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黄鸡品种介绍及产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2024-03-20 10:07熊立根康昭风谢金防武艳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宁都县宁都黄鸡

魏 岳,熊立根,康昭风,谢金防,武艳平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1 宁都黄鸡品种资源概述

1.1 品种来源

宁都黄鸡曾用名“宁都三黄鸡”,属兼用型鸡,原产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乡,中心产区为宁都县的黄石、长胜、对坊、石上、赖村、刘坑等乡镇,主要分布于宁都县及赣州所属县区及周边县市,在江西周边的湖北、浙江等省份也有分布。宁都黄鸡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 年) 就有饲养记载,距今至少有1500 多年的饲养历史[1]。据清代道光四年(1824 年) 编纂的《宁都直隶州志》(土产记•羽类) 中记载,宁都(瑞金、石城) 为宁都州属地盛产鸡,白斩鸡(宁都黄鸡) 是古时宁都乡俗中的主菜之一[2]。2002 年4 月,宁都黄鸡通过江西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获得正式命名和畜禽品种证书[1]。2006 年宁都黄鸡年出栏量2100万只,2022 年出栏量在4000 万只以上。

1.2 中心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位于东经115°40'~116°17',北纬26°05'~27°08'。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四周群山环绕,呈西、北、东三面高,中间和南边低的地势。宁都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7~19℃,水质为Ⅱ类。年均降水量1500~1700mm,50%的雨量集中在4—6 月。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蕴藏丰富的稀土资源。境内常年性河流众多,系赣江河上游,水量丰富,主要有梅江河和琴江河两大河流。优良的自然条件为宁都县的农作物种植和宁都黄鸡生长并形成特色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1,3]。

1.3 外貌特征

宁都黄鸡体型小、结实紧凑、胫细短,具有“三黄”(羽黄、胫黄、喙黄),“五红”(红冠、红髯、红睑、红眼圈、红耳叶) 的特征[1,3]。

宁都黄鸡雏鸡绒毛呈淡黄色;成年公鸡背短体宽,胸肌发达,单冠,冠直立或向一侧歪倾,冠齿5~7 个,冠、髯硕大鲜红,耳毛淡黄色。颈羽呈金黄色,背羽、翼羽呈黄色或红黄色,部分个体翼羽有黑色或褐色镶边,鞍羽呈金黄色,胸、腹羽呈淡黄色,主尾羽呈黑色,有光泽,少数有黄褐色镶边;成年母鸡体型小,胸部较发达,单冠,冠直立,冠齿5~6 个,全身羽毛呈黄色,少数个体主翼羽间有黑色或褐色斑,尾短且呈佛手状下垂(图1)。

图1 宁都黄鸡照片

1.4 生产性能

宁都黄鸡商品鸡110~120 日龄出栏;成年公、母鸡体重分别为2.1~2.3kg 和1.3~1.4kg;母鸡开产日龄135~140 天;初产蛋重29~34g,300 日龄产蛋71~79 枚,平均蛋重42~45g/枚,种蛋受精率85%~90%;屠宰率85%以上。

1.5 其他特征

宁都黄鸡以鲜食为主,具有性早熟、性情温顺、集群性及抗逆性强等品质特征,风味鲜美、肉质细腻,深受当地及广东等地消费者的欢迎[2]。

2 宁都黄鸡产业现状

2.1 保种场建设

宁都黄鸡现有原种场建于1997 年,2022 年存栏种鸡2 万套,其中核心群种鸡720 套,组建家系60 个,保种群采用活体保种。原产地保种基地2 个,由农户自繁自养,采取封闭式管理;宁都黄鸡扩繁种鸡规模140.62 万套,存栏102.668 万套。目前,宁都县政府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一座宁都黄鸡原种场,计划年存栏原种鸡5 万套。

2.2 产业发展情况

2.2.1 品牌建设

2002 年,宁都黄鸡通过江西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江西省制定《宁都黄鸡品种》(DB36/T 384—2002) 标准并于2019 年进行了修订。2003 年成立宁都黄鸡产业协会,2005 年注册宁都黄鸡证明商标,2008 年宁都黄鸡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09 年宁都黄鸡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赣州市知名商标,2010 年宁都黄鸡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2 年宁都黄鸡获中国驰名商标,2016 年宁都黄鸡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2017 年宁都黄鸡获“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2020 年评为江西农产品“20 大区域公用品牌”并荣登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2021 年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

2.2.2 养殖模式

宁都县注册成立宁都黄鸡生产经营企业24家,其中,江西省惠大实业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另有2 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黄鸡专业合作社54 家,其中宁都春茂黄鸡专业合作社、宁都长茂黄鸡专业合作社为部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宁都县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养殖户”、“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模式,95%以上养殖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养殖合同,有效规避了养殖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5]。

2.2.3 生产方式

宁都县推广“七个一”的生产方式(一户农户、选一片山地、加盟一个合作社(公司)、建一个黄鸡养殖场、管护一片林(果) 木、实现100 万元产值、获得10 万元利润),以 “鸡-林”、“鸡-果”的养殖模式为主。2017 年宁都县政府推动县农粮局、财政局、扶贫办、乡镇政府等部门分工协作,按照人保财险公司市场运作、农户自愿投保的方式,保险费按照肉鸡(母鸡) 0.5 元/只、成年种鸡0.6 元/只,由省财政、县财政、养殖户分别承担60%、20%、20%的比例进行投保,通过保险补贴政策,调动养殖户参保的积极性,为养殖户提供保障;企业、合作社向养殖户提供“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兽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价回收销售),农户只需负责饲养,每出栏一只鸡能获利2~3 元[6]。2022 年,宁都县宁都黄鸡规模养殖户有3000 多户,就业人员达到20000 多人,宁都黄鸡出栏量达到6150 万只,是名符其实的宁都县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平台之一。

2.2.4 消费市场

与宁都县毗邻的广东省和福建省,素有消费黄鸡的传统习惯,为以鲜活销售为主、肉质优良的宁都黄鸡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广东省的广州市、河源、梅州、兴宁、龙川、韶关以及福建省的宁化、龙岩、漳州、厦门、三明、福州、邵武和江西省的各地市场设立宁都黄鸡直销档口30 多个。根据市场调查,2022 年广东市场占到宁都黄鸡销量的72%,福建市场占到宁都黄鸡销量的19%,其他市场为9%。目前,屠宰加工企业刚起步,受诸多因素影响,市场对产品的认知认可度还较低。

2.3 种质资源利用情况

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采用个体选择和家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在维持原有体型外貌基础上,对宁都黄鸡基础群进行了生长性能和产蛋性能的选择,建立了宁都黄鸡A 系和B 系2 个品系。通过5 个世代的选育,A 系初生重提高了6.1g,母鸡105 日龄和300 日龄体重分别提高了190g 和1697g;公鸡105 日龄和300 日龄体重分别提高了142.8g 和267.2g,体重差异显著,B 系300 日龄产蛋量增加了12.1 个[7]。A 系和B 系的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利用dw 基因的特性,构建的节粮优质型宁都黄鸡新配套系正在进行中期试验中[8]。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质资源利用水平落后

宁都黄鸡具有个体小、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市场的欢迎。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宁都黄鸡也遇到了与国内其他地方鸡品种类似的问题,如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生产进程。此外,缺少相应的育种规划,各生产经营者盲目引入品种和宁都黄鸡杂交,不仅导致宁都黄鸡选种选育的混乱,而且导致市场上的宁都黄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宁都黄鸡的市场口碑[9]。同时,由于宁都黄鸡公鸡体型偏小,企业或养殖户考虑到饲养成本、市场接受度以及消费习惯等问题,会以极低的价格将公鸡雏苗用于饲喂特种动物或者直接遗弃处理,公鸡雏苗的利用率极低,间接提高了母鸡的饲养成本。

3.2 品牌效益和推广不足

宁都黄鸡获得了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论证、生态原产地产品等一系列的认定,但是存在公用品牌开发、管理、收益不是同一主体的问题,生产企业缺少宣传推广的积极性,同时作为宁都黄鸡原产地也缺乏宣传,推介手段简单,缺少特色产品及标识,致使宁都黄鸡品牌效益低。

3.3 发展与环境矛盾凸现

以散养为主的宁都黄鸡养殖方式对宁都黄鸡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管理粗放的传统养殖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宁都黄鸡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

3.4 销售市场逐步缩小

宁都黄鸡以活鸡销售为主,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在其他地区市场中的知名度不高,加上市场开拓需要高额费用、其他地方鸡种的冲击以及大中城市进一步禁止活禽销售等因素影响,以活鸡销售为主的宁都黄鸡市场将会逐渐缩小。

3.5 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企业或合作社在与农户合作签订的宁都黄鸡养殖合同中普遍没有产品安全控制、养殖档案建立等条款,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制定投入品使用制度规范和管控措施,存在农产品源头安全隐患转化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风险。

4 宁都黄鸡产业发展建议

4.1 稳固宁都黄鸡种业基础

重建宁都黄鸡原种自然保护区,在对坊、黄石、青塘等乡镇相对独立的村组建立3~5 个宁都黄鸡原种自然保护区,制定自然保护区的饲养技术规范,使之成为宁都黄鸡种质资源库。在自然保护区内实行圈养,建立养殖档案和台帐,对符合饲养技术规范的给予补助或奖励,落实各项疫病防控措施并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升级和完善原种场的场地和设施设备,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保种或者委托企业代为保种。鼓励原种场生产经营单位组建科研团队,建立科学合理的保种规划,充分保护宁都黄鸡的优良特性,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种源保障。进一步规范种鸡生产经营秩序,鼓励依法开展种鸡扩繁、杂交配套等业务。对接科研院校,做好合理的育种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品系选育和配套系培育,提高宁都黄鸡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4]。

4.2 做好产业中长期规划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围绕“绿色、安生、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统筹做好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产供加销一体化发展。

企业、合作社是宁都黄鸡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对企业、合作社的培训与指导,协助其引进人才,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功能,在产业发展中真正成为引领者。在乡村振兴中完善产业链,对于重点企业和合作社予以政策或资金扶持,增加就业岗位,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产业红利。

4.3 推进养殖方式转型升级

控制散养养殖总量,实行轮牧制,推广新型散养植被共生模式,完善环保配套设施,实施宁都黄鸡标准化养殖。探索生态建设路径,推进笼养工厂化养殖方式试验示范,制定养殖标准化验收及栏舍建设标准,按栏舍建筑面积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和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同时,支持投资建设肉鸡笼养栏舍租赁给养殖大户,稳定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鼓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肉鸡工厂化笼养,对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养殖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增加宁都黄鸡单位面积饲养量,提高山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和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节约饲养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4 推进家禽养殖污染治理

按照“以地(林) 定养、以肥养地(林)、种养结合”的规划思路,坚守生态环保底线,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实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引导规模养殖场、养殖户与种植基地有效对接,全面建立种养紧密结合机制。做好生物有机肥在果树、大棚蔬菜、莲田、稻田等种植中的使用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出台有机肥施用补贴政策,扩大有机肥施用范围。巩固养殖业污染治理成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果,促进养殖规模和资源环境相匹配,推动畜牧业生态绿色发展。

4.5 推进家禽屠宰冷链配送及产品深加工

积极推行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以及禽产品深加工,完善对宁都黄鸡屠宰加工厂的扶持措施,推进适应宁都黄鸡发展需求的屠宰加工厂建设。在推进大型宁都黄鸡屠宰加工厂建设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社建设中小型宁都黄鸡屠宰加工厂,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屠宰加工企业研发深加工的鸡产品及副产品,建立完整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标准。

4.6 推进品牌建设与宣传

举办研讨会、宁都黄鸡美食节、建设宁都黄鸡文化展览厅、申办区域性特色优质农产品展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使用规则,鼓励企业、合作社建立企业品牌,使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相融合,通过媒体宣传、产品认证、“线上+线下”展示展销、设点直供等方式,提升宁都黄鸡产品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竞争力。

实施宁都黄鸡商标、地理标志区域授权,鼓励企业、合作社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使用宁都黄鸡品牌。同时发挥江西省的区位优势,创新营销模式,顺应冰鲜销售的趋势,实现商超对接,调动使用品牌的积极性,发挥品牌效应,大力拓展新市场。

4.7 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动物检疫申报点、区域洗消中心等疫病防控设施。鼓励建设规范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强化疫病自检能力。全面开展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推进以种鸡为重点的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引导建设动物疫病净化场。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小区以及特定病种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开展动物防疫和疫病诊疗活动。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拨付,进一步落实各级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政策[10]。持续完善政府监管、行业指导、企业主体的“三位一体”疫病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5 小结

宁都黄鸡是江西省著名地方鸡品种,其优良特性深受市场的欢迎,但是宁都黄鸡产业应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技术、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在保种、育种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补齐短板,增强宁都黄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宁都黄鸡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宁都县宁都黄鸡
抓小鸡
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机制及路径
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困境与思考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宁都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淘气的小黄鸡
纸杯小黄鸡
童心绘梦
宁都暴动亲历记
纪念宁都起义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