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口服给药和经鼻腔雾化吸入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后的效果

2024-03-12 03:25申丽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糖皮质鼻窦鼻窦炎

申丽萍

慢性鼻窦炎指的是病程在12 周以上的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据调查,我国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约为8%[1]。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针对本病主要采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但单纯通过手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远期效果,如何缓解术后鼻腔黏膜水肿情况,以促进创面恢复及黏膜功能恢复,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的常用药物之一,疗效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2]。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将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更改为雾化吸入,为寻求一种用于慢性鼻窦炎手术后安全且有效的给药方法,本研究就糖皮质激素口服给药和经鼻腔雾化吸入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于苏州平江医院确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进行编号(1~60 号),1~30 号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口服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2~60 岁,平均(38.69±3.05)岁;分型:Ⅰ型14 例,Ⅱ型10 例,Ⅲ型6 例。31~60 号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经鼻腔雾化吸入(雾化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3~58 岁,平均(39.97±3.11)岁;分型:Ⅰ型12 例,Ⅱ型11 例,Ⅲ型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 年,海口)》[3]中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2)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存在鼻塞、流涕、嗅觉功能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且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至少12 周,并且经至少4 周的药物治疗无效;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鼻部疾病,如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2)肝肾功能障碍;3)存在手术禁忌证;4)对研究药物过敏;5)妊娠期或哺乳期;6)另外还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专业医护团队实施手术及护理,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手术主要目的是去除病变组织,并开放上颌窦、前组及后组筛窦、额窦及蝶窦,同时尽可能不损伤正常黏膜,术中不使用任何可降解的药物支架。手术结束后双侧鼻腔填充纳吸棉,并予以复方麻黄碱滴鼻剂每天冲洗术腔3 次;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J20110037,规格:32 μg×120 喷)喷鼻,每个鼻孔2 喷/次,2 次/d。术后2 周清理鼻腔填塞物。口服组另予以醋酸泼尼松片(天津信谊津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75,规格:5 mg×100 片)0.5 mg/(kg·d)口服治疗。雾化组另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Glaxo-SmithKline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注册证号:H20170361,规格:2 ml∶0.5 mg×10 支)经鼻腔雾化吸入,0.5 支/侧,2 次/d。两组均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2 周后评估,治愈: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鼻内镜检查显示术腔无黏、脓性分泌物,窦口开放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未见水肿、囊泡等情况;好转: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鼻内镜检查显示窦口开放良好,术腔大部分上皮化,但可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或者可见轻微水肿、囊泡生长[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2)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周后从瘢痕、结痂、水肿、息肉以及鼻漏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每侧评分均为0~10 分,总分0~20 分,评分越高代表鼻腔黏膜状态越差[4]。3)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治疗前、治疗2 周后在空腹情况下采集患者静脉血,充分离心,留取血清并测定糖皮质激素水平。4)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血压升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雾化组治愈率略高于口服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

治疗2 周后,两组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降低,且雾化组低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 周后 t 值 P 值口服组 30 17.05±1.37 11.25±1.01 15.677 <0.001雾化组 30 16.69±1.61 8.63±0.82 28.884 <0.001 t 值 0.933 11.031 P 值 0.355 <0.001

2.3 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

治疗2 周后,口服组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雾化组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比较(μg/dl,±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比较(μg/d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 周后 t 值 P 值口服组 30 17.26±2.15 6.64±0.98 24.618 <0.001雾化组 30 16.68±2.33 15.76±3.02 1.3210.192 t 值 1.002 15.733 P 值 0.321 <0.001

2.4 不良反应

雾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恢复鼻窦生理功能,消除鼻黏膜炎症。但单一手术治疗难以消除鼻窦黏膜炎症及水肿等,患者术后极易复发[5]。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其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6]。研究发现,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后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变组织周围炎症,缓解黏膜水肿,并促进血管收缩,改善病变周围血液供应,促进创面愈合[7]。因此临床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慢性鼻窦炎治疗的首选用药。术后口服给药虽然短期能够达到显著的效果,但长期应用会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造成影响,并影响糖代谢及血脂代谢[8]。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糖皮质激素经鼻腔雾化治疗的安全性得以证实,并逐渐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治疗中。

通过鼻腔雾化吸入的方式能够将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细化成直径5~10 μm 的气雾颗粒,并且鼻腔雾化器能够间歇输送震荡脉冲气流,使鼻窦腔负压低于鼻腔内压,这样更有利于气雾颗粒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旁窦沉积,增强鼻窦通气[9]。但部分学者表示,通过鼻腔雾化装置释放的药物经鼻瓣区的过滤处理后,会在鼻腔前1/3 处沉淀,难以有效地送至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旁窦,效果并不理想[10]。本研究结果显示,雾化组近期治愈率略高于口服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这一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病例数较少,关于两种给药方式是否存在疗效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中,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鼻内镜Lnud-Kenndry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雾化组明显低于口服组。说明经鼻腔雾化给药对患者术后鼻窦黏膜恢复更具优势。经鼻腔雾化给药,药物能够与鼻窦黏膜直接接触,且药物均匀分布,可更快地被黏膜吸收,提高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从而发挥较强且持久的抗炎作用,继而减轻鼻窦黏膜炎症及水肿。

本研究结果显示,雾化组未见不良反应,而口服组存在一定胃肠道反应及血压升高风险。提示相较口服给药,糖皮质激素经鼻腔雾化治疗能够在确保疗效相当的情况下,保证用药安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进一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功能,从而抑制促皮质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最终减少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产生,最终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下降[11]。本研究中,治疗2 周后雾化组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口服组,与刘文等[12]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表明糖皮质激素经鼻腔雾化治疗对患者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更小。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经鼻腔雾化吸入应用于慢性鼻窦炎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患者,更有利于术后鼻窦黏膜恢复,且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糖皮质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分析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分析
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探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我院1237例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