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睡眠质量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

2024-03-11 07:20周恩泽刘文高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总分均值中学生

周恩泽,刘文,高超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睡眠与人类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息息相关[1]。近年来国民的睡眠质量问题得到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多次明确提到睡眠对国民身心健康,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AASM)的倡议,13~18周岁的青少年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应达到8至10小时[3],但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多个国家在内的青少年面临着长期睡眠不足的风险[4-6],儿童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加速时期,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轨迹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7]。在我国,不同群体的睡眠质量发展趋势并不一致。研究发现,我国老年群体的睡眠情况在逐年改善[8],而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则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9]。虽然有一些研究认为,我国中学生群体的睡眠问题日趋严重[10,11],但目前仅有一项元分析指出,在2010年以前我国青少年睡眠质量整体上呈下滑趋势[12]。但尚不清楚这种趋势是否仍在延续。此外,目前关于中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大多从横向研究视角出发,鲜有研究从宏观的纵向发展视角考察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此外,广泛的社会因素在影响个体睡眠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严由伟等人[13]提出的压力-睡眠关系理论模型,来自社会、教育和家庭层面的压力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研究已经表明,不论是居民收入水平、互联网的普及等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的因素[14,15],还是国民教育水平、升学压力等教育层面因素[13,16],或是与家庭结构变动相关的离婚率等人口学层面的因素[17],都是影响群体睡眠质量的潜在因素,但尚不清楚这些宏观因素是否与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发展变化有关。因此,有必要结合一些重要的相关社会指标来初步探究社会环境的变动在中学生睡眠质量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横断历史元分析(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又称为“横断历史研究”,最早由美国学者Twenge开发和使用[18,19],辛自强等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我国的本土化研究中[20]。这种方法的独特性在于,能够视“年代”这一在传统元分析中作为误差项或异质性来源处理的变量为主要的解释变量,专门针对群体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年代变迁进行分析[20]。大量研究表明,横断历史元分析是一种能分析不同群体的各种心理现象随年代变化的方法[21,22]。除了能对某一心理变量的年代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外,横断历史元分析的另一优势在于可以纳入量化的社会指标,来对一些造成群体心理特征变迁的社会指标进行探析[9,21]。从以上特点来看,横断历史元分析在方法层面上,为探索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发展趋势,发掘与其相关的宏观社会因素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合点。

另外,在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一问题上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睡眠质量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12,23];也有研究显示女生的睡眠质量比男生更差[11,14]。国外研究也表明,女性从青春期开始的各个年龄段均比男性报告更多的主观睡眠问题[24]。这些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不利于对中学生睡眠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其次,尽管研究者认为中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在不同学段间存在差异[21],但不同学段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在发展趋势上是否一致还不得而知。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本研究将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社会指标的关系,并沿用一般元分析方法比较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以探究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发展特点,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目前,国内研究应用最广的睡眠质量测量工具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该量表由Buysse 等编制,刘贤臣等修订[25,26]。量表共24 个题项,最终计入总分的自评题项18个,均按0~3四级计分。累计总分作为衡量睡眠质量的指标,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并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测量工具的文献,对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变迁进行分析。

1.2 文献纳入标准

参考以往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同类研究[21],并结合本研究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文献筛选标准:(1)研究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且无题目删减与改编;(2)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中学生,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被试;(3)能够获取完整的描述统计指标(n,M,SD);(4)发表时间截至2021年12月;(5)非特殊时间段(如考试之前、经历自然灾害后等)施测;(6)数据来源相同的文献,选择其中较早发表的一篇。

1.3 文献收集结果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分别将“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青少年”与“睡眠质量”“PSQI”等关键词组成并列的主题、关键词对2000~2021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执行上述筛选标准,最终共纳入文献92 篇(其中1 篇文献分别从不同质的样本中获得2组数据,因此共获得93组数据)。其中2000、2001、2002、2003和2005年没有检索到相对应的文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依照惯例,本研究获取的数据取样年份(以下简称“年代”)以研究报告中所陈述的取样年份为准。除在文献中能明确找到和推断出测量时间的研究以外,其余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取样年代参考前人研究的处理办法,按照该文献发表的年份减去两年的方法处理[18,21]。因此,本研究的实际取样年代为2002~2020年。

表1 文献分布情况

1.4 文献编码及数据整理

遵循横断历史元分析的常规流程,对文献进行编码和数据录入。首先,对每篇文献赋予单独编码,并将样本量、PSQI均值和标准差、发表年代、数据收集年代、期刊类型、学段分组和性别分组信息录入数据库。其次,一些研究报告并未列出整体或亚组(如初中组、高中组)睡眠质量的总统计量,但能从报告中找到不同亚组(如年级)的样本量以及相应的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在录入数据时,为了获得这些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的整体平均数和标准差,本研究参考以往研究采用的方法进行合成,得到总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合成方法见公式1 和公式2[22]。其中表示合成后的平均数、标准差,ni、χi和Si表示该研究的样本量、平均数和标准差。

1.5 社会指标来源

结合理论以及本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与研究内容,选择人均GDP、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互联网普及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选取初中升学率、高中升学率、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教育状况指标;选取少儿人口抚养比、离婚率这两个人口学因素作为家庭发展指标。以上共计8个社会指标。本研究数据取样的年代范围为2002 到2020 年,根据滞后分析的思路[21],还需要对取样时间之前的社会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规划的周期为5 年[27],本研究还纳入5 年前的社会指标,考察其对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社会指标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部、民政部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官方部门网站发布的数据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中学生睡眠质量变化趋势

首先,以横坐标表示年代,纵坐标表示PSQI 总分均值的分布,绘制散点图。如图1所示,随着年代的变化,中学生PSQI 总分均值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将年代作为连续变量与PSQI 总分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SQI 总分均值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进一步以PSQI 总分均值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样本量后,将年代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加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控制样本量后,年代对PSQI总分均值的预测作用显著,年代可以解释PSQI总分均值10%的变异。由结果可知,中学生的睡眠质量随着年代变化而下降。

图1 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年代分布散点图

表2 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年代的相关系数及变化量

根据以往研究采用的计算方法[22],本研究通过计算效应量d来衡量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总体变化量。计算方法如公式3 所示(MSD表示所有研究的标准差平均值,M2020和M2002表示将年代2020和2002代入对样本量进行加权后的回归方程中得到的这两年的平均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Cohen提出的判定标准:d值若达到0.80 则属于大效应量,0.50 则属于中等效应量,0.20则属于小效应量[28]。因此,本研究中中学生睡眠质量总分的提高达到了中等效应量的标准。

表3 不同学段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年代的相关及变化量

2.2 不同学段中学生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及差异

为了细化初中、高中两个学段中学生的睡眠质量的年代变化趋势,对纳入数据库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文献需满足条件为:必须能够获得明确的样本信息(所处学段、样本量、平均数、标准差)。共获得初中数据35 组(n=49565)和高中数据47 组(n=53672)。同样采用绘制散点图与加权回归的方法分别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PSQI总分平均数进行分析,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学段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年代分布散点图

对样本量进行加权后,以年代为解释变量,分别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的PSQI 总分均值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加权回归分析,并计算出初中生、高中生各自的效应量d。结果如表3所示,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睡眠质量均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并且效应量都达到了Cohen建议的中等效应量的标准。

2.3 睡眠质量和社会指标的关系

为探究社会发展因素对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社会指标与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沿用滞后分析的思路[21],除了考察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当年社会指标之间的关系,还对其与5 年前的社会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加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除高中升学率外,当年或5年前的社会指标都与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相关。在相关显著的几项社会指标中,除少儿人口抚养比为显著负相关外,其余指标都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表4 社会指标对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2.4 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

为考察中学生PSQI 总分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纳入数据库中报告了性别差异的56篇文献(其中1篇文献分别从不同质的样本中获得2组数据,因此共获得57 组数据),使用Stata 16.0 软件,采用一般元分析方法,对男生(n=41844)、女生(n=44508)的睡眠质量指数进行了比较。元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睡眠质量性别差异的总体平均效应量d=0.15,95% CI=0.29~-0.01,P<0.001,效应量仅达到“小效应量”的标准。表明中学男生和女生的睡眠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3 讨论

3.1 中学生整体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

通过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在21世纪以来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这一结果进一步从量化研究的视角佐证了我国中学生睡眠问题日益严峻的观点[10,11]。先前研究结果只发现初中生的睡眠质量整体下降[12],本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可能与近年来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面临的学业负担日益增长有关[29]。本研究还发现,中学生群体睡眠质量的变迁模式与大学生和老年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不同群体面临的社会环境上的差异造成的[7]。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家庭发展因素三个层面的社会指标与中学生睡眠质量间的关系,以探索中学生睡眠质量变迁背后的广泛社会变迁因素。

3.2 造成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的经济发展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当年及5 年前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GDP和互联网普及率都与中学生的PSQI总分均值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风险。具体来说,社会转型发展在提高青少年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30],发展的潮流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对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以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例,目前中学生的手机和互联网使用已经非常普遍[31],但不合理地、过度地使用会对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消极作用[15]。例如,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电子屏幕接触时间的增长加剧了其患睡眠障碍的风险[32]。由此可见,社会经济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影响中学生睡眠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3.3 造成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的教育状况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当年及5 年前的初中升学率均与当年中学生的PSQI 总分均值显著正相关,5 年前和当年的教育经费支出也与中学生的PSQI 总分均值显著正相关。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消极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据的支持[13,16]。尽管我国的升学率不断提高,但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和社会环境通常会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学业期望。中学生可能会承受更多来自家庭、教师和社会的期望所带来的学业压力[33],这种负担导致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此外,尽管教育经费支出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然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我国仍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34],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得不到全面的教育支持,相对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使中学生的睡眠质量等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3.4 造成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的家庭发展因素

结果显示当年及5年前的少儿人口抚养比与中学生当年的PSQI总分均值显著负相关,当年和5年前的离婚率均与中学生当年的PSQI 总分均值显著正相关。根据压力-睡眠关系模型[13],家庭因素可能以某些具体可见的形式(如丧偶、离异等),也可能以某些不易察觉的形式(如亲密关系、教养方式等),对个体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的少儿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这意味着父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当中,但这在无形中也会带给子女某些教养方面的压力[35],导致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父母离婚作为一种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威胁子女的健康发展[36,37],而且随着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大量中学生家庭结构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可能也导致了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下降[17]。总之,家庭层面的压力也是中学生睡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3.5 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并未发现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睡眠质量存在差异。这一发现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10,23]。但由于大量研究只报告了PSQI总分的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只对PSQI总分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掩盖了男生与女生在一些具体维度上的差异。比如,姜桂芳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男生和女生在睡眠质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睡眠障碍、早间功能障碍等维度上[38]。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显示,从青春期开始,女性主观报告的睡眠不足、睡眠中断等问题的出现频率均高于男性,但生理指标结果却显示女性的睡眠质量在客观上优于男性[24]。由此可见,研究方法的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结果不同的来源。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量指标来考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等亚群体之间的差别。

猜你喜欢
总分均值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