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依恋匹配与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基于响应面分析

2024-03-11 07:20王滢宋友志陈倩刘宇潇王青春周宗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母子父子社交

王滢,宋友志,陈倩,刘宇潇,王青春,周宗奎

(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3.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乡 45300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人数的不断攀升促使社交网站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网上的自我表露也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网络上采用多种形式传递信息以达到维持沟通和获得个人需求的网络行为[1]。网络自我表露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人际信任,提升关系亲密度[2],同时可以获取社会支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除此之外,以往研究还发现,网络自我表露可以缓解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4,5]。

依恋理论指出,亲子依恋作为个体在早期阶段与父母建立的稳定持续的情感支持和联结[6],是个体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人依恋类型以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形成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影响个体的认知、行为的发展。网络自我表露是形成和维持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依恋理论,当父母与孩子形成高质量的依恋关系时,孩子可以感受到很强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其基本心理需要也可以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感会促进孩子在社交网站上积极地分享自己的状态并与他人互动[7]。以往研究也表明,安全依恋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会持有越积极的评价,这会提高个体亲密关系的质量[8,9]并正向影响个体的信任水平,个体会更愿意主动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而当孩子与父母形成低水平的依恋时,孩子会缺少归属感和连结感,从而减少与他人的互动[10,11]。以往研究认为母亲负责日常照顾和安慰,而父亲负责提供资源和保护[12,13]。与之相对应的,母子依恋对孩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内心的情感发展上,而父子依恋与孩子社会交往的积极技能有关[14]。换言之,父亲和母亲在与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应到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之前的研究大多只探讨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亦或是将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简单合并为亲子依恋,较少有研究考察孩子与父母形成不同的依恋时,对孩子在网络上自我表露的影响。根据依恋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况:(1)父子依恋高-母子依恋高;(2)父子依恋低-母子依恋低;(3)父子依恋高-母子依恋低;(4)父子依恋低-母子依恋高。(1)(2)属于父母依恋匹配,(3)(4)属于父母依恋不匹配。其中,(1)属于高水平的依恋匹配,(2)属于低水平的依恋匹配。

整合组织假说指出,儿童与多个成人之间形成的多重依恋关系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心理表征结构,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15,16]。对于了解多重依恋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将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同时纳入进来。根据多项式回归的参数,将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匹配与不匹配的情况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反映在三维模型中,通过对三维模型的解读,更直观地认识多重依恋之间的组织关系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综上,提出本研究的假设1:与父母依恋低水平匹配相比,高水平匹配更有利于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

自尊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评价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7]。当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时,孩子确信自己是值得被信任和被关爱的,这种相处模式也会延伸至孩子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愿意真诚地表露自己[18,19]。而当父母依恋不匹配(即一高一低)时,与父母一方形成的高依恋水平可以缓冲另一方带来的不利影响[20]。这比与父母均形成低安全依恋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一般来说,低自尊者缺乏安全感,更多考虑风险与人际关系威胁,而高自尊个体认为自己具有社会吸引力,对自己的能力表示自信,因此,在社交网站上自我表露的意愿更加强烈。这与社会增强假设的解释也是一致的,即拥有更强社会技能的个体更容易在网络中建立友谊[21,22]。

综上,提出本研究的假设2:高水平的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匹配通过提高自尊促进网络自我表露水平。

以往研究很少讨论大学生父母依恋关系与网络表露的关系,但大学时期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建立友谊,但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表示缺乏倾诉对象[23]。蓬勃发展的社交网站正好提供了一个倾诉和表露的窗口,因此,探索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家庭影响因素具有极大意义。以往研究在探究两个变量的匹配对因变量的影响时,多采用差异分数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将两个变量简化为单一的差异分数,存在变量维度降低、系数解释困难等问题[24]。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群体,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同时将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纳入模型,探究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匹配模式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河南某高校选取被试615名,剔除75份规律作答或者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0 份(有效率87.80%)。其中,女生442 人,年龄17~24 岁(M=19.51,SD=1.18)。大一107人,大二308人,大三64人,大四61人。303人为文科学生,237人为理科学生。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Raja改编[19],张立新修订[25]的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的简版(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 来测量大学生对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程度。父子依恋问卷、母子依恋问卷各包括12道题目,分为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采用Likert 5 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代表与父亲或母亲的安全依恋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问卷与母子依恋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是0.72、0.74。

1.2.2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 编制、袁少锋修订[26]的自尊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该量表共10 个条目,采用Likert 4 点评分(1=“极不符合”,4=“非常符合”)。第八题被认为在文化适应性上存在差异,结合文献将其作为正向计分题[27]。总分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1.2.3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 采用Hollenbaugh 和Ferris 编制[2]、王超群修订[28]的社交网站自我表露问卷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为了贴合我国具体情况,将社交网站限定为微信、QQ 和微博等社交软件。问卷共12 个题目,采用Likert 5 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代表个体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网络自我表露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5.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使用R 4.2.1 中的RSA 包对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为了检验父子与母子依恋匹配对网络自我表露的预测效应,构建了网络自我表露(Y)对父子依恋(X1)与母子依恋(X2)匹配的多项式回归方程:

采用陶厚永和曹伟推荐的有中介的多项式回归检验方法检验自尊在父子与母子依恋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首先构建中介变量M(自尊)对五个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其次用结果变量Y(网络自我表露)对五个自变量及中介变量进行回归:

最后,将方程2代入方程3中,整理后可得方程4:

在方程4 中,X1、X2、X12、X1X2、X22的系数表达式可反映多项式回归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

2 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1。总体上而言,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差异显著,母子依恋水平显著高于父子依恋(t(540)=-7.72,P<0.001)。除此之外,统计结果还显示,27%的大学生感知到的父子依恋低于母子依恋,而22%的大学生感知到的父子依恋高于母子依恋。由此说明,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感知到的亲子依恋是不匹配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的匹配情况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表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子依恋、母子依恋、自尊三者两两正相关,网络自我表露与父子依恋(r=0.11,P=0.011)和自尊(r=0.19,P<0.001)呈显著正相关。

2.2 网络自我表露、自尊对父母依恋差异的多项式回归分析

网络自我表露对父子和母子依恋匹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模型1),响应面沿一致性线的斜率显著且为正值(a1=0.12, 95%CI[0.02,0.22],P=0.017),沿一致性线的曲率不显著(a2=0.02,95%CI[-0.05,0.10],P=0.537),表明网络自我表露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一致性线上存在线性主效应;沿不一致性线的斜率(a3=0.07, 95%CI[-0.14,0.28],P=0.51)、曲率(a4=0.03,95%CI[-0.15,0.21],P=0.738)均不显著。结合响应面图(见图1 左)可知,与父子和母子依恋的低水平匹配相比,当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一致(匹配)且均处于较高水平时,子女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更高。

图1 父母依恋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自尊的响应面分析(左:网络自我表露;右:自尊)

表2 父亲依恋与母亲依恋差异的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参数

自尊对父子和母子依恋匹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模型2),响应面沿一致性线的斜率显著且为正值(a1=0.61, 95%CI[0.52, 0.70],P<0.001),曲率不显著(a2=0.01,95%CI[-0.05,0.08],P=0.683),表明自尊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一致性线上存在线性主效应;沿不一致性线的斜率不显著(a3=0.17, 95%CI[-0.02, 0.36],P=0.081),曲率显著(a4=0.21, 95%CI[0.06, 0.37],P=0.007)。结合响应面图(见图1 右)可知,当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匹配且水平较高时,或者与父母一方的依恋程度高时,可以预测更高的自尊水平。

2.3 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

将模型2代入模型3[24],可以得到自尊在父子与母子依恋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及响应面图。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响应面沿一致性线的斜率显著(a1=0.12,95%CI[0.06,0.18],P<0.001),沿一致性线的曲率不显著(a2=0.00,95%CI[-0.01, 0.02],P=0.700);此外,中介效应响应面沿不一致性线的斜率不显著(a3=0.03,95%CI[0.00,0.07],P=0.078),但曲率显著(a4=0.04, 95%CI[0.01, 0.08],P=0.026)。结合响应面图可知(见图2 左) ,当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相匹配时,子女与父母双方较高的依恋水平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尊进一步促进子女的网络自我表露。有趣的是,与匹配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相比,当父子与母子依恋水平不匹配时,与父母其中一方保持较高的依恋水平也有利于个体形成较高的自尊,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

图2 自尊在父母依恋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中介作用图(左:中介效应;右:直接效应)

此外,模型3 也揭示了残留的直接效应(见表2) 。如图2 右,响应面沿一致性线的斜率(a1=0.00,95%CI[-0.12, 0.11],P=0.960)、曲率(a2=0.02, 95%CI[-0.05, 0.10],P=0.580),沿不一致性线的斜率(a3=0.04, 95%CI[-0.17, 0.25],P=0.725)、曲率(a4=-0.01,95%CI[-0.19,0.16],P=0.887)均不显著。

3 讨论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系统,生命早期与父母形成的亲子依恋是个体在生命早期形成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和核心,是发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心理资源[29]。本研究发现,网络自我表露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匹配上存在线性主效应,即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匹配且水平更高时,孩子更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或者与他人互动。根据依恋理论,与父母形成匹配的高水平依恋关系的个体在早期阶段会将父母作为安全港湾,在与父母形成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值得信任的,自己是值得被关怀的。这种积极的互动会成为指导孩子建立和保持积极人际关系的认知-情感图式[30],泛化到个体之后的人际关系中,促使其接受更多的社会网络互动[31]。除此之外,与父母均形成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信任水平,这也表现在对网站和互动对象的双重信任,可以减少隐私风险的担忧,从而提高个体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8]。不仅如此,与父母均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可以坦诚地与父母交流,这会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32],也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体验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乐趣,这些都会提高个体在社交网站上进行自我表露的意愿[33]。

除此之外,本研究同时考察了自尊在大学生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与假设一致:自尊在大学生父子依恋、母子依恋的匹配和不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中均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水平均很高或者与其中一方的依恋水平高时,都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来影响其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程度。

可以从内部工作模型和社会增强假设的角度来解释父母依恋关系通过自尊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机制。当父亲和母亲与孩子形成匹配且安全的依恋关系后,孩子在亲密关系中会形成较高的内在价值感和舒适感,其自尊水平会更高[34]。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会积极地看待自己,这会促进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从而提高其在社交网站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积极性[35]。

除此之外,结合响应面分析可发现,自尊在亲子依恋不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中不一致性线的曲率显著。即相比于匹配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不匹配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自尊的积极影响更大。这是由于孩子可以将与父母的互动经验整合到一个表征系统中,共同作用于儿童的认知发展[16]。父母一方的安全感是抵抗心理健康风险的重要因素,可以缓冲另一方不安全感带来的不利影响[20]。换句话说,当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建立高水平的依恋关系时,这种安全依恋带来的安全感足以为大学生的积极发展提供适应性的环境[36]。除此之外,孩子会更愿意接触与其形成积极依恋的父母,而这会强化孩子的内外群体区分,这种区别对待同样会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37]。而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可以在网络上发挥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与他人形成积极的社交关系,进而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水平[32]。

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不匹配时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不显著,但是,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匹配通过自尊影响网络自我表露的函数中LOIC 线的曲率指标是显著为正的,这导致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不匹配时比匹配时自尊水平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网络自我表露是一种行为,虽然与一方形成的安全依恋可以缓冲与另一方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但是一方的安全感不足以使个体形成足够的归属感与自信在社交平台上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自尊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情感状态,当亲子依恋匹配时,与父母均形成高水平依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提高其自尊水平[38];当亲子依恋不匹配时,孩子同样可以在不匹配中感受到偏爱,而这种偏爱会印证“我是值得被爱与信任的”这种想法[39],从而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而影响其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程度。

猜你喜欢
母子父子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母子相依
社交距离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