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4-03-15 01:03丁凤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林冲文本阅读教学

丁凤梅

何谓思辨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思考与辨别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考更多是指判斷、推理以及分析等能力;而辨别主要指对文本类别以及事理等方面的辨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学情,根据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围绕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方向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通过问题引导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并结合反馈学情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环节。高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主题及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主问题,结合主问题适时延伸出其他的问题,推进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拿来主义》一课,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喜欢的影视剧、节日,学生在讨论中会提到外国的节日和影视剧等。据此,教师适时推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国的文化,比如各种节日等,风靡国内。对此,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否定?你们怎么看?”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顺势导入新课。

在学生速读文本之后,教师适时介绍鲁迅及相关背景,引导他们思考:除了拿来主义,文本中还介绍了哪些主义?这些主义有哪些危害?鲁迅先生为了进行论证,运用了哪些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学生辨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有哪些?作者是怎么论证的?文本中的鱼翅、鸦片等分别指什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在推进课堂教学持续深入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思辨能力。

二、紧扣文本冲突之处,推进思辨纵深发展

情节是小说中的关键要素,作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跌宕起伏的情节是矛盾聚焦的冲突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情节,尤其是情节中的矛盾因子,设计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林冲通过店小二,已经知道陆虞候想要害他,但是仍然派他去看守草料场。这就是一处冲突,以致于林冲自己也怀疑。他自言自语“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按照常理,之前高衙内与陆虞候已经多次加害于他,此时他还在犹豫,难道不应强烈反抗吗?接下来,林冲两次祭拜山神,我们由此可以初步感知,真正对林冲产生影响的,不是他人陷害,而是他自己根植于灵魂中的“奴性”。

这种“奴性”,让他对当时的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导致他继续忍辱负重。当最后的幻想破灭之后,林冲忍无可忍,雪夜上梁山。问题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文本的主题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帮助他们跳出“官逼民反”这一简单主题,立足林冲自身的思想“奴性”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挖掘文本隐形联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汉语言博大精深。很多时候,即便是同一词语,由于说话语气不同而导致的意思也截然相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突破浅表化阅读,深入思考问题,提升思辨能力。

比如,教学《祝福》一课,针对祥林嫂的死亡原因,作者提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导致的”,学生虽然能够接受这一观点,但是大多停留在浅层次,未能透过文本语言去挖掘背后的隐形联系。比如“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这一句中,对于“孩子”的怕,对于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联系?显然,即便有联系,也属于隐形,不容易被学生发现,而需要教师主动去挖掘。又如,柳妈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与祥林嫂的死也有隐形联系。

结合文本人物分析,祥林嫂身上小人物的性格缺陷,则是她走向死亡的主要因素。“孩子”的怕,让她联想到被狼叼走的阿毛;柳妈的讽刺,让她联想到与他有关的两个男人的死。对于学生来说,从感性到理性,中间有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其中的隐形联系,引导他们从浅层阅读到深层理解,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指导学生批判阅读,助力思辨写作转化

阅读与写作,犹如语文的双翼紧密相连。虽然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的生活相对简单,直接体验不多。阅读能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提供更多创作间接体验。

比如,教学《过秦论》一课,作者围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逐层推进。其中,主要的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之间的对比,有陈涉与九国联盟进行的对比,还有秦国前后的对比,等等。其中,陈涉与九国联盟之间的对比较为详细,陈涉出身较为低贱,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而九国却是诸侯;陈涉军队数量只有几百,而九国军队却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还有军队素质方面,陈涉的军队是“疲弊之卒”,而九国却是“名将统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陈涉的劣势与九国联盟的优势,揭示了这一切最终的失败,都是秦之过。这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能将抽象的观点阐述得较为具体。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随文练笔活动,借鉴文本的写作技巧,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提高作文的质量。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实际,结合高中阅读文本的特征,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林冲文本阅读教学
智海急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