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凉资源”变身“热经济”
——华蓥市凉水井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助促乡村振兴

2024-03-12 07:43游青邱海鹰
国土绿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文华蓥市集体经济

游青 邱海鹰

凉水井村是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一个地道的小村庄,面积只有5.5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200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庄稼歉收的小村庄,近年来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元融合”理念,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农业产业不断优化,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勾勒出一幅以“红色、美丽、富裕”为特色的乡村新画卷。

如今的凉水井村,一年到头游人如织,村里的民宿在节假日爆满、一房难求,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9.2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78 元。凉水井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等多项荣誉,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晨雾笼罩下的凉水井村

唤醒沉睡的“红色记忆”

铸就最鲜亮的底色

凉水井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中将毕占云从小跟随伯母在这里生活过,也是从这里投身革命;“双枪老太婆”主要原型之一的刘隆华也曾在这里领导过“抗丁、抗粮、抗税”斗争……尽管凉水井村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红色故事鲜为人知,就连本村的很多年轻人也不清楚。如何带领乡亲们唤醒这些沉睡的“红色记忆”,用好用活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就成了凉水井村党委首先考虑的课题。

2021年3月,华蓥市决定利用毕占云将军曾生活过的“土瓦房”,因地制宜打造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教学点,并组建了工作专班,奔赴海南、北京、河南等毕占云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深挖毕占云的历史事迹。仅仅用了45 天,就收集到了20余件历史资料、30 余件各类实物和100 余幅(组)珍贵图片资料。教学点开放后仅1 个月的时间,就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 万余人。

在华蓥市和禄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凉水井村积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建设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旧址、华蓥山起义女战士教学点、“三红”党建馆等,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约1500 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还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村企合作经营和提供解说服务、会议服务、花篮代购、零售物品等。

如今的凉水井村,月均游客流量1 万人次以上,成为红色文化厚重、红色教学点集聚、红色教育氛围浓烈的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村民也利用红色旅游发展机遇,通过流转土地、转让房屋,开办民宿、农家乐、日用品超市等形式实现增收。

1 凉水井村的锦绣田园如诗如画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好风景变成大产业

凉水井村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产业美、生态美、民风美,形成‘春来海棠艳、夏秋紫薇红、冬雪梅花香、百花竞争宠’的美丽村落。”凉水井村第一书记贺广江说,除了红色名片,“美”是凉水井村第二张名片。根据华蓥市和禄市镇的总体规划,华蓥市北部将重点打造以凉水井村为核心的“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

“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核心区域选择凉水井村,并非无的放矢。从2014年开始,凉水井村因地制宜把花卉苗木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打方向,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海棠、紫薇等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已建成产业基地5200 余亩,核心景观区1500余亩,种植以海棠、紫薇、三角梅为主的各类花卉苗木500 万株,苗木市值达4.2 亿元。如今,凉水井村花卉苗木基地已成为四川省十大省级花卉产业园区之一。

凉水井村在打造红色旅游景点的同时,大力推进花海乐园、空中栈道等文旅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变“过路观光”为“落脚体验”,在农田里种出了“好风景”。

随着“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的加快建设,凉水井村不断强化招商意识,提升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到村里投资兴业。目前,已有10 家企业、4 家合作社在凉水井村投资产业及项目建设。

创新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多元增收

凉水井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起来后,如何用好资源禀赋,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凉水井村“两委”一班人新的课题。经过不断实践,凉水井村创新发展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依托梨香花海景区,服务创收。依托“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建设,村集体经济公司投入50万元,成立华蓥市众诚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接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等各类小微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村级集体增收20 余万元。

挖掘地下水资源,兴办实体。充分挖掘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凉水井村联合片区内其他村集体投资300 余万元,成立华蓥市花海凉水井饮用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销售天然饮用水。计划年产桶装水120万桶,瓶装水500 万瓶,年产值可达2000 万元。

推行村企合作,共建共赢。转变传统项目补助方式为村集体注资占股,收益分红。村集体投资45万元与海棠博览园业主共同筹建亲子鱼乐园项目,村集体和业主分别占股50%,村集体不参与具体经营,但加强收支监督,项目收益按照占股比例进行分红。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让农民有奔头有盼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凉水井村把村民能够获得多少收益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的发展,已经让村里的乡亲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观念,增收的路子也越来越多。”凉水井村党委书记李清洪说,目前,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还有花卉基地务工的工资收入、入股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收益。除此之外,一些村民还有自办农家乐、小卖部等三产业的收入。

依托现有花卉产业、红色旅游和花椒产业三大产业,以及通过进园区务工、流转土地、开办农家乐、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凉水井村初步实现了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随着“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和一批文旅项目的加快建设,凉水井村“两委”也有了更多的发展规划:修建可容纳500 余辆车的停车场、采购共享单车、包装更多好玩的小项目。

“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李清洪说。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资金如何使用?利益怎么分配?产业兴旺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如何满足?

市民在花丛中游玩

要试图有效解决这些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凉水井村的答案是:全面加强基层治理,通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加强资金监管。充分用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系统,钉钉公开、政务公开等平台,实行“村财镇管一账户、收入支出两条线、集体经济组织与两委财务分账管”,形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监督、监事会日常监督、主管部门审计监督”的监督体系,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切实改善民生。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进百姓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章程规定,将年收益的15%—20%用于村级道路维修、扶贫帮困、大学升学奖励等民生实事,切实让村民感受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处,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

优化分配机制。村集体明确分配方案,按照年收益10%、40%或其他比例设立激励金、分红金,奖励金用于发放理事会成员的基本报酬和奖励报酬,分红金由全体成员民主决议收益“分红”办法后,按量化份额分红到户,激发村干部和村民发展积极性,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村民积极踊跃参加的良性循环。

禄市镇下一步将重点实施中心村片区大党委工作制,破解村域之间协调发展难题,实现村域之间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目前,以凉水井村为中心村,姚家塝村、大坡老村、三圣寨村、走马岭村共同参与的美丽花海片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猜你喜欢
农文华蓥市集体经济
“五老”宣讲员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华蓥市:为新建“两新”党组织发放“党建大礼包”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明代《松江府志》所见农文的整理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