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4-03-13 06:24麦齐好
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北海市北海海洋

麦齐好,蓝 伟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北海市地处中国海洋西南区域,是西南、中南重要出海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海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主要吸纳了古越、岭南、中原、外来宗教等文化元素,孕育了海丝路、南珠、疍家、客家、佛教、天主教等多元文化,形成了山海文化相融、多元民俗风情兼济发展的海洋文化格局,融入了城市发展历史的血脉之中,为城市成长带来了文明的滋养,造就了人文荟萃的城市底蕴。北海海洋文化既是北海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抹亮色,在我国西南区域独具海洋特色。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北海时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实施,辐射大西南的北部湾进入向海经济新时代,凸显了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意义。北海职业学院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分析研究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围绕发展、聚焦特色、聚拢各方、聚力传承的改革思路,综合运用协同理论、耦合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用聚合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向海经济发展,开展了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必须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的职能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这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职能的统揽与指引。培养人才是高校永恒的使命,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具备更好综合素质、更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人才;文化传承与创新关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英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主阵地,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手段,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凭其强大的文化之力,以多种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完成人的社会化和自我完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的优秀人才。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12-2022年,北海市实施文化北海建设工程,不断挖掘海洋特色文化资源,高位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了36个文旅项目,总投资约1600亿元,形成了千亿文旅产业集群;成功承办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2021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正向着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不断迈进。北海市文旅全产业链条发展的高位推进,亟需加大北海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三)高职院校必须为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培养人才

海洋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利于学校专业特色发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及特色技能,保护与传承海洋文化,赋能区域经济社会文旅产业链延伸与发展。北海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但其保护与传承面临内涵缺失、零散自发、质量不高等困境,急需培养更多人才。北海职业学院是北部湾沿海区域体量最大、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职院校。学院必须立足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需求,立足经济社会文旅产业链发展,承担传承创新人才及产业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对北海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发掘、搜集、梳理、整合,使之聚合成书,形成系统化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开展规模化、系统化、高质量的传承创新,为保护北海海洋文化和发展壮大北海海洋文旅产业链服务,为全链条文旅产业业态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北海发展千亿文旅产业集群、北部湾沿海区域海洋传统文化行业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规模化高质量人才。

二、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升级改革特色不足,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缺乏人才

北海职业学院设有文创设计、建筑设计、滨海旅游、食品烹饪、计算机(电子商务)、教育、康养等多个专业群,长期以来专业升级改革特色不足,课程内容多停留在通用知识、通用技能掌握层次,与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缺乏耦合,主体专业群缺乏黏度,不利于相关专业群的黏合,不利于打造专业集群,无法规模化培养人才,难以开展规模化传承创新。学生家国情怀、海洋情怀难以养成,不利于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技艺,不利于海洋特色传统文化规模化传承创新,不利于区域文旅经济产业链发展。

(二)北海海洋文化各类资源缺乏聚合,不成系统,传承创新长期呈零散自发局面

1.海洋文化资源缺乏聚合

北海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分散于各地,虽有政府文旅部门、各行业协会、企业各界人士开展资源建设和传承创新工作,但缺乏系统性谋划、设计、组织,各方力量不能聚拢,传承创新长期呈零散自发局面,未能形成系统化成果,未能开展系统化传承创新。因此,必须对北海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发掘、搜集、梳理、整合,使之形成系统化的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打造北海海洋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实现传承创新。

2.传承、保护、展示、阐释、创新场所缺乏整合共享

北海有北海博物馆、合浦汉墓博物馆、非遗中心、贝雕博物馆、角雕博物馆、陶瓷博物馆、海洋之窗(海洋动植物博物馆)、涠洲岛火山口公园遗址博物馆、图书馆等海洋文化展示主要场馆,北海职业学院有校内海洋文化展厅、海洋食品研发中心、各类多功能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但基本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未能整合共享,未能形成保护、展示、创新的系统化场馆资源。因此,校政行企各单位、场馆必须强化沟通协作,共建共享,形成系统化传承创新场馆资源,合作共赢。

3.人才队伍缺乏聚合

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队伍老化且缺乏聚合及聚力,无法形成系统化研究及推广资源。一是现有队伍不足,如国家级非遗贝雕及角雕共2项、自治区级非遗25项,其中,贝雕自治区级传承人只有4人、市级只有5人,所带团队人数少、年龄结构不合理;二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由于专业内容缺乏海洋文化特色,造成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海洋文化认同及归属感,缺乏文化传承创新的家国情怀、海洋情怀,因而缺乏传承创新的内驱力,不断流失。队伍现状对于亟待传承创新的北海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北部湾沿海区域日益发展壮大的文旅产业链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从两方面着手聚合人才队伍:一是充分发挥工艺大师、名师的作用,利用其专业权威及人格魅力聚合人才;二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专业优势,打造海洋文化特色专业集群,加快加强规模化的后续人才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融合不够,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北海职业学院文创设计、滨海旅游、食品烹饪、电子商务、教育、康养等专业群建设与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关联不够,与北海文旅产业链发展关联不够。2012年之前,虽有教师自发引入少量项目,如民宿设计、糕点制作等,但教学方法并非真正意义的项目化教学,没有按项目化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课程、考核评价等设计,且内容与北海海洋文化亟需传承创新的主要项目融合不够,教学没有高质量项目融入,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北海海洋文化既有地域特色,亦具备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探讨培养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策略,构建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能规模化培养人才,使北海海洋文化得到较高质量的传承创新,更是由于模式的可复制性,能为其他地域的海洋文化乃至其他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参考,从而使我国优秀文化得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传承创新。为此,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北海职业学院从2012年起,陆续投入1800多万元,探索构建了专业耦合、资源聚合、项目融合的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育人模式(图1),培养了10000多名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使北海海洋文化得到了规模化、系统化、高质量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良性循环,助力了北海市形成独具北海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产业业态,推动了北海市和北部湾沿海区域海洋传统文化行业企业创业创新。

图1 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育人模式内涵及逻辑图

(一)创建耦合专业建设方法,让北海海洋文化进入专业,与课程融合

耦合专业建设方法,是让北海海洋文化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精华与专业建设通过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这个介质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可以使专业建设获得地方特色文化滋养,充实专业建设内容,完成专业特色升级,培养特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特色人才,让北海海洋文化得以传承创新,达到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目标。

具体做法是从专业课程内容、课程思政两个主要维度研讨分析各专业课程特色升级的具体内容,找出其与北海海洋文化各元素的耦合点,让专业特色升级与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发生耦合作用,从两个维度对相关专业群进行特色升级。一是特色专业因素耦合,精选海洋文化中亟待传承创新的南珠、贝雕、角雕、美食等设计、制造、烹饪工艺技艺,对应文旅产业链,结合创新创业,通过“专业+非遗”耦合的方法,以文创设计专业群为主体,黏合建筑设计、滨海旅游、食品烹饪、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康养、教育等7个专业群,开展专业技能特色升级。二是特色共性因素耦合,提炼北海海洋文化中育人共性因素。如,海丝古港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南珠角雕贝雕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疍家客家民俗的厚德睦邻传统礼仪、老街骑楼建筑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滨海美食餐饮的渔人智慧幸福生活等,将这些具有北海海洋特色的共性育人元素与各专业课程思政耦合,形成北海海洋特色思政内容,开展课程思政特色升级。经过两个维度升级,形成了北海海洋文化特色专业集群,改革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耦合式“文化:强技+赋能”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图2),改造了100多门课程。在专业集群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一体推进,让北海海洋文化给学生带来心理归属,同时辐射全校海洋文化育人,实现规模化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目标。

(二)创设聚合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共同体

创设校政行企共建、用建并举、良性发展的资源建设机制,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各类资源聚合。

1.文化资源聚合

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政府主导、各方实施、共同投资,从各方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合力开展文化资源建设工作。长期以来,记录、介绍北海的书籍不少,如地方志、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本等多卷本,投资指南、旅游指南,饮食、建筑、故事、文物、民俗等介绍某一方面的单卷本,但这些均未能完全系统挖掘梳整聚合北海海洋文化的工作。为此,北海职业学院主动联系北海市文旅局、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阔迩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等政、行、企单位开展工作。各单位分工合作,由文旅局主导、行业企业协助并出资30万元、学院出资30万元并负责具体挖掘梳整聚合,于2021年完成物质、非物质两大类北海海洋文化资源系统化聚合,具体为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北海疍家、客家民俗文化、北海南珠、贝雕、角雕、陶瓷工艺文化,北海老街骑楼建筑文化,北海滨海菜品、食品餐饮文化等5类,汇编成2部著作出版:一是《海丝北海》,该书是集北海海洋文化大成,迄今为止对北海海洋文化介绍最全面、最客观的书籍;二是《海洋文明复兴导源:环北部湾海洋文化遗产抢救、挖掘与创意产业廊道构建》,该书以环北部湾为例,着力探索如何发掘海洋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及火种价值,如何对海洋文化遗产审视、抢救、挖掘及创意设计,推动价值转型,实现海洋文明繁荣复兴;出版了活页式《创意构成》等教材6部,形成系统化文本(数字)教学资源。

2.场所整合

建设校内北海海洋文化展厅、研发中心,共享北海各类博物馆、研究所等资源,形成系统化保护、展示、创新资源。学院投资900多万元自建800平方米展厅1个、200平方米多功能基地2个、500平方米北海海洋食品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3个,与北海市博物馆、非遗中心、图书馆、海洋之窗等场馆签订协议,各方共享资源,建设校内外相关实训基地69个。形成系统化保护、展示、阐释、创新资源。

3.人才聚合

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大师、名师为外聘教师,与学院教学名师一起领衔团队,开展北海海洋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队伍由“行业大师+行企名师+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80多人构成,共同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示范带教、指导实践;设立白耀华大师工作室等5个大师工作室,领衔作品及工艺标准制定、制作样品,明确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工艺技艺标准,保证传承创新质量,每位大师年课时量约30节;设立宋国栋、钟莹等8个名师工作室,名师授课指导,每人年课时量约150节,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成立北海海洋食品研发中心、北海市低温加工水产及其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机构,由食品研究专家邹文中博士担任主任,专兼职团队成员30多人。

4.平台聚合

与北海市文旅局等部门及文化产业、传统技艺各界充分联络沟通,利用节庆、展览、赛事、培训、商业等活动平台,形成系统化推广资源。与北海市旅游文体局、科技局、文联、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工业发展促进中心、各行业协会企业等文旅产业链各界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主办、承办、联办、协办各种节庆、展览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展演、技能展示活动,以非遗作品制作(创作)技艺展示、直播营销、歌舞表演、科普宣传等艺术形式充分呈现北海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与北海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创编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首批扶持项目《海上漂来的部落》,把创精品与育人才紧密结合,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通过系部文化品牌“师生‘创视界’”“明日之师”美育大篷车、千人进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多种形式将北海海洋文化传播至乡村、社区,增强了社会服务力和文化传播力;学院艺术团每年代表北海市参加自治区及区外各种节庆会演、表演,学院团委及各系团委、学生会利用“三下乡”、电商直播等活动,将北海海洋文化传播至广西乃至全国,形成系统化推广资源。

5.资源聚合

各方签订协议,明确资源建设共同体的责、权、利,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与各界签订共享协议、合作协议100多份,保障了各类资源建设“行企共建、用建并举、良性发展”。

(三)采用融合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

首先,精选一批北海海洋文化非遗产品生产(研究)项目和产量大的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将真实工作任务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入企业40多个真实生产(研究)项目,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完全融合到教学之中。如南珠宝宝系列作品创作,设计类专业学徒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

其次,开发项目化教学标准、设计项目化课程,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教学环境打造成具有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坊、工作室,让教学与市场建立直接的联系,作品即产(商)品。一是开发了耦合式“文化:强技+赋能”海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个模块,后三个模块采用项目化教学,将传承生产(研究)项目引入课堂,按教学规律分解生产各阶段目标、标准和任务,与课程教学各阶段目标、标准和任务融合,让学生通过全过程参与真实项目生产,达到“教学即生产,生产即教学,作品即产品、商品”。二是采用项目化教学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在全过程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综合考虑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在多主体方面,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将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相结合。在多元化方面,除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外,还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1]。三是将教学环境打造成教学工坊、工作室,大师、名师通过学徒制方式领衔带教,将学生以学徒身份置于真实工作环境,经历完整工作过程。如南珠宝宝动漫产业学院,成立了3个现代学徒班,明确了企业师傅5人、学院教师12人,分解了南珠宝宝作品创作的各阶段任务,指定了师傅、教师,每个阶段既是生产又是学习,定期考试,达到标准可进入下阶段学习。

最后,建立项目运行多元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与合作各方签订项目引进、项目教学过程等各类协议,以保障项目运行顺畅;制定绩效管理、工作场所管理等制度,制定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管理办法,以保障教学各环节顺畅。二是师资队伍保障。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行业大师、企业名师、技术骨干为外聘专家、客座教师、带教“大师傅”,与其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建设了由“行业大师+行企名师+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80多人,示范带教、指导实践,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场所保障。成立了5个大师工作室、8个名师工作室、5个产业学院,建设了海洋食品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3个、海洋传统文化展厅1个、多功能实训基地2个、实训基地69个,配备了先进完备的仪器及教学设备设施。

四、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职场表现优秀

项目探索实践11年,为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输送人才10000多人,其中从事国家非遗贝雕角雕行业502人、北海市非遗南珠行业1226人、北海特色传统餐饮行业3000多人,比2012年前各增393、728和2000多人,本校、外校和行企受益人员30000多人,助力北海市形成北海特色全链条文旅产业业态,推动北部湾沿海区域海洋传统文化企业创业创新,年均营收20多亿元。学院被授予北海市“非遗文创研发基地”“广西桂菜滨海风味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优秀旅游培训院校”“广西餐饮业人才培养卓越单位”等称号,连年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

(二)师生能力显著增强,传承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作品获奖多、级别高。师生原创作品《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获优秀国产动画片、2017-2018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国家文旅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持项目、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连续播出,获得广泛赞誉;师生作品《生生不息》(国家非遗贝雕作品)获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角雕《花好月圆》获“八桂天工”金奖,创意设计作品《疍家采珠女》获广西新发现——“广西有礼”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多个作品受邀在各类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展出,创新创业项目《北海虾滑》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研究和实践期间,师生获省级以上金奖(一等奖)38项,比2012年前增加了31项。

二是师生技能竞赛及其他奖项质高量增。教师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12年前均为零);教师竞赛获省级以上一等奖19项、二等奖35项,比2012年前各增14项和26项;学生竞赛获省级以上一等奖36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27项,比2012年前各增28项、60项和92项。

三是专业建设及科研成绩显著。升级7个专业群形成了北海海洋文化特色专业集群、改革了100多门课程,出版专著2部、教材6部;获省级以上各类研究项目26项、专利32项、软著13项,在北大核心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3篇,均比2012年前有较大增加;承接了行业企业9个横向研究课题,创新了贝雕工艺,开发了复合鱼丸等新产品,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三)培养模式推广价值较大,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该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历时较长,产生了较大的正向影响。首先是项目化教学引入的真实生产项目基本覆盖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项目,其间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大幅增加,其中不乏综合实力强大、专业水平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如香港珠宝玉石协会、职业教育促进局、台湾王品集团、广州美心集团等;其次是培养模式在10多所区内外院校得到了推广,项目成绩经验在“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和学院承办的“2021年中国-东盟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介绍;助推北海市承办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和2021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并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五、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和展望

(一)关于区域合作与长远发展规划

北海市是环北部湾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主要成员,但其文旅产业的经营发展与环北部湾城市群联系不够紧密,与东盟经济圈缺乏联系。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受该因素影响,目前与环北部湾城市群缺乏紧密联系,与东盟经济圈合作之路尚未真正打开,缺乏区域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有相当的差距。如何开拓人才培养的区域合作局面,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项目完成后,虽然培养模式带动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但目前还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可能面临后继乏力,这将使北海市的文旅产业发展后继乏力,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也将后继乏力。因此,制定人才培养长远发展规划,也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行动的工作。

(二)关于资源开发的北海主题特色和文化品牌

北海市海洋文化传承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中尚未做到将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突出北海的主题特色。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目前很多资源还是各自为政,各讲各的故事,相互关联不多。例如涠洲岛,在自然资源上是最年轻的火山岛,有众多海岛火山遗迹及奇异景观,在文化资源上却主打盛塘村天主教堂文化特色,对涠洲岛民筚路蓝缕开发海岛、保护海岛、建设海岛的感人事迹和历程没有系统研究开发,没有讲好自然资源与岛民共生共长的故事。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将北海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与北海海洋自然资源特色融合,突出北海的地方主题文化,打造北海海洋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同质化开发现象,适应文旅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也需要深入思考。

(三)关于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北海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最亮的明珠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贝雕和角雕。当前,有的高校学生受多元文化、多元观点及一些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和现象影响,愿意从事“慢工出细活”但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的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动学生加入学徒班全过程学习非遗项目的难度较大,少数学生自愿,大部分学生几经动员才加入。因此,单靠学校满腔热情来培养人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层面上,尚缺乏北海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支持政策,而出台相关政策资助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创业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北海市国家级非遗贝雕和角雕的重点人才培养,才能培养更多高质量传承创新人才,将该两项宝贵遗产打造成北海更闪亮的文化名片,以点带面,在传承创新北海海洋文化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北海市及北部湾海洋文化更大面积的传承创新。

猜你喜欢
北海市北海海洋
北海北、南海南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北海市冯家江水质监测与评价
北海 美丽的地方
爱的海洋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201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