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沂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4-03-12 10:57张泓安覃朝晖陈礼江
卫生软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医共体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张泓安,覃朝晖,陈礼江,何 檬,唐 静,徐 硕

(1.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4;3.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4.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1)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简称“医共体”)是一种医疗合作组织,整合多级医疗资源形成医疗服务体系,进而逐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1]。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在全国500个县初步建成县域医共体[2],江苏省新沂市即为首批试点地。县域医共体对医疗资源的整合效果取决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三方的满意程度。

医务人员通过利用县域医共体服务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患者则可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对县域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直接影响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质量与效率,研究医务人员对该类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完善该类服务及县域医共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对医共体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远程医疗[3]。研究表明,医共体服务可产生显著社会效益,该类服务的适用面日益广泛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4]。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共体制度下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效率[5]、医共体实施效果评价[6,7]等方面。本研究对以新沂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进行了抽样调查,探讨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医务人员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共体服务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以新沂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共体为抽样单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在其中抽取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乡镇卫生院及其下辖村卫生室。从核心医院以及抽中的医疗机构中随机抽取1600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具有医师资格证书或护士资格证书且注册地点为本单位;(2)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因病、事假离岗者。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62份。在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415份。

1.2 调查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8,9],问卷的主要内容有:(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和学历等)、社会经济状况(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月平均收入和周工作时长等);(2)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包括是否利用医共体服务、利用该类服务的频率及原因、对该类服务的认可度等。问卷经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为0.957,可信度较高。所有问卷均由统一培训的医学研究生发放,进行面对面调查。

1.3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的主要因素,检验水准α=0.05。

1.4 评价指标及定义

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资源的利用指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制度提供的各种服务。医共体服务的形式主要包含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及双向转诊服务,每类又细分为多个类型。例如人才培养服务包含进修、短期参观学习、专家坐诊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包含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双向转诊服务包含成员单位上转患者和核心医院下转患者2个方面。

2 结果

2.1 医共体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男性370人(26.1%),女性1045人(73.9%);年龄范围分布在23~68岁,平均年龄(39.67±9.15)岁;医生527人(37.2%),护士666人(47.1%),医技人员222人(15.7%);学历:中专及以下187人(13.2%),大专和本科分别为279人(19.7%)和876人(61.9%),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分别为71人(5.0%)和2人(0.2%);职称:未定级109人(7.7%),初级694人(49.0%),中级417人(29.5%),副高级143人(10.1%),高级52人(3.7%);工龄:≤5年288人(20.3%),6~10年315人(22.3%),11~15年281人(19.9%),16~20年138人(9.7%),≥21年393人(27.8%);医疗机构:村卫生室163人(11.5%),乡镇卫生院318人(22.5%),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人(4.3%),新沂市人民医院873人(61.7%);平均月薪:≤5000元635人(44.9%),5001~8000元593人(41.9%),8001~12,000元156人(11.0%),≥12,001元31人(2.2%);周工作时长:<40h 157人(11.1%),40~60h 851人(60.1%),61~80h 227人(16.1%),>80h 180人(12.7%)。

2.2 医共体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

结果显示,核心医院有678人(77.7%)利用过人才培养服务,成员单位有420人(77.5%)利用过人才培养服务,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利用人才培养服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利用率最高的人才培养服务类型分别是学术会议讲座341人(50.3%)与短期参观学习188人(44.8%)。

核心医院有537人(61.5%)利用过远程医疗服务,成员单位中有314人(57.9%)利用过远程医疗服务,核心医院对于远程医疗服务的利用率高于成员单位(P<0.01)。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利用率最高的远程医疗服务类型均为远程会诊,分别是核心医院346人(64.4%)与成员单位179人(57.0%)。

核心医院有169人(19.4%)利用过双向转诊服务,成员单位有140人(25.8%)利用过双向转诊服务,成员单位对于双向转诊服务的利用率高于核心医院(P<0.05)。转诊流畅度受到医疗机构等级影响,核心医院有76人(45.0%)认为转诊顺畅,成员单位有75人(53.6%)认为转诊较顺畅。见表1。

表1 医共体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情况 单位:n(%)

2.3 影响医共体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的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是否利用医共体服务作为因变量,只要利用一种服务即属于利用医共体服务。将可能影响医共体服务利用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岗位、学历、工龄、医疗机构、平均月薪、是否了解医共体以及是否知晓开展医共体服务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具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医务人员医共体服务利用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 多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医务人员是否利用医共体服务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α=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医务人员(OR=0.526)、医疗机构等级(OR新沂市人民医院=0.088,OR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476)、对医共体的了解程度(OR一般了解=13.887,OR比较了解=14.700,OR非常了解=8.791)、知晓开展医共体服务(OR=0.363)是影响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医共体服务利用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及建议

医共体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有助于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实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输出。本研究在探讨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4.1 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率仍有待提高

医务人员利用率最高的医共体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利用率最低的为双向转诊服务。由此可见,医务人员对医共体的利用率仍可提升,尤其在远程医疗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利用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认知仍不够深入,影响了医共体建设效果。所以需从内容层面到运行机制加深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认识,提高其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率,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4.2 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类型的选择具有差异

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更多地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其中各级医疗机构使用率最高的远程医疗服务均为远程会诊,而双向转诊则更多地被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利用。远程医疗服务需要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该方面核心医院比成员单位拥有更多的资源。故应加强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其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利用程度。人才培养服务方面,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更倾向利用学术会议讲座,成员单位则更倾向利用短期参观学习。因为核心医院人力资源更为丰富,高层次高水平医务人员较多,为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讲座提供了便利;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则多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和能力而选择去其它医院短期参观学习。

双向转诊指核心医院下转患者与成员单位上转患者[10]。核心医院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转诊顺畅,而成员单位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转诊较顺畅。成员单位收治的患者较核心医院少,加之政策导向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11],所以提升了核心医院下转患者的顺畅度。而核心医院资源虽充足,但收治的患者更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紧缺,所以降低了成员单位上转患者的顺畅度。故应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就医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多管齐下提升双向转诊的流畅度。

4.3 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医共体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整合方式[12]。本研究提示,医疗机构等级、医务人员性别、是否了解医共体以及是否知晓开展医共体服务是影响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女性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率较高。医疗行业中从事护理、医技工作的女性数量多于男性。护理及医技工作如今也日益精细化、信息化与集约化,所以总体上女性医务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的程度更高,她们主观上更希望了解医共体及其服务类型,也希望通过医共体服务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所以未来还需为护理和医技人员利用医共体服务提供更多的引导和技术支持[13,14]。

调查表明,较了解医共体以及知晓开展医共体服务的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服务的利用率较高。较低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因对医共体缺乏了解而对该类服务利用率较低,所以对成员单位不必强求尽快提升该类服务的利用水平,而需先进行医共体知识普及并对医共体政策加强宣传,例如采取集中培训、答疑、视频学习、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从内容、规则等方面进行培训,也可将利用医共体服务与绩效相结合以推动医共体服务的利用。

5 结语

医共体政策旨在整合医疗资源以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进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15,16]。所以需定期开展远程会诊、优化上转渠道,使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移至基层。核心医院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及外部渠道带动成员单位。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应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不仅要使基层医务人员在主观意识上提升对医共体服务的认知,也需要从客观上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另外还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使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的联系更加紧密,建成真正的“医共体”。

总之,医共体建设是高效维护和利用医疗资源的有效手段,各级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完善该制度。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更好地利用医共体服务,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医共体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院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探讨医共体财务管理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