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到产品经理:科技期刊编辑转型探析

2024-03-17 23:06
传媒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经理科技期刊监理

陈 浩

科技期刊的转型对传统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在技术能力、学术能力上有所提高,还要求其从思维方式上作出改变。融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重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出好一本纸质期刊,而是应转变为打造好一个“产品”,实现用户随时代而变化的需求。而编辑则要转型为合格的“产品经理”,充分运用产品经理思维方式去运作科技期刊产品,让期刊焕发出新活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俱优。

一、科技期刊编辑转型的时代背景

(一)科技期刊平台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改革,集群化成为了行业热点,中华医学会出版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生命科学期刊社等期刊集群在编辑部协同合作、出版资源整合、编辑人员交流、出版内容挖掘、集群业务拓展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出版商业模式。我国科技期刊还有很多是散布于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办刊力量薄弱,在现有的出版政策下,无法进行资源整合,难以具备集群化办刊的条件。实践表明,平台化发展可以成为这类期刊的转型方向,值得广大从业者向平台化的方向努力。

多年来,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专注于特定行业,除了刊载论文,期刊在行业内的存在感往往较弱。一方面科技期刊提供的服务单一,大部分是内容的展示与分发;另一方面,期刊服务的对象单一,受限于当时的信息化技术和载体,作者、读者、专家、行业从业者之间往往互相孤立,交流不畅,无法形成较好的信息闭环,更谈不上行业相关数据的搜集、积累和再开发。

面对科技期刊服务单一和服务对象单一的现状,黄蓓华认为,只有成为行业的综合性平台,成为行业发展的推手,科技期刊才能够长远发展[1],即借助于科技期刊深耕行业多年、贯通行业上下游、囊括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人才的优势,将科技期刊打造成一个行业性的综合平台,服务于行业所在的产业链上下游。任健等认为,科技期刊平台应以推进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为己任,兼顾自身商业属性,按照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细分领域的文献、资讯等内容资源进行聚集、再生产和产品化开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系化配置、售卖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场所[2]。在笔者看来,科技期刊的平台化发展,其出发点是促进行业和产业发展、推动人才进步和技术进步。因此,期刊应在提供论文发表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行业论坛、评奖评先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成为立足行业的综合性平台。

(二)编辑职业发展面临困境

除了专业的出版单位,科技期刊编辑部往往地位边缘化,企业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更是如此。科技期刊往往游离于主办单位的重点工作之外,难以获得各类支持,有的甚至成为了主办单位内公认的“养老部门”。编辑人员容易被边缘化,在职位晋升、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受制约较多,成就感和获得感也较低。社会上传统观点认为,编辑工作仅仅是默默奉献的“为他人做嫁衣”的“文字裁缝”,并无多高的技术含量,甚至有观点认为编辑会被AI所取代。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编辑也往往要将精力更多投入到“三审三校”工作中,“抠字眼”式的工作方式也往往使得编辑的视野受限。在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边缘化使得编辑职业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不断降低[3]。在此情况下,一部分编辑转行去了新媒体行业,发挥自身在内容和专题策划方面的优势;一部分编辑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继续坚守原有岗位,但也在探索积极转型实现自我救赎。

二、科技期刊编辑转型产品经理应具备的基本职能

科技期刊平台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核心的编辑抛弃传统的工作思路,重新自我定位、进行身份重构,转型为合格的期刊产品经理人。产品经理的定义相对多元和复杂,但通常认为,产品经理是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这一概念应用在科技期刊领域意味着编辑要用产品经理思维打造一本面向新时代用户的刊物,使期刊的服务更加人性化,“产品特质”更加明显、信息传播及影响更加广泛,盈利方式更加多元等[4]。结合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的产品经理的职能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发现用户,挖掘需求

传统认知中,科技期刊的“用户”是指订阅期刊的读者和投稿的作者,其需求往往也仅是展示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用户群体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读者和作者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对其用户的定义应为“期刊所在行业全产业链的参与者”,包括了个人和机构等。基于此,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且个性化,需要产品经理深入用户群体并进行具体调研以挖掘其需求。

(二)合理定位,价值重构

一旦确认了用户群体并挖掘其需求,则需要对科技期刊自身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科技期刊当前的局限性,要对科技期刊的定位进行重新研判,是继续只做论文的发表载体,还是扩大业务范围并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经理需对此进行认真研判。这也将直接影响到科技期刊未来的价值重构。

(三)产品落地与运维

当前科技期刊人手都较为紧张,一岗多职较为普遍,所以产品经理不仅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和分析,还要全程参与产品的落地与运维。运维过程中,科技期刊的产品经理首先要对行业有足够深的了解,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入进行调研。产品经理往往会陷入误区,会从熟悉的专家和学者入手进行调研和分析。实际上,产品经理应对普通的行业从业者进行调研,因为他们才代表着最为庞大的用户群体,其需求往往才是期刊平台化发展的方向。在运维的过程中,产品经理要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并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

三、编辑向产品经理转型的策略实践

以笔者所在单位出版的《建设监理》期刊为例。《建设监理》专注于报道行业新闻,刊登行业发展成果和从业人员的论文,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工程建设监理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期刊的发展逐渐停滞,发行量不断下降,来稿量逐年走低,影响力日渐衰退,改革迫在眉睫。2013年以来,《建设监理》通过思维重塑,将自身定位为建设监理行业的平台媒体,进行平台化发展,以编辑为策划和服务的核心,重新定义用户群体,将行业上下游打通,将期刊服务不断衍生,打造了多项产品和服务,聚拢了行业用户,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期刊的编辑也通过一项项产品和服务的打磨,逐渐转型为产品经理,为期刊的进一步转型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从《建设监理》编辑成功转型产品经理的案例中,以下几点转型实践值得思考:

(一)树立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其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点可供借鉴:

1.正确定义“用户”

首先应跳出过往对用户认知的陷阱,不能简单认为用户就是读者或者是作者,而应该是“期刊所在行业全产业链的参与者”。以《建设监理》期刊为例,期刊认为用户涵盖本行业内近10000家企业和超100万人的监理从业人员、有业务交叉融合的设计、造价等行业以及行业上下游的投资方和施工方。此外,为行业提供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商、律师事务所等也为期刊用户。

2.用户需求为先

在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当下,用户并不拘泥于其获得的内容来自何种载体和何种形式,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摸底和调研并总结。除论文服务外,还可通过提供新媒体、行业论坛、评奖评先、增值服务等服务,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建设监理》期刊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纸媒、新媒体、活动论坛、评奖评先、人才中介的“五位一体”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用户分层

产品经理应将庞大的用户进行分层梳理,梳理出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并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调研,得到用户分层需求,据此推出面对不同用户的不同产品。

如针对普通的行业从业人员的应聘需求和企业的招聘需求,《建设监理》申请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创办了建设监理人才网和小程序,为从业人员找工作提供了实际帮助,助力企业解决人才招聘的问题,迄今已有数百家企业和近万名行业从业人员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并提交了需求。针对行业精英人才的转型需求,《建设监理》以自身的渠道优势,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了精品化的行业课程,面向全国招募学员,推出“全过程工程咨询训练营”,培养了数百名全过程工程咨询从业人员。

(二)贯彻产品化思维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服务时代,科技期刊想要实现综合效益,就必须关注市场动态、注重用户体验[5],这也就要求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贯彻产品化思维,“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打造出一项项具体的产品来为用户服务。

1.新媒体融合

以科技期刊常见的微信公众号为例,不少编辑往往照搬期刊上的内容进行推送,导致阅读量甚少,传播量也极低。实际上,用户的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习惯不同,其需要的内容肯定也是不同的,其产品定位也是不同的。基于此,在“建设监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期刊编辑通过与行业用户进行调研和交流,将微信公众号内容与期刊内容独立运营。公众号以“短平快”为主,内容上追求行业热点问题、篇幅相对较短、注重互动交流,还通过用户评论的关键词提炼用户关注的热点并进行运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设监理”微信用户群体突破24万,年阅读量超千万,行业影响力卓越。

2.举办行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

面对企业领导渴望与全国同行线下交流的需求,《建设监理》从2013年开始,策划了“建设监理创新发展交流会”,为行业搭建起一座获取资讯、互动交流的桥梁。会议围绕行业改革、企业创新转型、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化等主题,邀请国家协会、地方主管部门、教授学者、企业家等进行演讲,每届参会人数都在600人左右,并连年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已得到从业人士的广泛认可。

3.评优评先

截至2023年8月,“建设监理论文大赛”已经举办了5届,每届论文大赛都可以收到500篇以上的稿件。“全过程工程咨询十佳案例”也已经举办了2届,为行业朝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方向发展尽到了绵薄之力。

4.企业增值品牌服务

作为扎根于行业的科技期刊,期刊编辑对行业和企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还可以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提供增值的品牌服务。《建设监理》期刊主动出击,对企业的宣传需求和周年庆等活动进行深入调研,承接了部分企业的周年庆典全过程策划执行等任务。

(三)坚持商业思维

任何产品都需要商业回报,商业回报可以是直接的经济收入,也可以是间接的商业价值或品牌。即使不以盈利为目标,为了保证科技期刊的运作,也需要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和一定的变现能力。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办刊资金往往来源于主管或主办单位的拨款,订阅收入往往不抵印刷成本,版面费收入也并不可观。因为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期刊收入也较低,编辑人才流失严重,直接阻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编辑一般较少直接进行商业运作,市场化能力也较弱,既不屑于谈商业思维,也较少具备商业思维。在笔者看来,科技期刊编辑要想成功转型为产品经理,不仅不能羞于谈商业模式,还要勇于谈“钱”,勇于规划并实践商业模式。以《建设监理》为例,产品经理在平台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积极探索各种品牌变现方式,将商业思维贯穿于工作之中。期刊目前形成了理事会、微信公众号、培训、线下会议、网站、直播等一系列的产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结语

作为科技期刊转型的核心,编辑要率先向产品经理的方向进行转型,方能与期刊共同发展甚至引领期刊的发展。在转型的过程中,编辑要勇于打破舒适圈,积极树立“用户思维”“产品化思维”“商业思维”,不断打造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在为期刊的平台化发展助力的同时,推动自身的职业生涯取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经理科技期刊监理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科技期刊的分类
捎你一程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工程监理管理模式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