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2024-03-14 06:12李牧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盆腔

李牧南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43)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指在女子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组织及提肛肌受损,引起的尿失禁、盆底肌紧张、阴道松弛等现象,以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POP)为主。研究[1]显示,约80%的女性产后会出现盆底肌功能异常,产后6周是防治PFD 的最佳时机。现代医学多采取盆底肌运动指导、盆底肌训练器等,但修复效果不佳。中医认为产后病多与产后元气大伤、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有关,可通过针刺干预达到补中益气的作用,进而提升盆腔脏器,改善漏尿等症状。为进一步探究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对PFD 患者的临床疗效,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为PFD 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4.51±3.72)岁;平均孕周(38.31±0.88)周;盆底肌力:1 级15 例、2 级16例、3级15例。试验组平均年龄(34.44±3.58)岁;平均孕周(38.06±0.85)周;盆底肌力:1 级14 例、2 级15例、3 级17 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孕周、盆底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妇产科学》[2]中PFD 的临床诊断,表现为盆底肌松弛,尿失禁、腰痛、子宫脱垂、性功能障碍、反复尿路感染、排便异常等;盆底肌力≤3级;单胎足月顺产的初产妇;产后42 d 复查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产后高血压病、糖尿病;盆腔恶性肿瘤;合并尿路感染;晕针。

1.4 治疗方法患者产后42 d入院,给予饮食、休息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凯格尔运动、盆底肌力康复器训练。凯格尔运动:产妇做缩肛动作,每次收缩时间≥3 秒,然后放松,持续15~20 min,每天2~3 次。盆底肌力康复器训练:患者仰卧位将康复器放入阴道,距阴道口2 cm,嘱患者进行缩肛运动,感受球体上升,而后放松,待熟练后在行走、爬楼、下蹲的同时进行康复器训练,每次持续15~20 min,每天1~2 次,连续训练6 周为1 个疗程。试验组联合针刺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子宫。针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消毒后,取0.25 mm×40 mm 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10970)直刺,提插捻转进行补泻,待患者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 行针1次,每天1次,每6 d休息1 d,连续治疗6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盆底肌力恢复情况评判标准参考:0 级:无肌肉收缩;Ⅰ级:肌肉颤动1 次,维持收缩<1 s;Ⅱ级:肌肉不完全收缩2 次,维持时间2 s;Ⅲ级:肌肉完全收缩3 次,持续时间3 s;Ⅳ级:肌肉完全收缩4 次,维持时间4 s,轻微对抗;Ⅴ级:肌肉完全收缩5 次以上,且持续对抗。

1.5.2 盆底检查记录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腰骶疼痛、阴道壁膨出等发生情况。

1.5.3 盆底肌最大肌电位采用盆底肌压力检测仪对患者最大肌电位进行检测,肌电位范围1~30 μV,盆底肌收缩力与电压值成正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Ⅳ级、Ⅴ级肌力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FD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盆底检查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经治疗试验组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腰骶疼痛、阴道壁膨出症状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FD患者盆底检查结果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最大肌电位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最大肌电位均升高(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PFD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最大肌电位比较(± s,μV)

表3 两组PFD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最大肌电位比较(± s,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21.38±2.361)25.61±2.451)2)例数46 46治疗前16.98±2.34 17.02±2.27

3 讨论

PFD 是临床常见的妇科产后疾病,我国初产妇PFD发生率约为70.8%,严重影响健康[3]。在产妇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出现损伤,激素水平紊乱,盆底肌肉和血管受创伤后弹性降低,对盆腔器官的支撑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盆腔器官脱垂。数据[4]显示,正常情况下产妇的盆底肌会在产后6~8周自我修复,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胎儿体质量和体积增加,加大了对产妇盆底的压力,引起较为严重的盆底肌损伤,仅靠人体的自我修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中医认为“产后百节空虚”[5],妇女临产耗伤元气,气虚血滞,瘀血阻遏胞宫,伤精耗血,变生百病。产后多虚多瘀,因此对产后疾病应遵循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原则。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一大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PFD 在中医角度属于中气下陷,气虚无法升举脏器,导致盆底肌无力,引起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针灸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减轻PFD 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不仅如此,通过穴位针刺补泻,还能对脏腑进行调补,促进气血的产生和流通,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6]。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健脾益气,补肾固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在调和脾胃的同时可帮助气血运行;三阴交是肺脾肾三脏的交会穴,可通调脾肾,滋养先后天;子宫为经外奇穴,对子宫脱垂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诸穴配伍,在健脾补肾的同时,益气固脱,使盆底肌收缩有力,脏器上提,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得到改善。疗程结束后不但对PFD 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对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都有益。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对PFD 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盆腔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