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重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究

2024-03-19 09:06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程 维

(重庆财经学院,重庆市 400000)

0 引言

城市和城市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发挥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作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城市群的协同一体化发展将是未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区域经济中心的建立,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因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人才、科技、资源等的快速流动,且流动的方向是朝着经济中心流动,形成以经济中心为圆心的资源汇集效应;二是因经济中心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发展的深入,使得经济中心的要素发生外溢,逐渐向周边倾斜,促进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向平衡过渡。所以,区域经济中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借助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体经济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扭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规划中提出: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2]。

目前,从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众多学者探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立后形成的聚集效应比较多,对地区产业的调整升级、地区金融服务的优化、地区内外贸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探讨和研究,但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和讨论。

1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农业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据2021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重庆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自2010年起,近十年时间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一直维持在7%左右(见表1)。虽然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比,其比重并不算大,但是,从其绝对量来说,也不算一个小数字。同时,由于重庆市地区GD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对应的地区第一产业GDP虽然比重变化不大,但是绝对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以2021年重庆市GDP为例,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922.03亿元,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表1 1996~2021年重庆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表

除了从地区产值及其结构的角度看重庆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外,从地区乡村人口、乡村从业人员以及农业发展条件等角度来看,截至2021年,重庆市乡村户数682.84万户,乡村人口达2 071.6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 197.6万人,占乡村人口的57.81%,继续从事第一产业的乡村人口达520.42万人,占乡村人口的25.12%。同时,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相关指标近十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上数据来源皆为重庆市统计年鉴。

不仅如此,结合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结构也可以发现,如表2所示,截至2021年,一是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增幅达13.83%,增加额主要分布在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

表2 2020~2021年重庆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情况(单位:元)

由此可见,重庆市近十年虽然城镇化率很高,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乡村覆盖区域较广,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固有化,因此,仍然有很多乡村人口继续在从事第一产业相关工作。同时,由于城镇化率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农业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从农业条件的多个指标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农业发展在逐步朝着现代化农业的方向发展。农村常住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近年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进步,农村常住人口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的增加,并且从消费的构成上看,已经从过去消费是为了保证食品、医疗等基本项目外,开始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倾斜,消费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

2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重庆产业发展的影响

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主要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从国家战略来看,成渝城市群从属于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共同构筑起长江经济带。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重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对金融资源、产业组织、财政法律等因素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当经济发展阶段因要素禀赋结构、资本积累程度、政治环境等因素变化时,相应的最优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并进一步对相关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规律产生影响[3]。在成渝共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重庆来说,可以借助由城市群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形成“城市群聚集效应——要素流动——结构调整升级”的良性发展模式。

从国内其他省市的城市群发展路径来看,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者地区为圆心,并将该城市或者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到周围城市或者地区,加快地区间产品要素的流动,促进商品交易的发生,有利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建立。重庆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处于“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联结点上,拥有发达的内河运输条件,以及便捷的中欧班列、国际航班等交通优势,可以实现“通道带动物流、物流带动经贸、经贸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对重庆整体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手机生产加工的电子产业集群和以长安等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同时,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已形成了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持续构建,将使得重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自己已有的产业结构优势,加快商品要素流动,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效能。

3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立对重庆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金融产业、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好坏,关系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关系到农民消费能力的高低。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借助一揽子的金融政策和手段,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感。比如: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载体,通过网络营销等手段方式的灵活运用,将乡村的生态、人文以及农副产品以产品化的方式营销出去,建立品牌字号,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生产销售,走一条适合当地乡村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充分利用,通过资源倾斜和政策倾斜等方式,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若想应对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危机,需要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态势,以全局视角分析问题,解决发展制度的局限性。在进入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体系需要做出相应改革,了解市场发展特点,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进行执行,只有合理应对“三农”问题,才能明确未来发展方向[4]。

4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发展空间正关联性很高,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集聚效果显现,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原因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区域视角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乡差异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更容易实现城乡融合,而中部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5]。因此,重庆地处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在加快,但是城乡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亟待有效的政策促进城乡间的融合发展,协调步伐统一推进,破除城乡发展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4.2 因地制宜,做好资源要素的引导

有学者研究发现,以地方政府支持视角对影响机制分析,政府科技支持是城市群发展规划经济带动效应的主要媒介。通过地方政府支持能够对城市群政策的经济带动效应产生促进作用,进而加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措施时,要从科技发展、教育投入、产业培育等多角度推动原有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也要激励地方政府做好平台搭建、土地供应等服务保障[6]。政府在城市群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城市中科技、人力、教育、技术等重要资源的配置起着关键作用。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背景下,破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除了政策机制的建立外,还需要根据重庆自身的城市发展特点,强化政府对资源要素的引导,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要素以及起支撑作用的辅助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合理的流动和配置。

4.3 加强地区间的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其他城市群不同之处在于,成都、重庆各自形成了成都圈层和重庆圈层,因此,在经济圈的建设上,与以往的城市群发展有所不同,并非只有一个城市中心,成都市以及重庆主城区占据了两个圈层的中心位置。在圈层的发展中,存在“接壤洼地”的情况,也即是以成都市、重庆主城区两个区域为核心,离核心区域距离越近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质量越好,离核心区域距离越远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质量越差,从而形成“接壤区洼地”[7]。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庆市主城区与成都市最易形成“接壤区洼地”的区域往往是城市化进程较慢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也是亟待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为了避免“接壤区洼地”的存在,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地区间的合作配合,整体通盘考虑,而不是从一地一方考虑,消除行政区划对城市管理发展上的限制和壁垒。

5 结语

提振农村经济,并非一朝一夕,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农业人口的规模和素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框架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