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铁粳1603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4-03-18 09:20李殿平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品比单株辽宁省

李殿平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辽宁铁岭 112616)

深化农业良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的紧迫任务, 要充分发挥良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作用,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农业良种的核心竞争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振兴,2021 年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是新时期国家对种业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1]。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 全国60%以上居民以稻米为主食[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稻米消费量逐渐减少, 而对稻米品质及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3]。 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选育优质、稳产、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是水稻育种者的重要任务[4]。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适合辽宁北部地区种植的优质、 高产、 抗病、 抗倒伏能力强的粳稻新品种铁粳1603。 该品种于2023 年入选辽宁省和铁岭市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名录。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铁粳1603 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于2006 年以超级稻铁粳7 为母本, 以吉124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2006 年得到F0代种子15 粒;2007 年在试验地淘汰伪杂株后混收全部种子, 得到F1代种子118 g;2008 年F2代种植232 株于后代选种圃,选出28 个单株系;2009 年得到F3代,将上一年的28 个单株系在试验地中种植, 最终选出18 个株系;2010-2011 年F4~F5代进入选种圃,每株系种植100 株, 进行单株选择, 共选择单株6 株;2011 年F5代按组合单株插秧,绝大部分单株系性状基本稳定,秋季选出6 个单株;2012 年种植单系, 秋季选出457 号单系进入下一年院内新品系预备试验;2013 年参加院内预备试验,秋季选出第15 号预试进入下一年品比试验。 2014-2015 年进行院内品比试验。 院内预备试验、品比试验都同时送开原市农科所做自然诱发稻瘟病抗性鉴定。2016-2017 年以代号铁163 参加辽宁省联合品比试验,2018 年参加省中熟组预备试验定名为铁粳1603,2019-2020 年参加省中熟组区域试验,2020 年同时进行省中熟组生产试验。 2021 年5 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稻20210004)。

2 产量表现

2.1 省联合品比试验

2016-2017 年参加辽宁省联合品比试验,平均亩产629.1 kg,10 个点次, 不设重复, 比对照沈稻6 号(588.1 kg/亩)增产7.0%。

2.2 省预备试验

2018 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组预备试验,3 个点次,不设重复, 平均亩产673.1 kg, 比对照沈稻6 号(620.6 kg/亩)增产8.5%,增产点比例100%。

2.3 省区域试验

2019 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组区域试验,6 个点次,不设重复,平均亩产664.3 kg,比对照沈稻6 号(CK)(631.1 kg/亩)增产5.3%,增产点比例100%;2020 年继续参加辽宁省中熟组区域试验,6 个点次,不设重复,平均亩产617.3 kg,比对照沈稻6 号(593.9 kg/亩)增产3.9%,增产点比例100%。 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8 kg,比对照沈稻6 号增产4.6%(表1)。

2.4 省生产试验

2020 年同时参加辽宁省水稻中熟组生产试验,6 个点次平均亩产647.5 kg, 比对照沈稻6 号(CK,616.3 kg/亩)增产5.1%(表2)。

表2 2020 年铁粳1603 省中熟组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主要农艺性状

生育期155 d。 株型紧凑,剑叶直立,分蘖力较强,平均每穴17.0 穗,株高110.1 cm,主茎15~16 片叶,活秆成熟,秆强抗倒伏,适应性广。 半直立穗型,穗长17.8 cm, 有效穗数28.3 万穗/亩, 每穗粒数134.9 粒,结实率84.7%,谷粒茎秆黄色,颖壳黄色、无芒,熟相好,千粒重26.0 g。

3.2 稻米品质

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品质分析,糙米率81.4%,精米率72.4%,整精米率69.7%,粒长4.9 mm,籽粒长宽比1.8,垩白粒率9.0%,垩白度1.6%,透明度1 级,碱消值7.0 级,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17.6%,蛋白质含量7.7%,品质各项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 级。 通过品尝鉴定,蒸煮米饭香味浓郁,适口性好,冷饭不回生。

3.3 抗性表现

经沈阳农业大学稻瘟病课题组定点调查, 铁粳1603 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019-2020 年2 年分别为1.7 和2.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 级,抗穗颈稻瘟病。茎秆抗倒伏能力强,无倒伏现象。 抗害性强。

4 栽培技术要点

铁粳1603 具有分蘖力强、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等优点,在栽培管理上应注重稀播种育壮秧、适时插秧、合理施肥、科学水分管理及预防病虫害等。

4.1 培育壮秧

采用隔离层旱育苗或钵盘旱育苗[5]。 4 月中上旬播种,秧龄应控制在30~35 d。 普通旱育苗播种量为200 g/m2,大棚育苗每盘播种量为90~100 g,播种前浇足底水,秧盘摆放整齐,装入2.5 cm 厚的营养土。播种前浸种消毒。播种后到小苗1.5 叶前主要是提温保湿,促进快出苗、出齐苗,棚内温度不超过32℃时一般不通风;1.5 叶后要注意通风炼苗, 适时揭去塑料薄膜或无纺布,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2.5 叶后做到昼揭夜盖, 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调整好温度防止秧苗徒长,提高秧苗素质,增强秧苗对病害的免疫能力。 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白天底部棚膜可完全打开。 大棚盘育苗水分管理应坚持缺水浇水、不缺不浇、只浇不灌、见湿见干,整个苗期要严格控制水分,浇水要透,但盘土和置床不要有积水,更不能用灌水方式进行补水。小苗长到1.5 叶时,可用3%的恶·甲水剂500 g 兑水200 倍喷洒苗床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小苗长到2 叶时, 每亩用10%氰氟草酯 (千金)100 mL 乳油兑水15 kg,均匀喷洒防除秧田杂草;小苗3 叶期,即插前3~4 d 追施1 次送嫁肥,每平方米用硫铵50~80 g、硫酸锌10 g 兑水100 倍喷施,后用清水冲洗叶片2 次,以防烧苗。

4.2 适时插秧

根据当地常年气候条件, 适期早插有利于水稻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以获得高产[6]。 铁粳1603 分蘖力较强,插秧适宜密度为中等肥力土壤为30.0 cm×13.3 cm、高等肥力土壤为30.0 cm×16.5 cm。 每穴栽3~5 株苗,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产量达到最优[7]。 避免插秧过密,穴苗数过多易产生夹心苗,造成生长不良。 最佳移栽期以5 月中下旬为宜。

4.3 科学配方施肥

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与锌、铁、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均衡配方施用。 根据地力情况,中肥地亩施农家肥2 000 kg 及氮肥50~60 kg、 磷肥50~60 kg、钾肥10~15 kg。要施足底肥,底肥、蘖肥、穗肥按照4∶4∶2 的比例施用, 后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少追肥或不追肥。磷肥作底肥施用,一般施用P2O56~8 kg/亩, 缺磷土壤应适当增加磷肥。 钾肥随蘖肥施入,微肥适量施用。

4.4 水浆管理

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浅水插秧免漂苗、浅水缓苗促生根、足水分蘖保证有效穗,有效分蘖期保持3 cm 水层浅水灌溉,增温促蘖。 分蘖末期晒田后干湿间歇管理,要结合苗情和土壤适时搁田[8],秧苗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保证根系活力,促进活秆成熟且籽粒饱满,收获前7~10 d 逐渐落干水层。 总的原则:带水插秧、浅水返青、浅湿分蘖、够苗晾田、过旺烤田、中水护胎、干湿抽穗、寸水开花、浅湿灌浆、湿润壮粒、黄熟落干、干田收获,做到浅湿干结合、后水不见前水,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叶、以叶增粒”的目的。

4.5 病虫害综合防治

大田初期注意防治稻水象甲、潜叶蝇,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等。

稻水象甲防治可用佳多频振杀虫灯诱杀, 移栽后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啃食水稻叶片时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每亩施用20%三唑磷乳油100~150 mL 或5%氟虫腈30 mL 或25%杀虫双水剂200 mL,按说明兑水喷雾, 如用药7~10 d 后仍有成虫发生为害时需再次用药。

苗瘟和叶瘟防治要掌握在发病初期, 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 穗瘟防治应在破口前2~3 d 用药, 齐穗期再用药1 次。 药剂可选用40%富士一号乳油1 125~1 500 mL 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喷雾。

二化螟是辽宁省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为害时期为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6 月末至7 月初, 可用稻丰灵250 g/亩兑水10~20 kg 喷雾防治二化螟,也可适用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5%锐劲特悬浮剂、20%好年冬乳油、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巴丹可湿性粉剂及康宽、福戈等药剂防治。

4.6 适时收获

在完熟期或者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有利于实现水稻高产[9],这个时期水稻的营养积累达到最大值,适时收获是提高水稻整精米率的重要措施。收获太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影响稻谷产量。 收获偏晚,稻谷水分含量下降,造成稻谷田间裂纹米率偏高,加工整精米率偏低,稻谷的外观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 机械收获可以降低劳动力投入和稻谷损失率,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采用全喂入或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收获, 对于实现不了机械收割的田块采取人工收割。 脱谷损失率要控制在3%以内,破碎率不大于0.5%。

4.7 适宜区域

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和辽宁省中北部稻区、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等中熟稻区种植。

猜你喜欢
品比单株辽宁省
2021年寿光市玉米品比试验分析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秋播蚕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福建莆田地区茄子引种品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