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类证治裁》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

2024-03-14 03:49马干辉赵佳柱祝雨辰杨岩涛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沙410208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超分子机理与数理特征化实验室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湖南岳阳410500
中南药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利水渗湿泽泻方剂

马干辉,赵佳柱,4,祝雨辰,杨岩涛,3*(1.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沙 410208;2.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超分子机理与数理特征化实验室,长沙 410208;4.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湖南 岳阳 410500)

淋浊病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首次描述此病名,有“淋”“淋溲”“淋满”等[1]。中医将淋浊病分为“淋”与“浊”,其中“淋”出溺窍,病在肝脾;“浊”出精窍,病在心肾。现代医学认为淋浊病表现为前列腺疾病、泌尿道感染、泌尿系肿瘤、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等。《类证治裁》是清代医家林佩琴晚年所著的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书,其对淋浊分类沿用五淋及二浊分法,如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赤白浊、溺浊。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软件对《类证治裁》有关于淋浊处方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总结治疗淋浊处方的学术思想及组方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收集《类证治裁》中的淋浊方剂,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药物名称、性味做规范处理[2],如“姜”规范为“生姜”;“芍药”规范为“白芍”;“枣”规范为“大枣”;“丹皮”规范为“牡丹皮”等。同时,为了避免相同中药因炮制方式不同,导致性味、归经、功效的不同,区分“生甘草”与“炙甘草”,“地黄”与“熟地黄”。为了保证原配伍的完整性,将“蜜”规范为“蜂蜜”。

1.2 分析软件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IBM SPSS Moderler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及Excel 2019。

1.3 数据录入与核对

由2名及2名以上工作人员同时进行数据输入及校准。

1.4 数据分析

总结五淋和二浊的对应处方、处方数以及处方中的共用药和针对性用药;药性、药味、功效和归经角度对纳入的所有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对中药所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对用方规律及药物联系进行聚类分析;对药物之间相关性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五淋与二浊、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

通过整理《类证治裁》,收集到淋浊附方方剂共71首,共164味中药。其中针对性治疗五淋、二浊方剂共22首,相关疾病对应附方、附方数、共用药(频次≥2次)及针对性用药见表1。

表1 五淋与二浊对应附方、附方数、共用药(频次≥2次)及针对性用药

对71首方剂中164味中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分析,结果显示,药性中最多为寒性药物,其次是温性药物及平性药物;药味中最多为甘味药物,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归经中最多为归肾经的药物,其次为脾经及心经;功效中最多为补虚类的药物,其次为利水渗湿类及清热类(见表2~4及图1~2)。

图1 淋浊附方药性、药味、归经雷达图

图2 淋浊附方功效分析图

表2 淋浊附方药性、药味分析

表3 淋浊附方归经分析

表4 淋浊附方功效分析

2.2 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对收集的164味中药进行药物频次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出现总频次为522次,其中频次在7次及以上(1.5%)的中药共20味,且频次在10次及以上(2%)的中药共13味,分别为茯苓、甘草、泽泻、蜂蜜、滑石、人参、白术、木通、车前子、山药、当归、麦冬、黄芪,均以利水渗湿类、补虚类药物为主,见表5。

表5 淋浊附方中药物使用的频次分析(频次≥5次)

2.3 聚类分析

对所收集的方剂中出现频次前20的中药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聚类分析,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最能代表《类证治裁》用方规律。结果显示,第1类共6味中药,分别是泽泻、猪苓、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第2类共5味中药,分别是车前子、黄芩、麦冬、木通、地黄;第3类是单独一味中药:滑石;第4类共4味中药,分别是人参、远志、炙甘草、当归;第5类共4味中药,分别是蜂蜜、山药、菟丝子、熟地黄(见表6及图3)。

图3 淋浊附方中中药的聚类分析图

表6 淋浊附方中中药的聚类分析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所收集的方剂及中药利用IBM SPSS Moderler18.0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出现频次前5的药对分别为茯苓-泽泻、茯苓-甘草、白术-茯苓、茯苓-山药以及茯苓-猪苓,见表7。

表7 淋浊附方中高频中药组合分析(频次≥6)

在此基础上,将最低条件支持度设置为10,将置信度设置为60%,最大前项数设置为6,并分析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可得到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见表8、图4。

图4 淋浊附方中中药关联规则的网络拓扑图

表8 淋浊附方中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60%)

3 讨论

3.1 淋浊病证型分布、用药规律分析

《类证治裁》所纳淋浊方剂以治疗五淋、二浊为主,即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以及赤白浊、溺浊。其中共有22首方剂专治五淋二浊。

石淋系膀胱蓄热,溺则茎中急痛,频下沙石,症重则为石,轻则为沙[3]。《类证治裁》所纳方剂专治石淋4首,其中1首为治疗沙淋。共用药5味,分别为车前子、冬葵果、滑石、麦冬、木通,其中滑石使用频次最高。而琥珀、海金沙作为石淋专药。这些药物的使用较充分地说明了利水渗湿为石淋常用药物,《类证治裁》也沿袭了利水通淋的核心治法。劳淋有二,一为劳于脾者,二为劳于肾者。所纳方剂专治劳淋2首,共用药为车前子和蜂蜜,且2首处方分别以地黄、牛膝为主药,生地滋养心脾,牛膝滋补肝肾,配伍车前子的通淋功效与蜂蜜的补中功效,更加体现了需治劳淋必先补脾或补肾,从根本调理身体,治疗劳淋。血淋热甚刺痛,尿色深红,夹有血块。所纳专治血淋方剂数量最高,为7首。共用药分别为白芍、川芎、当归、地黄、茯苓、滑石、牡丹皮、木通、熟地黄、泽泻,而白芍、茯苓、木通、泽泻使用频率最高,治疗血淋需辨别血瘀、血虚、血热及血冷。白芍、当归、熟地治疗血虚;川芎治疗血瘀;地黄治疗血热;牡丹皮清热凉血兼以活血化瘀;茯苓、滑石、木通、泽泻起到通淋、渗湿功效。林佩琴善于辨证论证,根据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不同药物和方剂来治疗血淋。气淋者气化不足,州都膀胱也,胞中气胀,少腹满痛,溺有余沥。所纳方剂专治气淋2首,共用药为当归、瞿麦,针对性用药为沉香、瞿麦。瞿麦清热利湿,古代医家常用其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小便不利[4]。沉香行气止痛,可用于治疗气淋中出现的气滞、胸腹胀满疼痛。膏淋即为小便有脂腻如膏,浮于漩面,为肾虚不能约制脂液而下流。所纳方剂专治膏淋4首,共用药为滑石、黄芪,针对性用药为海金沙、鹿角霜、菟丝子、沉香,其用药规律为利尿通淋药配伍补阳药或补气、理气药,利用补阳药补肾阳,治肾虚而起到制约脂液下流的作用,且兼用补气药补益肾气虚、理气药纳气暖肾,缓解肾脏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引起的膏淋。

二浊分为赤白浊和溺浊。赤白浊分为赤浊和白浊,溺血赤则为赤浊,溺如甘浆白则为白浊。赤伤血分,白伤气分。《类证治裁》所纳方剂专治赤白浊3首,且皆为赤浊,共用药为茯苓、益智、远志、泽泻,针对性用药为茯苓、猪苓、泽泻。赤浊治疗法则与血淋类似,若溺为黄赤,则多火症;若为劳倦伤中气,酒色伤肾阴,则需借助益智暖肾固精缩尿之效,或用远志交通心肾,通肾气而强志。茯苓、猪苓、泽泻便起到利水渗湿、化浊降脂之功效。白浊为湿热内生。溺浊为胃中湿热下流,或心脾肾虚遗浊。《类证治裁》尚未收纳专治白浊及溺浊之方剂,因其细分为治疗湿痰、肾亏、心虚等症状,便于后世及现代研究根据不同病因,分析重点证候及辨证要点。

3.2 性味、归经、功效分析

《类证治裁》所纳淋浊方剂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5]。可见,淋浊病多可见湿热相关证型,故治疗多用寒性药,且寒性药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以及利尿等药理功效[6],对治疗湿热症状颇有疗效,但为了避免寒性过于峻利,佐以温性之药调和寒凉之性。温性药多具温经助阳、通络活血、补虚散寒等作用[7],可使血脉通达,气机调畅,则可使体内有形之邪得以化消,体现了中医理论“祛邪而不伤正”的治疗原则。平性药则药性平和,不显寒热,药性调和,可随证配伍,寒证热证均可使用[8]。

所纳淋浊方剂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甘味药配伍温性药能健脾燥湿、助心阳、温肾阳,甘味药配伍寒性药能养胃阴清胃火、泻心火;苦味药配伍温性药能泻寒湿、温寒水、泻肺燥,苦味药配伍寒性药能泻湿热、坚肾、泻心肺火[9]。甘苦共用,配伍能散、能行的辛味药,用药平和而不伤脾胃,能达到补利结合、刚柔相济的效果。

所纳淋浊方剂归经以肾、脾、心经为主,与淋浊病在肝脾与心肾如出一辙。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虚是淋浊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0],由于劳累损耗、体质虚弱或久病耗伤等因素导致下焦空虚,从而损伤与肾脏相为表里的膀胱的气化与开合等功能,湿热上侵,故为发病。《类证治裁》记载:石淋由膀胱蓄热,溺则茎中急痛,频下沙石;劳淋因思虑烦扰,负重远行,劳于脾者;血淋热甚搏血,失其常道,以心主血,血渗胞中;气淋者,气化不及,州都膀胱也,胞中气胀,少腹满痛,溺有余沥;膏淋浮于漩面,为肾虚不能约制脂液而下流;溺浊,如泔,为胃中湿热下流。故,肾、肝、脾和胃均在人体水液代谢中作用甚大,可见林佩琴用药归经切合淋浊病机。

《类证治裁》所纳淋浊方剂药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达到35.06%,气、血、阴及阳(肾)“虚”为淋浊致病之根本,故使用补虚药以补充人体不足之气血阴阳,平衡阴阳,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功能。补虚药能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其中,补气药是使用最多的补虚药。补气药以甘草、人参为代表。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11],善于补脾气,人参为补气第一圣药,善于大补元气,复脉固脱[12]。两者皆甘,皆善补脾,共同配伍奏健脾益气之功效。补血药以当归、熟地黄为代表。“医方之祖”张仲景善用当归与熟地黄,相须配伍,共奏滋补阴精,养血调经之功[13]。补阳药则以菟丝子、益智为代表,两者皆入肾经,补肾经益肾阳,肾阳足则全身阳气皆足。补阴药以麦冬为代表,其功效为滋阴润肺、清热解毒、涩精化除,且“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14]。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辅助补虚药,共同达到治病纠偏的目的,利水渗湿药为淋证症状的专项用药,以茯苓、泽泻为代表,此两味药在利水渗湿药中不可或缺,茯苓利水渗湿兼能健脾,泽泻利水渗湿兼能泻热。配合地黄等清热药发挥清热凉血,泻火燥湿,利尿通淋的作用。安神药能缓解淋浊疼痛引起的焦虑抑郁与失眠,帮助其入睡。理气药配伍补气药可使补气功效更甚,补而不滞,可缓解气机不畅奇脉所治淋浊病也。收涩药配伍补虚药则使补虚扶正之力更强。

3.3 用药频次分析

《类证治裁》中治疗淋浊方剂中使用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中药共13味,分别为茯苓、甘草、泽泻、蜂蜜、滑石、人参、白术、木通、车前子、山药、当归、麦冬、黄芪,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具有利尿、抗炎等作用[15];甘草具有抗肿瘤、抗炎杀菌及抗病毒等作用[16];泽泻具有利尿、抗草酸钙结石及抗肾炎等作用[17];蜂蜜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18];滑石具有利尿、抗菌等作用[19];人参具有抗氧化及抗心肌缺血等作用[20]。从药理学角度分析,这些中药通过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使得中医表现为淋浊病症的疾病得以缓解及治愈。

3.4 药物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利用前20个高频药物,共分析出5个聚类,第1类分别是泽泻、猪苓、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以利水渗湿、化浊降脂功效为主;第2类分别是车前子、黄芩、麦冬、木通、地黄,以利尿通淋、清热祛痰功效为主;第3类是滑石,其功效为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第4类分别是人参、远志、炙甘草、当归,其功效以大补元气、健脾益肺为主;第5类分别是蜂蜜、山药、菟丝子、熟地黄,其功效以健脾益胃、补益肝肾为主。由此可知,林佩琴治疗淋浊以“利水渗湿”为主药法则,兼以“健脾益胃,补肝益肾,清热化浊”。

3.5 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排名前3位的药对为茯苓-泽泻、茯苓-甘草、白术-茯苓,茯苓与化浊降脂泽泻相配伍,兼有利水渗湿之功效,水道通调,水湿之气从上顺下出于膀胱之府,治疗淋浊之本;茯苓与益气补脾甘草相配伍,调和脾胃,在甘淡渗利的同时,祛除“气虚”这一诱因,标本兼治;茯苓与燥湿健脾白术相配伍,共达健脾祛湿之效。从药物的关联规则上发现,治疗淋浊之证善用茯苓这一味中药,茯苓用药频次居榜首,前5高频组合药对均有茯苓,可见,《类证治裁》中治疗淋浊始终围绕着先利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等功效,再兼以其他中药的“气血双补、阴阳调和、清热”等功效,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

3.6 现代应用分析

结合《类证治裁》治疗淋浊组方与用药规律,可应用于现代医学中泌尿系统疾病研究。如探析张春和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的用药规律,将萆虎汤方用于治疗湿热瘀毒证慢性前列腺炎[21]。而《类证治裁》借鉴前人经验,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对其淋浊的用药规律总结,可为临床治疗淋浊甚至泌尿系统疾病研究提供参考。如作为《类证治裁》淋浊组方用药频次最高的中药茯苓,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可促进水液代谢,对肾病防治及免疫功能发挥重要作用[22]。而药对为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积累起来的简约和精妙的经验总结,茯苓-泽泻为《类证治裁》淋浊组方用药频次最高的药对茯苓-泽泻,研究表明此药对水煎液可明显改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作用[23],也可通过三萜类成分参与组织的抗炎,参与氧化应激等过程治疗前列腺炎[24]。这与《类证治裁》淋浊方剂的治疗准则相一致,提示其临床应用于改善肾功能来发挥治疗淋浊的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等软件对《类证治裁》治疗淋浊处方进行了数据挖掘并做了深层次解析,分析了《类证治裁》治疗淋浊的组方及用药规律,充分展现了以茯苓“利水渗湿”为主,兼以“补虚、清热”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淋浊病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利水渗湿泽泻方剂
泽泻到底“毒”不“毒”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论治淋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沈氏女科利水渗湿药应用分析*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