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4-03-12 09:24常方圆邢继丹刘姗姗李蓉蓉杨瑞净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根治术氧化应激标志物

常方圆 邢继丹 刘姗姗 李蓉蓉 张 佳 杨瑞净 王 姿

胃癌多起源于胃黏膜细胞,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腹痛、厌食、饱胀不适等症状,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威胁患者生命[1-2]。开腹根治术为目前治疗胃癌常用方式,其应用时间长,疗效已备受临床认可,但该术式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术中可引起强烈应激反应,加之术中出血量多,不利于术后恢复[3-4]。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微创理念的普及,如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机体损害成为临床关注重点。腹腔镜根治术是微创术式,仅需于腹部作几个小孔即可开展手术,有助于减轻机体损伤,促进术后机体康复[5-6]。但腹腔镜根治术在胃癌中的具体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5.36±4.28)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8±1.46)kg/m2;肿瘤直径3.5~5.8 cm,平均肿瘤直径(4.38±0.41)cm;TNM病理分期:9例Ⅰ期,18例Ⅱ期,12例Ⅲ期。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5.45±4.31)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23±1.52)kg/m2;肿瘤直径3.2~5.7 cm,平均肿瘤直径(4.34±0.39)cm;TNM病理分期:10例Ⅰ期,17例Ⅱ期,12Ⅲ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7]中胃癌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且TNM病理分期Ⅰ~Ⅲ期;均接受手术治疗;精神良好;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衰竭者;凝血系统缺陷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腹腔粘连、肠梗阻等;存有免疫系统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均完善术前检查。对照组予以开腹根治术治疗:仰卧全麻,于上腹正中剑突下6.0~7.0 cm处切口,由医生将手深入腹腔,探查肿瘤部位、大小及浸润程度等信息,评估手术可行性及确定手术方式,之后提起大网膜,电刀游离胃结肠韧带及大网膜,分离结肠系膜前叶,以荷包钳经上腹部切口夹闭食管下段并切除,待肿瘤组织完全移出后完成消化道重建,淋巴结清扫后冲洗腹腔,并逐层缝合,关闭腹腔。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仰卧全麻,于脐孔位置穿刺,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维持腹内压12~15 mg,之后于脐孔上腹10 mm处切口,置入镜头,并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方12 mm处作主操作孔,左锁骨中线平脐部5 cm处作辅助操作孔,之后借助腹腔镜视野观察肿瘤具体位置、大小等信息,明确手术切除方式,以超声刀沿横结肠分离并切断胃结肠韧带、脾侧大网膜、胰腺胃部被膜及胃网膜左血管,之后清扫淋巴结及横断胃短血管,移出肿瘤组织后完成消化道重建。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等处理。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理淋巴结数、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②肿瘤标志物:术前及术后1 d,采集两组5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③氧化应激水平:术前及术后1 d,采集两组5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变化。④炎症水平:术前及术后1 d,采集两组5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采用ELISA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⑤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胆道损伤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排气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2.2 肿瘤标志物

观察组术后CA199、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标志物对比

2.3 氧化应激水平

观察组术后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2.4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后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5 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2例肠梗阻,4例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胆道损伤;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51%(8/39)]低于对照组[5.13%(2/39)],有统计学差异(χ2=4.129,P=0.042)。

3 讨论

3.1 胃癌病因及治疗现状

胃癌病因复杂,临床至今仍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在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等共同作用下可促使胃黏膜细胞发生癌性突变,从而逐渐转变为胃癌[8-9]。手术是当前唯一可根治胃癌的手段,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受侵袭组织,能彻底清除肿瘤细胞,避免其向周围扩散,以达到根治目的[10]。开腹手术既往较为常用,其操作较为简单,于腹部作一切口即可明确腹腔内肿瘤组织信息,且视野清晰,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提高预后生存质量。但传统开腹手术切口较大,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加之繁琐的手术步骤,使得出血量多,严重影响术后机体康复[11]。

3.2 临床指标与胃癌的关系

CA199、CEA、CA125为常见肿瘤标志物,监测其水平变化能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其中CA199、CA125均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标志物,在胃癌中特异性高,且水平随着肿瘤进展而升高;CEA为广谱肿瘤标志物,当机体存在恶性肿瘤时会随着肿瘤细胞代谢进入血液循环。SOD、GSH-Px、MDA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其中SOD、GSH-Px属于抗氧化物质,能加快氧自由基清除,MDA则为氧化终产物,与应激反应程度存在正相关;当手术引起机体损伤后可促使氧化与抗氧化失衡,表现为SOD、GSH-Px下降,MDA增高。CRP、IL-6、TNF-α为常见炎症因子,当手术对机体造成损伤时,可引起损伤部位强烈炎症反应,促进上述因子大量释放,且损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强烈。

3.3 腹腔镜根治术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排气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术后CA199、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CRP、IL-6、TNF-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胃癌效果显著,能减轻机体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加快肿瘤标志物复常,且并发症少。其原因为腹腔镜根治术为微创手术,相较于开腹术式,仅需于腹部作几个操作孔仅可开展手术,能减轻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亦可避免腹腔长时间暴露,降低腹腔感染风险,且腹腔镜视野清晰,便于操作医师仔细观察肿瘤位置等情况,制定适宜手术方案[12]。同时,在腹腔镜视野辅助下术中操作更为精细化,能精准切除肿瘤组织,减小对周围血管及神经组织损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腹腔镜手术符合当代微创理念,对机体创伤小,故手术应激反应轻,能减少儿茶酚胺及多种细胞因子释放,避免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过度活跃,进而利于术后机体恢复,且切口愈合后瘢痕小,满足患者对美的需求。但腹腔镜手术对操作医师技术要求较高,术中还需尽可能谨慎精细化操作,相信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大力普及,操作医师的手术熟练度会越来越高,更为微创化完成手术。

综上所述,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能降低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根治术氧化应激标志物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
氧化应激与结直肠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