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

2024-03-11 09:29张震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城乡

张震宇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008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已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需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鉴于此,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具体影响并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对于加快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边际贡献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从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三重逻辑入手,厘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二是从城乡融合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如何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发挥其具体作用的;三是已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讨新质生产力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作用,鲜有研究分析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层面的具体效果及其实现路径,本文旨在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文献评述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及的新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以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2]。当前,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成果,如高帆[3]研究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与多维内涵,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程恩富等[4]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曾立等[5]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彰显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标识性话语表达,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必由之路。综合已有研究,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基础,通过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等方式,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基于先进设备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营方式[6]。

(二)城乡融合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周慧等[7]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公平与效率3个维度,对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进行概念厘清。邹薇等[8]分析共同富裕目标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考验和结构性变革,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认为城乡融合要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齐心等[9]基于新发展理念,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并指出城乡融合需要创新城乡机制,加强生态融合建设,促进城乡资源整合,推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城乡融合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王琴梅等[10]研究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认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以创新为驱动的农产品量质提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农业低碳发展,开放拓展农业资源和市场,使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促进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侯冠宇等[11]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需完善市场经济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并有效整合农业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李玉倩[12]研究指出,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推动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可以高质量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杜传忠等[13]研究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现路径,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催生新型生产组织形态,实现核心主导产业、交叉融合产业、潜在关联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并赋能创新生态系统,进而促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合已有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产生了积极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先进技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二是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跨行业配置,进而优化产业链条,提高城乡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新质生产力依托并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地区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增强城乡居民福祉,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五是新质生产力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4]。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

(一)生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率

新质生产力提升城乡经济效率,扩大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综合改造能力。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成为乡村振兴和全球经济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要素,有利于高效整合农村与城市的生产要素[15]。其次,新质生产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16]。最后,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城乡关系的转型,为解决全球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新的视角[17]。

(二)产业结构调整: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助推城乡产业升级。首先,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效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精准农业技术利用气象、土壤和作物生长数据,为种植和畜牧业提供精确指导,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其次,新质生产力依托人工智能、农业机械实现自主化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使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控制更实时、更高效[18]。最后,新质生产力提升城乡产业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工智能的应用则为产业链加工、流通和销售提供智能化的方案,提升区域企业生产效能、产品品质,推动产业高级化发展。

(三)信息对称流通: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促进信息流通,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水平。首先,新质生产力赋能信息流通,通过大数据网络,实现城乡区域间信息的快速收集、整合和传递,为城乡居民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的信息素养,进而推动城乡人才结构优化。其次,远程医疗服务能有效解决乡村地区人口分散、医疗资源有限的挑战,为农民提供智能、高效的医疗服务,显著提升农村生活质量。最后,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城乡教育服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在线教育打破了地理限制,为乡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四)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新质生产力提升地区服务水平

新质生产力改善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19]。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城乡地区的基础服务水平。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可以精确监测城乡基础设施状况。智能设施管理体系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适用性和智能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公共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推送,满足了城乡区域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最后,技术创新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在线应用与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成本,如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的应用,提升了农村地区用户享受公共服务的便捷程度。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有利于深度分析社区生活数据,为区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持[20]。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发展质量。随着农村产业多元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乡村建设模式正经历转型[21]。首先,数字技术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发展方面具有核心作用,为城乡经济的互动和融合注入活力。电子商务的兴起打破了地理限制,促进了城乡市场的交流融合。其次,经营模式革新推动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了城乡信息连接,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拓宽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在线教育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源,远程医疗技术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最后,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城乡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能实时提供城乡社会动态信息,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22]。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框架见表1和图1。

表1 理论基础

图1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框架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挑战

(一)城乡数字鸿沟:城乡发展不均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数字鸿沟加剧、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3]。首先,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关键问题。2022年,中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3.1%和61.9%,存在超过20%的差距,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速度的不均衡,也体现了城乡二元经济模式对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24]。城市地区由于先进技术普及、信息资源丰富,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然而,乡村地区因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从而加大了城乡数字鸿沟[25]。其次,乡村地区的数字生产力不足也是另一挑战。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在提升生产资料配置效率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对乡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抑制了乡村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鸿沟、提升乡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服务水平,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

(二)区域数据泄露:信息安全风险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数据泄露、信息安全风险隐患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城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加剧。据中国公安部门统计,2020年以来,中国公安部门已处理约3.6万起涉及个人信息侵权案件,逮捕6.4万名嫌疑人,说明了网络安全挑战的严峻性[26]。对于城乡融合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关键所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虽扩大了城乡信息资源的规模,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27]。具体而言,当前城乡信息安全风险、数据泄露隐患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一是乡村居民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由于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他们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二是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团队支持。资金与人才的限制使区域安全防护体系难以完善。三是乡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网络传输的缓慢和不稳定以及信息服务设施的不足,加大了城乡信息安全水平的差异。因此,加强城乡地区的信息安全建设,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及城乡信息技术水平,成为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融合的重要工作。

(三)乡村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不足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融合的过程中,乡村地区匮乏的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当前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乡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城市。2022年,我国城市财产性收入是农村财产性收入的近10倍,农村在教育、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方面的保障不足[28]。首先,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建设成为限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如农村地区在宽带网络覆盖、移动互联网接入及电力供应稳定性等方面均不如城市,严重制约了数字技术和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2022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8.8%,相比之下,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2.9%,这一差距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应用的重大阻碍[29]。其次,城乡间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差异显著,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和基本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不足,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30],使得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尽管社会保险和医疗报销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但是城乡制度上的差异依然明显。最后,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资本积累不足。乡村地区企业家数量稀少以及区域经济和产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投资不足,加剧了新技术和新产业在农村地区应用的困难[31],直接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四)外部经济冲击:产业被动变革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领域,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4 227家,核心产业规模为5 080亿元,年增长率为18%[3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在生产力水平以及行业与地区间发展的差异依然十分突出[33]。此外,我国还面临区域基础设施不足、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和缺乏生态融合发展等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城乡产业结构的失衡显著。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传统低附加值产业失去竞争优势,而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一转变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转型压力。二是城乡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减少了对城乡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增加了对高技能人力资本的需求。产业结构的变革导致一部分体力劳动者面临失业并接受再就业培训。如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城乡地区的氢燃料电池产能和新能源汽车产能得到大幅提升,一方面体现了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城乡地区面临产业变革的冲击挑战,乡村地区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问题。三是城乡企业经营模式发生转变。当前,电子商务的扩张对传统零售业模式构成冲击,迫使区域企业被动转型经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了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变革,促使传统乡镇企业转型发展,增加技术投入,以适应外部经济带来的变革。

(五)地方规划滞后:公共服务缺失

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是影响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空间布局的挑战,还需要应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问题。首先,城乡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供给的单一化矛盾日益显著。在乡村地区,尽管基础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交通有所改善,但在网络、文化、养老等高层次服务领域,供给水平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4]。其次,部分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存在短板。受限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地方财政投入,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35]。2022年,中央财政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的人均支持金额占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的58%,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42%,反映出城乡地方财政的紧张状况。相比之下,发达地区在资源分配、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6]。最后,城乡公共服务治理模式有待完善。PPP模式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截至2022年10月,全国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6.63万亿元,显示出PPP模式在公共领域补短板、稳定基建投资方面作用明显[37],但其在公共利益导向、行政监管、公益保护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制约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38]。

(六)农村人才缺失:劳动结构失衡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融合的进程中,农村人才不足与城乡劳动结构失衡成为另一重要挑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业劳动者中,有83%的劳动者教育水平仅至初中及以下,农村文盲人口数量是城市的近5倍,这反映出城乡劳动力结构的差异。首先,城乡劳动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万元,而农村居民仅为2万元,相差2.45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表明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有待改善。其次,乡村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乡村地区“空心化”问题加剧[40]。202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人数达1.7亿,较上年增长0.1%[39]。随着区域人口失衡的加剧,城乡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形成了特殊的“两栖”群体,进城的农民工虽身处城市但难以享受城市待遇,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在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过程中也面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挑战。最后,农村地区面临高质量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不足问题。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群体通过升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市体系工作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42],导致农村地区急需的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生物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限制了乡村的发展速度,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地区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此,需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优势,整合城乡优质资源,引领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故提出如下路径选择。

(一)强化政策支持:城乡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化区域政策支持,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推进将产生重要作用。在构建城乡协同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战略角度凸显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 133元,比上年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39]。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城市地区高2.29倍,这展现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42]。

城乡协同发展需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完善乡村经济基础政策。地方政府需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并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支持城乡融合战略的区域落实。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普及驱动城乡融合,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城乡区域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43]。支持城乡科研发展,为乡村地区的研发活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财政补助。扩大城乡融资规模,对投资乡村地区的企业和项目提供所得税、增值税减免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区域经济建设。二是构建城乡发展鼓励机制。加强新质生产力在城乡地区的普及,优化区域政策机制。如设立乡村创新基金,专门奖励在城乡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同时,优化乡村集体经济模式。乡村地区可以构建自己的创新评价体系,对成绩卓越的企业或项目进行表彰与奖励,给予其适当的资金政策鼓励。此外,针对存在经营发展困难的企业,如对于人才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的企业,地区机构需要提供应急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三是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村镇企业发展的经营指导。提升乡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优化乡镇企业经营模式。改善行业内企业的生产力布局,提高行业内企业生产力分布的集中度[44]。这既包括提升乡镇企业生产力水平,广泛宣传和推广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包括优化企业绩效考核模式,持续对乡镇企业进行监督与评估,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准确落地。

(二)保障数据共享:维护信息安全

新质生产力保障城乡数据共享,维护区域信息安全。信息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数据的价值与地位日益凸显,信息数据被视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适应多变与多样的外部发展环境,不仅需要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还应协调技术发展与乡村信息的融合[45]。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间的数据共享机制,确保数据利用的高效性。各级政府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及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在数据流动的全过程中,需协调网络、技术、媒介、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在不同场景和应用过程中的复杂交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要素将不断涌现,新的数据交换模式不断革新。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快数据整合与分析速度,支持区域城乡融合的发展。二是优化城乡数据的标准化管理,确保数据质量的持续提高。数据管理部门需要构建统一的数据使用标准和共享方案,增强不同地区数据的互通性,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城乡地区需要构建区域数据共享中心,如长三角地区建立了跨区域科学数据中心,已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并完善了相关的制度配套,极大提升了该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实现了技术创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作用。三是完善城乡数据安全监管制度,维护区域数据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借助新质生产力赋能数据安全,强化数据的安全监督,守护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各级政府需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监管,规范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建立数据安全监管机构,定期对区域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和审计[46]。同时,构建并完善城乡数据信息保护法规,促进政府、市场及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实施信息保护制度,构建多方监管模式,保障区域数据资源的安全利用。

(三)协同资源配置:完善乡村保障

新质生产力协同城乡资源配置,完善乡村要素保障。需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协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作用,提升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及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的供给质量,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与关键枢纽。

一是协同发展城乡通信设施建设。根据全球经验和相关研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区域高质量融合的必要条件。协同发展城乡通信设施建设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功经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鼓励多元化经营模式。二是协同发展城乡交通路网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构成城乡间的纽带,促进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流通。交通部门需要提升生产力水平,加强路网建设能力,增加对乡村交通网络的建设投入,助力城乡地域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流通与配置,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与机制调整,确保城乡地区的能源供应稳定可靠,以及新型能源体系的普及发展,为城乡能源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协同发展城乡社会服务机制。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塑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城乡社会差距,拓宽数字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激发农村家庭的消费活力[47]。优化改善城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推进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从制度上加强农村养老保障,逐渐推进城乡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发展。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现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更为完善、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地区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与高效。

(四)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

新质生产力加快城乡产业升级,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在城市中崭露头角,也在乡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产业升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打破传统城乡产业的桎梏。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推动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与现实证明了技术创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产业焕发新生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乡镇政府、企业需要深化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积极鼓励学术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深度参与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体系[48],驱动城乡高新技术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区域产业升级不仅是技术创新问题,还是一个战略发展问题。通过技术革新提升规划部门的决策能力与办事效率,改善规划部门的传统思维,使其把握地区产业转型的总体方向,切实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对于在乡村开展高技术产业、绿色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和企业,地方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三是加强城乡产业间的深度合作,特别是推动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与乡镇企业的协作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城乡区域的产业升级。乡镇企业需要携手当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研发、成果转移和技术应用等创新活动,推动其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协调地区规划:完善公共服务

新质生产力协调地区发展规划,完善城乡公共服务[49]。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需要协调地区规划,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城乡融合策略的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政府需加强区域发展的统筹协同,完善城乡间的政策衔接和资源配置,保证城乡融合全面、系统地展开,推动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明确城乡融合的核心目的与意义,并且进一步细化融合目标、具体任务、政策导向以及实际操作策略。各地政府应当精心制定完备且连贯的城乡融合政策。二是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加强区域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使用者的反馈和沟通渠道建设。三是加强城乡生态保护,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宜居的环境。一方面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在农村地区,需要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耕地环境的污染。通过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管理,巩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

(六)统筹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资本

新质生产力统筹城乡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资本规模。优质劳动力供给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复合型人才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需要通过教育系统,培育乡村地区人才的知识素养,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

一是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劳动力流动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50]。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旅游、投资、创业等,同时引导农村居民到城市就业、居住等,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和融合。乡镇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扶持、人才引进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地区投资创业。二是吸引高级人力资本参与区域城乡建设。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需强化对关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多种形式的政策扶持,如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措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设立特别人才支持基金,激励和奖励那些为乡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城乡建设,为他们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优质的居住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培育地区特色文化,增强区域人才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区域人才充分发挥工作潜能。三是提升乡村本土劳动者的工作技能。乡村的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构成了乡村发展的基石。乡镇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确保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城乡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课程,使乡村人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体验,提升其工作技能与劳动效率。

六、结语

新质生产力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升级、活化乡村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激发各类要素潜力,推动全民参与城乡融合与现代化发展。然而,当前面临的城乡数字鸿沟、区域数据泄露、乡村资源匮乏、外部经济冲击、地方规划滞后、农村人才缺失等问题,阻碍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为此,需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数据共享、协同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协调地区规划、统筹人才培育等措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推动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城乡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城乡涌动创业潮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