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婚姻冲突与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4-03-11 07:20刘晓洁李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支持性教养冲突

刘晓洁,李燕

(1.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00;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行为问题(behavior problems)是危害个体生活和身心健康的行为[1],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把外化行为(品行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和内化情绪问题(抑郁、焦虑等)作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指标进行考察[2]。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能预测其后期的适应不良,如儿童3 岁时的品行问题能预测其6 岁时的品行障碍[3]。学前期儿童的同伴交往困难可以预测其后期的人际交往障碍[4]。所以了解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对后续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除个体因素外,共同教养家庭人际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父母共同教养是影响家庭人际关系、情绪氛围的重要变量。共同教养(coparenting)是指父母在抚养儿童过程中对彼此的支持程度。共同教养包括支持性共同教养和不支持性共同教养。支持性共同教养可以是有形的(如给孩子换尿布),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表达赞成伴侣的抚养行为)[5]。不支持性共同教养常表现为父母双方在育儿问题上缺乏相互支持和信任,如表现出不认可对方的教养方式。研究发现前者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6],而后者会导致儿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虑[7,8]等内外化问题行为。

婚姻冲突与父母共同教养、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紧密。父母共同教养能负向预测父母的婚姻冲突[9]。婚姻冲突(marital conflict)是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语言争执或身体攻击[10]。根据家庭系统理论[11],家庭成员间处于相互影响中,父母育儿理念及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会影响夫妻关系。如伴侣赞同对方抚养孩子的方式,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他们会感觉彼此关系和谐。而伴侣不支持性共同教养会导致婚姻冲突[12]。研究发现,在婴儿6个月时父母的共同教养能够预测儿童3岁时父母的婚姻冲突[9]。有研究证实婚姻冲突能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13]。暴露在婚姻冲突中的儿童,会产生抑郁、焦虑[14]、网络成瘾、人际关系不良[15]等内外化问题。所以可以推测父母共同教养可能通过婚姻冲突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

父母共同教养也可能通过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有研究发现,父母的共同教养能预测亲子关系:父母在教养儿童方面相互支持会增加他们的教养投入,有助于促进他们与孩子的积极互动,从而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反之,父母间不支持彼此的教养理念及行为,会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这种不和谐关系会溢出到亲子关系中,容易造成亲子冲突[16]。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行为问题。亲子关系作为儿童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7]。研究表明,亲子亲密能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18]。那些经历糟糕母子关系的儿童更可能出现焦虑、同伴伤害等问题[19]。所以可以推测父母共同教养可能通过亲子关系影响儿童行为问题。

亲子关系也可能受婚姻冲突的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婚姻冲突会影响亲子关系[20]。婚姻冲突会耗尽父母自我调节的资源,降低他们敏感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继而影响他们与子女的关系[21]。根据溢出假设[22],处于冲突中的父母容易将他们对伴侣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从而破坏亲子关系[23]。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行为问题,所以亲子关系可能是婚姻冲突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中介变量。综上可以推测,婚姻冲突、亲子关系可能在父母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当前母亲仍然承担着养育孩子的主要角色。在学前期,母亲在养育孩子和婚姻方面可能面临巨大挑战。学前阶段更多的父亲会参与到儿童教养行为中[24],在此过程中父母会增加关于孩子教养方面的沟通协商,而父亲的教养支持能提高母亲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母亲的生活满意度[25]。所以母亲感知到的父亲对她教养行为及信念的支持可能对后续婚姻关系和儿童社会适应起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学前儿童母亲的角度收集数据,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探讨婚姻冲突、亲子关系在共同教养(也即母亲在抚养儿童过程感觉到的孩子父亲对她的支持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1 方法

1.1 被试

选取上海市两所公立幼儿园157 名儿童(女孩67名,占43%。Mage=62.38月,SD=5.28),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因生病、转学等原因流失8名幼儿,最终参与研究的儿童149名,流失率5%。被试以独生子女居多,109人,占73%。幼儿母亲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100人,占67%。Little’s MCAR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变量的缺失值呈完全随机分布(χ2=1494.27,df=1441,P>0.05)。

1.2 研究工具

1.2.1 父母共同教养量表 选用父母协同教养关系感知量表(Parents’Perceptions of the Coparenting Relationship)。该量表由刘畅、伍新春等修订[26],用以了解家庭教养过程中,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在互动中支持与不支持行为的发生频率。共14题,分支持性与不支持性共同教养两个维度。每维度7 题,五点计分。对不支持项目进行反向计分,将项目均分作为共同教养得分。得分越高说明母亲感知到的支持性共同教养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

1.2.2 亲子关系量表 采用张晓等人修订的版本[27]。共26 题,本研究选用亲密性、冲突性分量表。采用五点计分,亲密性、冲突性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1、0.83。

1.2.3 婚姻冲突量表 采用Spanier 等人编制的量表[28],共8 题,涵盖了夫妻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冲突。采用4 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夫妻冲突越多。该量表已被广泛用于中国被试,信效度较高[29]。本研究中婚姻冲突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

1.2.4 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 由寇建华等修订[30],共25题,采用0~2三级评分。量表由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5 因子构成。前四个维度均分构成困难维度,作为幼儿行为问题的指标。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

1.3 研究程序及数据分析

2018年6 月,儿童母亲完成共同教养问卷、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T1);2019年6月,母亲再次完成婚姻冲突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T2)。采用SPSS 23.0及MPLUS 7.4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在未旋转状态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4个,第一个因子解释13%的变异量,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描述性统计

探索儿童行为问题在儿童性别、儿童是否独生、母亲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儿童性别(t=1.28,P>0.05)、儿童是否独生(t=-0.16,P>0.05)及母亲不同学历(F=1.37,P>0.05)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2.3 相关分析

对共同教养、婚姻冲突、母子冲突、母子亲密、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T1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变量间两两相关显著。详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n=149)

2.4 婚姻冲突与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运用MPLUS 7.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婚姻冲突和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各项拟合指标符合标准(χ2/df=1.96,P>0.05,TLI=0.93,CFI=0.96,RMSEA=0.05),模型拟合良好。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 法(重复取样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此法可估计中介效应值95%置信区间,若区间不包含0,则表明该中介效应显著。结果发现,婚姻冲突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25%。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婚姻冲突和母子冲突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8%。婚姻冲突和母子亲密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为8%。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41%。详见图1和表2。

图1 婚姻冲突与亲子关系在共同教养和儿童行为问题间的链式中介模型

表2 共同教养作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路径及效应分解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共同教养除直接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外,还通过婚姻冲突和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儿童行为问题。

首先,婚姻冲突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起中介作用。共同教养能负向预测婚姻冲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根据“相似性假说”,相似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更高。因为相似夫妻对教养子女的观点相似,所以更和谐[31]。而父母教养子女的观点越不同,母亲越感受不到配偶的信任、理解及情感支持,继而导致彼此的婚姻冲突增加[13]。研究发现婚姻冲突能够正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与没有婚姻冲突的母亲相比,婚姻冲突较高的母亲对孩子的参与度更低,教养态度更消极,孩子后期容易适应不良[22]。该结果验证了社会学习理论及情绪不安全假设。儿童在频繁的父母婚姻冲突过程中,可能习得不良的解决问题策略。当经历冲突时,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害怕、自责等情绪,进而出现内、外化行为问题。

其次,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中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当前关于共同教养预测母子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有研究认为支持性共同教养可以预测亲子关系[16],而有些研究发现支持性共同教养不能预测母子关系[32,33]。这说明共同教养与母子关系可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如在两者间可能存在着其他影响变量。后续研究需继续探讨共同教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婚姻冲突和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验证了家庭系统观及溢出假设。父亲不支持母亲的教养信念及行为,会让母亲感知自己得不到对方的尊重及认可,更容易导致婚姻冲突。而婚姻冲突的母亲更容易将她的愤怒情绪及消极认知等溢出到她们与孩子的互动中,对孩子实施高频率的责骂体罚等,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East 等的研究表明[34],婴儿期有安全感的婴儿会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发展出一种人际信任感,在社交方面更活跃积极,这有助于他们在同龄人中表现良好。而不安全感会导致冲突型亲子关系,儿童在敌意及消极情绪充斥的亲子互动中将习得不良问题解决策略和无效的情绪管理策略等,在后续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出现如社交焦虑、同伴欺凌等行为问题。

猜你喜欢
支持性教养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教养方程式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