250篇,并在2022年达到了350篇以上.相比之下,国内的发文数量增长较为缓慢,每年高质量发文数量稳定在150篇以下.2019年和2020年是国内发文最多的年份,接近120篇.2020年至2022年发文量略有下降.2023年的数据尚不完全,但依据目前的趋势预测,发文数量将稳步增加.

发文曲线的波动变化能反映乡村旅游发生重大事件的节点,通过分析发文量的变化,可将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国外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之前,每年发文量基本稳定在25篇以下;2006—2014年,发文数量稳步上升;2014年至今,发文量爆发式增长.国内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之前,每年发文数量不超过15篇;2006—2015年,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乡村旅游研究领域,期间每年发文数量增长至30~70篇;2016年至今,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国内对乡村旅游领域的研究发文也迅速升温.

2.2 国内学者与机构发文分析

学者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力量,而机构则为学者提供资金和场所支持[12].通过分析学者和机构的共现关系,可以清楚地了解学者和机构的发文数量,以及学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图2 乡村旅游国内学者合作网络Fig.2 Rural tourism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hinese scholars

对CNKI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学者分析,得到了乡村旅游国内学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该图谱包含307个节点和126条连线,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学者发文数量的多少或与其他学者合作的紧密程度,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度.从共现结果来看,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相对较少,这表明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学者们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各学者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

图3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Fig.3 Cooperation network of domest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n rural tourism

根据样本绘制的乡村旅游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如图3所示,包含447个节点和194条连线.图中的节点大小表示发文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与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相比,国内机构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图中的大部分机构通过错综复杂的连线相互联系.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数量最多,与多所高校达成了合作,形成了“高校+研究所”的研究模式.

2.3 国际学者与机构发文分析

国际上发文量前五的学者中,有两位来自巴纳特农艺科学与兽医大学(Banat University of Agronomical Sciences and Veterinary Medicine,罗马尼亚).Lancu Tiberiu是该大学管理和农村发展部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业.他与本校管理与乡村旅游学院的Adamov Tabita、美国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生物化学系的Gabriela Popescu教授以及Ramona Ciolac等学者在农业旅游方面有深入的合作[13].

图4 乡村旅游国际学者合作网络Fig.4 Rural tourism cooperation network of international scholars

近年来,Ramona Ciolac与Tiberiu Lancu、Tabita Adamov、Gabriela Popescu等学者在农业旅游领域有多次合作[14-15].Jaroslaw Uglis是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Poznań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农业综合企业法律与企业管理系的博士,他的研究方向也是农业和旅游业.他的一篇关于波兰在新冠时期农业旅游的研究文章被引用次数最多.从图谱可以看出,Tiberiu Lancu、Tabita Adamov、Gabriela Popescu、Ramona Ciolac、Loan Brad等学者已经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小型关系网络.

在乡村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多,主要以同一国家的小型合作团体为主.例如,的巴纳特农艺科学与兽医大学与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大学(Bucharest University of Economic Studies)、奥雷尔·维拉库阿拉德大学(Aurel Vlaicu University of Arad)等大学形成了国际上研究乡村旅游的最大合作网络,这几所学校都位于罗马尼亚.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构成的“机构+大学”模式的合作网络也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层面上具有一定影响.

目前各合作关系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国际合作的范围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其次,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需要更加紧密和稳定,以促进更多的合作项目和研究成果的产生.最后,合作网络中的合作主体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以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合作的网络密度只有0.002 7,而国际学者合作的网络密度达到了0.005 0,这表明国际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更加紧密和深入.鉴于此,国内学者也应加强合作,利用优势互补来获得更好的科研结果,加速推动国内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在机构的合作上,国内外都已形成小规模的合作网络,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国内外学界相互借鉴经验和交换观点,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乡村旅游业的进步.

3 乡村旅游研究主题

3.1 主题选取

表1中列出了中英文文献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关键词的频次表明了乡村旅游各个研究主题的热度.中文文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乡村旅游”,其次是体现乡村振兴主题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两个关键词,然后是影响因素、社区参与和发展模式等国内早期研究主题包含的关键词.

表1 国内外文献关键词词频前20排名表(1994—2023年)Tab.1 Top 20 ranking table of keyword frequenc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1994 to 2023

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4—2005年,此时乡村旅游的概念刚在国内兴起,研究主要围绕对乡村旅游的初步探索,如发展模式、发展影响因素、社区参与等主题;2006—2015年,新农村建设提上国家战略,产业融合等具有里程意义的大主题出现;2016年至今,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被紧密联系起来,各类围绕乡村振兴的研究主题层出不穷.根据各阶段的特点,本文在三个阶段分别选取1个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中文文献梳理.

图6 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图Fig.6 Keyword clustering time graph of English literature

在英文关键词前20的排名中,“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tourism”“sustainability”三个关键词反映了可持续乡村旅游的高热度.管理(management)、影响(impact)、(模式)model、社区(community)等关键词的频次也名列前茅.结合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轴,本文最终选取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可持续(sustainable)乡村旅游以及大数据(big data)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三个主题进行文献梳理.

3.2 国内研究热点

3.2.1 社区参与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能够作为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的决策中来[16].路幸福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文化归属、利益分配、效益认同、组织需求、政策支持、参与能力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的主要原因[17].注重社区和居民的参与是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最优选择,实施好社区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8-21].然而,在国内的实践中,社区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社区参与都是浅层次、被动的,社区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往往掌握在行政管理机构或企业手中[22-23].随着信息获取更加便利,社区居民对旅游活动和社区参与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开始抵制不公平的利益分配,维护利益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24].刘涛等发现五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有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社区集体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者之间的矛盾、旅游企业与社区集体组织之间的矛盾[24].孙九霞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引政管理机构还是企业占主导地位,社区居民都会与之产生强烈的矛盾[25].

针对这些矛盾,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国庆认为社区居民要与各方签订契约,实行股权分红的利益分配制度,同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赋予社区居民话语权,对社区进行心理和社会双层面的增权[26].刘涛等建议发挥好政府的协调作用,进行有效的产权配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同时借助第三方进行协调,并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监控[24].在解决社区与外部利益群体矛盾的同时,社区内部的变化也不容忽视.李志飞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引起村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符合库兹涅兹曲线的,并且会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缩小[27].

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问题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是不可避免的,实施合理的社区参与计划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当地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目前,国内对于社区参与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意见还比较分散,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有待具体实施的验证.除了社区与外部的利益问题,如何避免社区内部的利益分化也值得深思.可见,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研究方向.

3.2.2 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提供服务[28].国内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有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两个方向.在文旅融合方面,文化丰富旅游资源,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二者共同推动农村发展[29].博物馆旅游、文化演艺旅游都是文旅融合产生的新型旅游业态[30].赵华等认为,要通过创新引导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的产业融合,做好当地资源的创意工作,并通过互联网来营销,同时要保持整体协调发展的全局观念[31].杨柳认为,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培养相关人才,并利用科技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32].

在农旅融合方面,农旅的有效融合将产生“1+1>2”的效果.农旅融合产物还可与其他产业再结合,实现多产业融合、互相促进的高效发展局面[33].刘孝蓉、胡明扬对传统农业和乡村旅游间的互相推动关系做了探讨,发现传统农业及其文化是乡村旅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旅的融合,提升了农产品价值,让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4].王裕光认为,在得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打造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旅融合体的高质量发展[35].

能与乡村旅游进行产业融合的对象范围广泛,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未来应有更多将乡村旅游与新型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尝试,让高端技术带动乡村旅游的智慧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3.2.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6].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能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7].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耿松涛等以海南为例,发现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是打造乡村旅游差异化的重要手段[38].屈学书等也认同创新的重要性,并在前者基础上补充了市场和政府的支持作用[39].宋慧娟提出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是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关键[40].此外,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还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41].

在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升级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空间,保护和传承乡村旅游的“乡村性”[42].然而传统的“乡村性”并不能全面解释发展中的乡村旅游现象,李志飞从解构与重构的视角提出了“后乡村性”的概念,构建了后乡村性的维度和后乡村性指数[43].乡村性与乡愁密不可分,“记忆中的乡愁”是很多城市居民与乡村之间无形的纽带,也是他们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除了视觉景观能打造“乡村性”,声音景观也同样能打造“乡村性”,触发游客的乡愁[44].乡村旅游已被一些地区纳入全域旅游的布局,在全域动员的推动模式下,避免产业过密化,发展有特色的、能对接当地产业的、符合农民利益的乡村旅游产业是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脱颖而出的前提[45].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贫困乡村地区的发展,要避免其成为资本下乡的途径[46].

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红利,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创新,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只有充分尊重乡村的乡土和村民,同时保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让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3.3 国外研究热点

3.3.1 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根据Crompton的研究,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目的地的信念、想法和印象的总和”[47].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和忠诚度形成的关键决定因素[48],游客更有可能选择具有强烈和积极形象的目的地[49].因此,塑造和改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50].

尽管目的地形象在预测游客的意向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51],但对于其精确定义似乎没有普遍共识[52].有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由认知/知觉评价和情感评价构成.认知评价是指对目的地的信念和知识,而情感评价是指对目的地的感觉[53-55].这两个因素结合成的整体形象会决定目的地形象对目的地选择起积极还是消极作用[54].另有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的建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游客通过各种信息源的影响来建立目的地形象[56].旅行前,目的地形象的形成信息主要来源于广告、口碑以及先前的经验,而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是在访问之后根据目的地的服务、景点和个人感受等信息建立起来的[57].

随着游客对目的地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会更加积极[58].主客互动理论认为,通过与当地人的互动,游客能够增加对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Stylidis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高质量的主客互动对游客的情感和认知形象有正向影响[59-61].Morgan等[62]指出品牌对目的地营销有着重要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打造目的地的品牌效应来增加游客对该目的地形象的积极感受.Greaves[49]发现景区呈现美丽、和平的景象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目的地形象.此外,Alina等[63]的实验证明了美食体验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此,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提高食物质量和相关服务来提升游客的美食体验感,进而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积极感受.

目的地形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有助于吸引游客,游客也会反向对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因此,在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时,除了在旅行前加深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更为重要.这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既要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并加大宣传,又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体验,增加游客的情感评价.

3.3.2 可持续乡村旅游 可持续(sustainable)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64].霍尔确立的五项基本原则表明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65].早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心在环境的可持续上,后来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对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66].

可持续旅游是旅游发展的理想目标[67].实现可持续乡村旅游可以帮助乡村地区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68].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关键问题是协调好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文化意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69].在环境层面,交通可达性和环境保护[70-72]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可持续方面,乡村旅游带来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促进了社会人口的稳定性[73].在经济可持续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入[74].这三者与可持续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又相互协调.

社区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也同样重要.社区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其积极参与是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的重要因素[75].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和效率取决于社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和“看法”[76].拥有高忠诚度和高重游意愿的游客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77].在乡村旅游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要想保证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必须非常重视吸引和留住游客[78].此外,大量高忠诚度的游客也会逆向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善,因为当地管理者明白,美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才能留住游客[68].

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与其本身往往是互相促进的.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过程中,各项影响因素相协调,共同促进才能达到最好的可持续效果.在制定可持续乡村旅游计划之前,往往还需要对当地的可持续化情况进行评估,再配合法律法规,发展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化乡村旅游.

3.3.3 大数据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大数据(big data)技术依托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得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了可预测性.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将市场进行细分,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比,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大大增加旅游营业收入[79].

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管理的效率.与传统手段相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乡村旅游的热度进行监控能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Li等[80]通过实验证明了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地辅助乡村旅游管理者完成动态监测任务.通过建模和实验,Wang等[81]得出了有效的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功能结构框架.采用动态场景下基于视觉特征的SLAM方法,Hao等[82]对乡村旅游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二者为乡村旅游智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大数据技术为乡村旅游品牌价值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乡村旅游品牌价值管理模型分析了品牌价值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使得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具有更具体、可量化的指标体系[83].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也能辅助乡村旅游景点的营销.Xie等[84]进行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乡村旅游景点营销策略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大数据营销的现状,探讨了乡村旅游营销向新型融合模式的转变.其结果指出,乡村旅游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之间需要更充分、更深入的融合,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和乡村景区营销策略.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高效发展.但目前存在着国内乡村旅游景区大数据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学习培训等问题,因而智慧化景区的建设任重道远.学界正加大对大数据应用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大数据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提供实际参考.如何让大数据更好的为之所用,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4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的高质量文献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研究范围广、角度多样,在全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熟和多元化.从宏观基础主题的研究到微观细化问题的探讨,研究的层次更加深入,问题更加具体,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步入了新的研究进程.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经济视角是主流.利用乡村旅游解决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许多学者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力图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其次,政策导向较为明显.自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乡村视角逐渐被重视,大量有关乡村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学界的研究也紧跟国家政策的引导,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有关乡村振兴、旅游扶贫的研究主题火热发展.再次,研究内容的横向拓展成果明显.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较为迅速,已经进入乡村旅游横向拓展的阶段,对于乡村旅游基础主题的研究周期较短,关注点从单纯的乡村旅游转变到了对“旅游+”的研究.最后,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乡村旅游研究从最开始对经济发展的研究,逐步转向对游客需求和社区居民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研究视角逐步细化到个人和弱势群体的需求,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进步.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更关注游客的真实体验和人文关怀.国内外研究有各自的侧重点,这是由其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决定的.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更早,研究范围更广泛,研究成果更丰富,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4.2 研究展望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总结,笔者有以下思考与展望.

1)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仍需要突破.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一直都是乡村旅游的研究难点之一,这一难题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找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平衡社区、政府管理机构和企业等各方的利益,是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研究利益分配模式时,如何保证处于弱势的社区获得合理的权益是研究的重点.让社区居民有利益获得感,有幸福感,才是发展乡村旅游最根本的目的.虽然目前对这类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在少数,但能具体实施且行之有效的方案少之又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续研究应结合具体情境,以能够实际落地为导向,努力让理论服务于实际.

2) 在增加研究深度的同时也要努力拓展研究广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研究问题细化,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研究数据,加深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乡村旅游融合了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研究的适用性,注重向多学科、多视角拓展,推动乡村旅游与更多产业的融合,不断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3)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实地情况和当地政策实现优秀经验本土化.在尊重当地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改进,探索适合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达到优秀经验完美吸收的效果.这要求学者们进行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一方面,做好理论经验的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案例地的特色、习俗和法律法规,让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才是研究的目标.

4)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智慧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化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提高智慧化水平对于提升游客体验,优化资源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大部分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乡村旅游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低,覆盖范围有限.后续研究应致力于推进国内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促进国内乡村旅游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5) 中国乡村旅游正处于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时期.乡村振兴政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多支持和发展机会.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等方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乡村振兴政策强调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鼓励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这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相契合.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把握好乡村振兴政策的红利,能让相关研究的落地如顺水行舟.

6) 乡村旅游活动离不开“人”和“自然”两个要素,全球化意识的增强推动乡村旅游在“人”与“自然”两个方向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人文关怀体现在多个方面,关注乡村居民的利益和福祉,探讨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都是对乡村居民给予人文关怀的体现,而提升乡村旅游游客的体验感则是对游客人文关怀的体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包括山水、森林、湖泊等.生态保护可以保护和改善这些自然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可以提供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深入,乡村环境的保护会面临挑战,如何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保护好乡村资源,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化的关键.

猜你喜欢
目的地发文社区
向目的地进发
社区大作战
迷宫弯弯绕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拾趣
动物可笑堂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