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4-03-15 02:41王晨蕾殷荣荣陈留萍杨彦玲刘志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食源性血清型沙门氏菌

张 楚,王晨蕾,殷荣荣,陈留萍,杨彦玲,刘志涛,赵 江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广泛存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3]。据估计,全球每年罹患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约8 030万例[4]。相关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引起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菌之一[5],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6]。沙门氏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是因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引起[7]。然而,不同食物引起人群感染沙门氏菌的血清分型不同以及引起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为了解云南省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本研究通过对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到的云南省2020-2021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

1.2 方 法

1.2.1 个案病例信息采集 由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8]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等。病例的纳入标准为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为主诉的感染性病例[8]。

1.2.2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验 对医疗机构收集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采集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进行沙门氏菌检验及分子分型。实验室检验方法参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的《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8]。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9 060例,其中,男性4 833例(53.34%)、女性4 228例(46.66%);年龄为1 d~98岁,平均年龄28.09岁。9 060例共检出沙门氏菌452株,阳性检出率为4.99%(452/9 060)。志贺氏菌32株,阳性检出率为0.35%(32/9 060);副溶血性弧菌12株,阳性检出率为0.13%(12/9 060);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4株,阳性检出率为0.15%(14/9 060);诺如病毒130株,阳性检出率为1.43%(130/9 060)。

2.2 人群中沙门氏菌感染分布情况

2.2.1 不同性别、年龄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9 060例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男性4 833例,检出沙门氏菌269例,检出率为5.57%;女性病例4 227例,检出沙门氏菌183例,检出率4.33%;男性高于女性(χ2=7.274,P=0.007)。

452个沙门氏菌阳性病例中,年龄分布为26 d~89岁。不同年龄组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55,P<0.01)。其中,0~5岁组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7.84%(237/3 022),其次为>60岁年龄组,检出率为5.86%(76/1 298),18~60岁组检出率最低,为2.68%(108/4 02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2.2.2 不同月份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食源性沙门氏菌腹泻病例有一定季节性,每年均有检出,且不同月份之间有差异(χ2=127.004,P<0.01)。其中,7月检出率最高,为8.67%(73/842),其次为6月,检出率为8.02%(75/935),12月检出率最低,为1.31%(11/837)。见表2。

表2 不同月份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2.2.3 不同进食场所中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分布情况 不同进食场所的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均有沙门氏菌检出,以家庭检出率最高,为5.53%(382/6 910),其次为农村宴席、零售市场、餐饮服务业,检出率分别为3.95%(3/76)、3.72%(7/188)、3.04%(44/1 445),集体食堂检出率最低,为1.43%(4/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0,P<0.01)。见表3。

表3 不同进食场所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2.2.4 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可疑食品暴露情况 不同可疑食品暴露史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91,P=0.001)。其中,以婴幼儿食品沙门氏菌病例检出率最高,为7.95%(12/151),其次为水果类及其制品,病例检出率为6.75%(74/1 097)。见表4。

表4 不同可疑食品暴露史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婴幼儿食品中以稀饭、奶粉为主;水果类及其制品中以西瓜、香蕉、葡萄为主;蔬菜类及其制品以凉拌黄瓜为主;肉与肉制品中以各种凉拌肉、卤肉为主;乳与乳制品以牛奶、奶粉为主。

2.2.4 不同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不同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69,P<0.01)。其中以散装食品沙门氏菌病例检出率最高,为6.04%(109/1 805),其次为家庭自制食品,沙门氏菌病例检出率为5.71%(217/3 800),餐饮服务业的沙门氏菌病例检出率最低,为3.52%(77/2 187)。见表5。

表5 不同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食源性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情况

2.3 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者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构成情况

2.3.1 临床症状 452例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病例均有腹泻,构成比为100%。腹泻次数以8~10次最多,占40.49%(183/452),其次为4~6次,占39.16%(177/452)。大便性状以水样便为主,占61.50%(278/452),其次为粘液便,占20.13%(91/452),稀便10.40%(47/452)。此外,还有腹痛(37.39%,169/452)、呕吐(28.32%,128/452)、恶心(27.43%,124/452)等消化道症状。

2.3.2 临床诊断 452例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病例急性胃肠炎最多,占46.02%(208/452),其次为感染性腹泻(37.83%,171/45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少,为5.97%(27/452),其他食源性疾病为10.18%。

2.4 沙门氏菌血清型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菌型呈现多态性分布。9 060例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共检出沙门氏菌452株,阳性总体检出率为4.99%。血清分型包括34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比最多(18.36%),是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腹泻的主要血清型。其次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肠炎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占13.72%、11.28%、7.08%。见表6。除以上主要菌型外,还检出伦敦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黄金海岸沙门氏菌、圣保罗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血清型。

表6 2020-2021年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构成比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4.99%,分别高于江西省(3.18%)[9]、重庆市(4.66%)[10]和贵州省(4.86%)[11],略低于浙江省(6.62%)的相关报道[12],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微生物的分布存在差异有关。男性(5.27%)沙门氏菌检出率高于女性(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马恺等[13]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男性人群较女性相比社会活动较多、环境更复杂,更容易暴露于不安全的食品环境有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0~5岁组人群的沙门氏菌的检出率(7.84%)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与肖巍等[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屏障功能较弱,儿童较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侵袭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每年均有检出,但有明显季节性,以6、7、8月份检出率最高,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5]。这可能与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沙门氏菌在夏秋季受温度湿度影响较易生长繁殖,且在夏季存活时间增长。云南省居民在夏季有喜食酱肉和凉拌菜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了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可疑食品暴露史中,婴幼儿食品的沙门氏菌的病例检出率最高,与李佳琪[17]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0~5岁组人群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提示应重点监管婴幼儿食品,如各类婴幼儿配方奶粉。其次,水果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的病例检出率较高,这可能与食物加工有关,水果等食物如清洗不干净容易导致沙门氏菌污染。

食品加工和包装方式中,散装食品(包括零售、简易包装)沙门氏菌病例检出率居首位,这与王德宇等[1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应重点加强对散装食品的规范化生产管理,应针对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可疑进食场所中主要集中在家庭,与张晶等[19]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当地居民卫生意识淡薄、食物加工操作不规范有关,提示应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宣传,普及家庭自制食品的注意事项,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

425例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病例初步诊断中急性胃肠炎最多,其次为感染性腹泻,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少,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3]相一致,其原因可能与我国通过监测收集到食源性疾病临床个案病例的初步诊断大多缺乏病原菌实验室检验结果有关,这也将对疾病食源性疾病负担估计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沙门菌的发病率被低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呈现多态性分布,除以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外,还有其他多种血清型。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是福建省[20]、山西省[21]数年来引起腹泻的主导血清型,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与邹颜秋硕[22]等报道的2014-2018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中以德尔卑沙门氏菌为主要血清型这一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同有关。提示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食品风险监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是云南省食源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因此,应根据沙门氏菌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进行科学防控,实现精准防控。同时根据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广泛开展人群食品安全知识的广泛科普教育,提高人群预防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的意识,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仅为云南省2020-2021年的监测资料,因样本量的不足可能导致阳性检出率偏低;且各年龄的样本量分布存在差异,可能对不同年龄组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一定影响,结果的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

利益冲突:无

引用本文格式:张楚,王晨蕾,殷荣荣,等.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4,40(2):111-115,122.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4.00.017

猜你喜欢
食源性血清型沙门氏菌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