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如何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2024-03-11 02:51刘长庚王宇航
关键词:劳动收入国有经济份额

刘长庚,黄 妍,王宇航

(1.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劳资分配是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可能会带来居民消费不足,人力资本投入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1]113-126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见,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进全体人民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都出现明显下降,[2]879-907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从1990年的53.42%下降到2007年的42.86%,(1)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收入法GDP数据计算所得。这一现象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学者们主要从产业结构、[3]609-632经济全球化、[4]22-31,[5]1189-1210技术进步、[6]781-809金融发展[7]29-42等视角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展开研究。此外,所有制结构也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方面。在微观方面,学者们发现,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有更高的劳动收入份额,且随着国有股权比重的上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也随之提高。[8]24-33对于这一现象,杜鹏程等(2022)认为,优厚的福利待遇可能是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更高的原因。[9]85-110而国有企业改制会降低劳动者议价能力,造成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10]69-82相反,王艺明等(202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国有企业改制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11]27-43在宏观方面,学者们发现,国有经济比重与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34-49国有经济比重下降是造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如果存在国有企业有更高劳动收入份额的特征,无论其微观机制如何,都可以直接加总到宏观层面,得出国有经济比重与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该推论可能忽视了国有经济通过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而改变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城市-行业层面检验了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考察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对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当前已有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所有制性质及其变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等,尚未有文献探讨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第二,明确了国有经济比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对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研究发现,国有经济能够通过其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其工资溢出效应是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方面。当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时,国有经济带来的效率损失效应在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第三,系统检验了不同条件下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差异。在国有经济的基本特征方面,当国有企业有更高工资或更低效率时,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会增强。在市场环境特征方面,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或市场化水平较高时,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果会下降。

二、机制分析

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微观层面来看,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主要由企业劳动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两部分的相对变化来决定。当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劳动收入时,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下降趋势。当劳动收入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时,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将呈现上升趋势。参照王雄元和黄玉菁(2017)的研究思路,本文将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解为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的影响这两部分,分别阐述其传导路径和作用方向。[13]135-154

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可能会通过挤占资源降低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作为企业出资人的政府往往会通过金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增加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14]17-27而对国有企业的大量低息贷款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扭曲,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融资约束,进而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15]603-618.同时,政府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的增加也会挤出对民营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恶化了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16]21-32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也可能会通过市场需求效应来提升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提升对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马骏(2013)的研究发现,政府在大飞机、液晶面板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投资,显著促进了产业链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17]157-161洪阳等(2022)研究发现,国有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18]101-112同时,与民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因此,国有经济的发展可能为国民经济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降低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19]12-19

就劳动收入而言,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同样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有经济能够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溢出效应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其原因在于,与多数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往往有更大的用工需求和更高的福利待遇。[20]28-39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上升,国有企业扩张带来的要素需求冲击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同时,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中的非国有企业要获得同样素质的劳动力时,也需要以同样的价格雇用劳动力,产生国有企业劳动力工资的溢出效应,提高了非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也会通过信贷竞争抑制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相关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降低企业对员工工资的支付能力和意愿,抑制企业劳动收入的提升。[14]17-27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上升,正规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偏向性贷款将使非国有企业面临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此时,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非国有企业可能会通过降薪或者裁员等方式减少流动资金支出,降低对劳动力要素和原材料的需求,造成劳动收入水平的下降。罗长远等(2012)、祝树金等(2016)研究发现,融资约束问题显著降低了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7]29-42,[21]55-62因此,国有经济比重的上升也可能通过信贷竞争增大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降低企业劳动收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其对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影响的净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数据来源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经营数据,详细记录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雇用员工数、经营利润、员工工资和福利费用等经营状况指标,具有数据规模大,代表性强的优势,能够很好地降低国有企业统计遗漏带来的估计偏差。借鉴杨汝岱(2015)的做法,本文对实证数据进行如下处理:①剔除职工数小于30人、总资产和经营收入小于500万元、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的企业样本;②剔除注册类型编码错误的企业样本。[22]61-74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对实证样本做出如下处理:①考虑到正常经营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应该在0~1之间,因此剔除劳动收入份额小于0或大于1的企业样本;②本文主要考察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此剔除按照实收资本分类的国有企业样本;③为排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释义

为考察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Lsit=α0+α1State-ownedc-h,t+α2Controlit+enti+yeart+indh+cityc+city×indc-h+εit

(1)

其中,下标i、t、h、c分别代表企业、年份、行业和城市,c-h表示城市-行业单元。被解释变量Ls为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解释变量State-owned代表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比重,Control为一系列控制变量,ent、year、ind和city分别代表企业、年份、行业和城市固定效应。考虑到本文解释变量为城市-行业单元层面变量,因此在模型中进一步控制企业所在城市和行业固定效应的交互项city×ind。ε为随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本文被解释变量为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现阶段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主要借鉴白重恩等(2010)提出的要素增加值法,该方法遵循宏观层面收入法GDP计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思路,[23]3-27具体公式为: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报酬/企业要素增加值,其中,企业要素增加值包括劳动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四个部分,劳动报酬以企业工资总额与福利费总额之和来衡量,营业盈余以营业利润来衡量。同时,也有文献认为,要素收入分配的核心在于劳资收入分配,企业增加值中的生产税净额不属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而是政府收入,在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中应予以剔除,[24]31-41,188得到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报酬/(劳动报酬+营业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因此,本文使用剔除生产税净额的要素增加值计算的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1作为主要回归变量,使用增加值计算的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2进行稳健性检验。

解释变量。本文解释变量为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的比重。借鉴吴振宇等(2015)的做法,首先根据企业实缴资本金中国家资本金比重来识别企业是否为国有企业,然后在城市-行业单元内加总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和所有企业的总资产,最后计算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企业资产占所有企业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的比重。[25]12-16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全样本数据计算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的比重。

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采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来衡量;资产负债率(Lev),采用企业负债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来衡量;净资产收益率(Roe),使用企业利润总额与净资产的比值来计算;融资约束(Finc),使用企业利息支出与负债的比重来衡量;[26]83-98出口(Export),使用企业是否出口的虚拟变量来衡量,出口企业=1;资本产出比(Ky),使用固定资产净额与营业总收入比值来衡量;企业年龄(Age),用调查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来计算。表1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2汇报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各列均包含上述控制变量和企业个体、年份、城市、行业的固定效应,以及城市和行业固定效应的交互项,以控制各层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列(1)中State-owned的估计系数表明,当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上升1.27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非国有企业按照企业实缴资本金性质分为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列(2)~(4)分别汇报了国有经济比重对各类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比重对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且国有经济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上升0.82、2.36和1.26个百分点,表明国有经济比重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结论稳健存在。

表2 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1.调整指标测度方法

为排除解释变量测量误差带来的干扰,本文借鉴文强等(2019)的方法,使用企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实收资本等指标来测度国有经济在城市-行业单元内的比重。[12]34-49借鉴裴长洪(2014)的方法,使用城市-行业单元内国家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来衡量其国有经济比重。[27]4-29,204另外,由于选择不同的行业分类方法也会影响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比重的测算结果,因此本文进一步将行业分类标准精确到3位和4位数行业代码。表3 Panel A报告了不同国有经济比重指标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1的估计结果,估计系数显示不同指标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可见调整解释变量并不影响本文结论。同时,为了排除被解释变量测量误差带来的干扰,在表3 Panel B中再次检验了不同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2的影响,Panel B中估计结果表明本文基准回归结论是稳健的。

表3 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和劳动收入份额指标的测算方法

2.其他稳健性检验

①考虑国有资本特殊性带来的影响,在指标定义时,本文使用国家资本在企业实收资本中比重的大小来识别国有企业,但由于部分非国有企业中也存在国家资本,如果作为非大股东的国有资本金同样能够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则上述结果可能存在被低估的风险。因此,本文仅使用不包含国有资本的非国有企业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②考虑本文选取的城市单元既包括地级市也包括直辖市,而直辖市为省级行政单位,其在行政权力和资源配置方面与地级市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使用剔除直辖市企业的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③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在时间跨度上的限制,本文进一步使用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2000—2022年上市企业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表4列(1)~(4)汇报了相应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在剔除潜在干扰样本和使用替代数据后,国有经济比重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结论依旧稳健。

表4 其他稳健性检验

(三)内生性处理

1.增加行业和地区层面宏观变量

为了更好地缓解遗漏行业和城市层面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一系列行业和城市变量,具体包括行业集中度、城镇化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水平、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等。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行业和地区层面变量后,本文结论依旧稳健。

本文使用滞后一年的省级国有经济比重(IV1)和滞后一年的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IV2)作为城市-行业层面国有经济比重的工具变量。就相关性而言,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特征,使得当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过去国有经济比重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外生性来看,在控制一系列企业特征变量和各层次固定效应的条件下,省际层面和行业层面过去的国有经济比重很难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当前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综上所述,本文使用滞后一年各省国有经济比重(IV1)和滞后一年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IV2)作为城市-行业层面国有经济比重的工具变量具有合理性。表5列(2)和(4)中一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工具变量IV1和IV2与城市-行业层面国有经济比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满足相关性要求。同时,工具变量回归对应的一阶段F统计量分别为347.05和472.48,有效排除了潜在的弱工具风险,表明上述工具变量选取具有合理性。二阶段估计结果表明在剔除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后,国有经济比重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结论依旧稳健。

表5 内生性处理

(四)机制检验:工资溢出抑或效率损失

为检验国有经济比重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检验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收入的影响来识别国有经济的工资溢出效应,检验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的影响来识别其效率损失效应,估计结果如表6列(1)~(3)所示。[28]116-129列(1)中结果显示,在城市-行业单元层面,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国有经济能够通过其工资溢出效应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水平。列(2)~(3)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城市-行业层面,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国有经济降低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机制也存在。综上所述,国有经济能够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国有经济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6 机制检验:工资溢出抑或效率损失

五、拓展分析:异质性检验

(一)异质性检验:劳动力供给、工资差距、市场化水平与国有经济效率差异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的异质性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国有经济的工资溢出效应来自国有经济扩张在劳动力市场引发的需求冲击,且主要集中在高人力资本群体。[12]34-49当劳动力市场中高人力资本较为丰富时,国有经济扩张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冲击较小,工资溢出效应较小。反之,工资溢出效应较大。据此,本文以各省加权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地区高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国有经济比重与人力资本水平的交互项来检验上述猜想。下表列(1)中State-owned×humancapital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与人力资本较丰富的地区相比,在人力资本供给较低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

2.市场工资差距的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工资溢出效应存在的条件是不同所有制主体间的工资差距,两者差距越大,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据此,本文使用城市-行业内上年度国有企业员工平均劳动收入与非国有企业员工平均劳动收入比值来衡量两者的工资差距,通过构建国有经济比重与工资差距的交互项来检验工资差距的异质性。列(2)中State-owned×payga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间较大的工资差距能够显著提升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

3.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分析

市场化是降低资源配置扭曲的有效方式。在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效应更小,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越弱。本文使用樊纲等(2011)计算的1998—2007年中国各省市场化指数作为市场化水平的代理变量,[29]265通过构建国有经济比重与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检验不同市场化水平下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差异,列(3)中State-owned×marketindex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较高的市场化程度确实能够降低国有经济带来的效率损失效应,抑制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

4.国有经济效率的异质性分析

除政府干预外,国有经济带来的效率损失效应与自身经营效率有关,当国有经济经营效率较高时,其引发的效率损失效应可能较小,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效应更弱。对此,本文使用LP法计算的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将城市-行业内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作为单元内国有经济经营效率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国有经济比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项来检验上述机制。列(4)中State-owned×TF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提升国有经济效率能够降低其对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效应。

(二)异质性检验:国有经济比重差异的影响

从已有文献来看,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并非单向的,存在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区间。如戚聿东等(2002)在探讨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合理区间时指出,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时,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更有利于政府协调经济发展。[30]47-50当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时,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将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不同比重下,国有经济通过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依据上述猜想,本文通过在模型(1)中加入国有经济比重平方项的方法,检验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人均劳动收入、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的非线性影响,并识别使国有经济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达到整体最优的合理区间。

表8列(1)~(4)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列(1)和(2)的估计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比重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和人均劳动收入,但国有经济比重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和人均劳动收入影响程度在不同比重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列(3)和(4)的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比重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国有经济比重平方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提高非国有企业人均产出和利润水平;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时,国有经济比重上升会降低非国有企业人均产出和利润水平。可见,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影响的两面性主要在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方面。

表8 国有经济比重差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绘制列(2)和(3)的回归函数图,结果发现随着国有经济比重上升,非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收入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而非国有企业人均产出以0.2744为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随后,用列(2)对应的函数式除以列(3)对应的函数式得到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函数图,发现当国有经济比重在0.2744以下时,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此时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主要由国有经济的工资溢出效应主导;当国有经济比重超过0.2744时,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现非线性正相关关系,此时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主要由国有经济的效率损失效应主导。

图1 国有经济比重与非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收入、人均产出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图

六、结论与启示

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国有企业自身改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或国有经济比重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尚未有文献从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视角展开研究。对此,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行业单元内国有经济比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显著提升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国有经济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上升1.27个百分点。从机制检验结果来看,国有经济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同时存在。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主要由其工资溢出效应决定,当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时,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主要由其效率损失效应决定。并且,当国有经济比重低于27.44%时,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有利于非国有企业生产与分配的帕累托改进。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国有企业有更高工资或更低效率时,国有经济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会增强。当劳动力供给充足或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果会下降。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以下政策启示:(1)保持适当的国有经济比重有利于实现非国有企业生产与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研究发现,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过低的市场需求使得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都处于较低水平,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实现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的同步增长。当国有经济比重大于27.44%时,非国有经济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上升而下降,产生效率损失效应。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依据实际情况,使国有经济在行业和地区中保持适当比重。(2)提升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能够在更高水平上优化非国有企业的生产与分配。研究发现,经营效率更高的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降低对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从而在提高国有经济比重的同时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因此,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国进民退”的市场“魔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3)更高水平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带来的效率损失更小,对于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报酬都存在积极影响,因此,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国有经济份额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征及结构性因素分析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研究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