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育人:基于百草园“智慧小农场”的实践探究

2024-03-21 08:14瞿琼玲朱欣怡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百草园场域农场

瞿琼玲,沈 红,朱欣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浙江 杭州 311209)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一致的时代新人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1]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特别强调要鼓励儿童参与劳动实践,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具体到不同年龄学生应该要做的事情并开设劳动课,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实践性,学校劳动教育进入特色发展阶段。

一、文化传承下的“智慧小农场”场域育人

劳动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但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劳动意识培养方面大多运用的是口头说教的方法,学科教学和家庭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有研究表明,72.5%的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但是存在学校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学生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衙前二小的学校地域文化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在不少衙前古宅的匾额上都能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读相兼,士庶之常”,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脉络清晰呈现耕与读的并行不悖。学校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麦田气质,学校有一个占地近3 400平方米的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具有了劳动教育的建模雏形,开展以“文”载道的书香德育、以“耕”养情的新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新耕读教育并不是“晴耕雨读”或仅是“又耕又读”,而是要顺应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承继我国三十年来素质教育的丰富经验,吸纳全员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把握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小学在自然条件和乡土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基于劳动教育视域下“智慧小农场”,努力构建“生本、生活、生长、生态”的四生融合课程,探索“三合一”育人路径,即耕读合一、文道合一、知行合一,逐步形成书香德育与劳动教育双特色,既体现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又符合学校本土特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小农场新样态。

二、“智慧小农场”的设计与实践

“混合式学习场域”指的是以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为物理主体,现代化智能教学设备为辅助的空间。耕读文化视野下的“智慧小农场”主要是学校2014年建成的“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在2021年,进行智慧化建设,基地被评为区示范小农场。其中实践区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落实到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学校的农耕馆、木工坊等校园劳动基地的丰富资源为学生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智慧小农场”的场域得到优化,构建混合式学习场域是学校对劳动空间的探索。“智慧小农场”的构建原则是在有限的学校空间中,开发无限的学习与劳动场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现在和未来的个性发展需求,打破原有的校园内学习实践区和劳动实践区的空间限制,在同一区域实现不同时段的多功能利用,开发非正式的劳动空间、虚拟空间的实践价值,营造师生高度认同的精神空间。

智慧小农场被“新定位”。“蒙以养正,圣功也。”耕读教育的理想是以道德人格成长和生活职业技能培训同步的个人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我们把培养兼具传统文化修养和全球文化视野、善于生存、富于创新的中国公民作为目标。功能具体归结为“三学会”,作为学校教育的三大愿景:一是“耕”,即学会做事,这是生存之本;二是“读”,即学会学习,这是发展之根;三是“德”,即学会做人,这是讲究耕读立身的农村学校教育事业的最高追求,即达到道德为先、生存为本的育人目标。构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三合一”教育路径。教育的原义,权威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长善而救失,止于至善。”所以只有“春风化雨”的日常生活学习,才能创造道德训育和文化传承的情境,体现出它强大的教育价值。所以我们在落实育人目标时提出了“耕读合一”“文道合一”“知行合一”的实施路径,以传承农耕生活内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规律。

赋予智慧小农场“新特质”。坚持“本土、融合、发展”的设计起点。所谓本土,即新耕读教育理念要接地气,在符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前提下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所谓融合,即新耕读教育与主流教育要进行优、劣势的互补,在环境、内容、载体上做融合;所谓发展,即新耕读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耕读合一、文道合一、行知合一。遵循“向内利己、向外利他、形式多元”的推进原则。向内利己,牢记“让每一颗芽儿都能萌发”的校训,我们把劳动基地分配给各个班级,让每位学生充分体验种植劳动的全过程,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感、幸福感。全体学生互相协作,在共同承担劳动职责、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中体现劳动的价值。践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期待”的理念,在四耕课程展示活动中,我们关注普特的融合度,为使特殊孩子在拓展性课程中有较好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支持。向外利他,做到新时代劳动教育拓宽实施渠道,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我们开展寻访家乡文化印记系列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还有党团联合行动,助力衙前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活动课程传承了“耕读传家”中“造福桑梓”的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社会责任培养的特点。此外,学校还注意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关联起来,融合各科资源,拓展课程内涵,将新劳动教育渗透其中。

关注“全面、综合、动态”的实施要素。研究在实践中指向目标“全面”、内容“综合”、形式“动态”的实施要素。所谓全面,即目标增加整体能力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谓综合,即内容增加场域、课程、样态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所谓动态,即评价形式利用智慧农场集成平台,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场域重构,挖掘“智慧小农场”的劳动空间

学校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因地制宜,整体营建劳动教育有形的物态文化。文化石—主题墙—读书角—功能室—活动区—农耕馆—百草园,这些可视、可感、可操作的呈现,营造了浓厚立体的耕读文化气息,静静诉说“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耕读故事。

1.物理空间布局:“智慧小农场”的规划与打造

2014年,校外的“百草园”实践基地建成,这是俞局主政衙前的时候为我们带来的宝贵教育资源,为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年,校内的农耕馆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两大场域建设中我们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农耕馆里要有的水族箱和朗读亭都已到位,百草园蔓迹长廊、悯农轩都是学生自己投票命名。这两大场域的建成为我们实现“三学会”育人目标,实施“三合一”教育路径提供了有效载体。百草园园内分为实践区、观赏区、试验区、育苗区,其中实践区实行奖励性制承包和班级承包制:奖励性承包制是学校创新理念和班级先进奖励的融合,获得奖励性承包的同学可以挑选一块田地,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负责管理;班级承包制落实到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试验区主要与智慧农场相结合,在科学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学习智能灌溉、水系环境系统、大棚环境系统等,并通过移动端、PC端、教学一体机等终端实现数据共享。

2.文化空间营造:“智慧小农场”的传承与辐射

精神文化无疑是校园文化核心所在:育人理念、办学格局、从业规范都是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学校农耕馆是2019年重点打造的项目,是劳动教育精华所在,更是学校精心创设后的第二重环境,即强调劳动气息洋溢、劳动氛围浓厚、时令节气明显、劳动体验有意义、布展个性有特色,发挥小农场的教育功能(见表1)。

表1 农耕馆各区域育人功能

结合学校的劳动特色,我们创建四节读书角,充分展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特色,在轮回的四季中,孩子们阅读着、创作着;我们绘制了传统礼仪墙绘,让先贤的盛泽惠及众生,在举手投足间,孩子们模仿着、学习着。

3.虚拟空间拓展:“智慧小农场”的整合与开放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于2018年11月编制了省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智能农业温室装备指导意见,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现代农业智能温室的定义、建筑要求、环境要求、装备内容、安装要求等内容做出了规定。我们遵循该意见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深入推进城市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根据素质教育农业实践需求,结合实际,“智慧小农场”目前拥有(如表2所示)研究项目。

表2 “智慧小农场”研究项目一览表

(1)农场监测系统。农场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农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象监测系统、土壤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驱鸟器、智慧电箱,帮助学生从气象、土壤等多角度观察并总结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

(2)水系环境系统。根据衙前二小的实际农场环境,将原有活水水系与内部沟渠之间打通,同时种植水生植物改造当前水系环境。将活水内的水源通过过滤水泵抽取至校园内部沟渠,并在取水进水的同时将排水管路过滤之后导入活水。智慧农场在原有支持土壤及气象数据监测的基础上集成水质环境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水温、导电率、pH值、负离子等数据。在水系环境中配置景观喷泉,提升整体水系环境档次。

(3)大棚环境系统。根据衙前二小特有的大棚种植环境,本系统采用全光谱植物生长补光灯以及通风系统调节大棚内部的生态环境。模拟光合作用的补光灯能够根据植物或生长物的特点对光线进行调节,使光合作用达到最高的效率。

(4)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控制洒水器能够为不同的植物打造不同浇灌计划,并针对不同植物提出不同的推荐。农田里没有水源所以采用打深井取水,深井泵将水打出,用增压泵加强水压力,使其达到灌溉的水压力;也可根据水资源情况,实现正常浇灌和经济型浇灌间的切换,只需要设置智能洒水器在特定的时间段浇水就能实现定时浇灌的功能。

四、结语

基于百草园“智慧小农场”实践探索“场域育人”,学校在“让每一颗芽儿都能萌发”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体师生在和谐、合作、共赢的生态校园中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幸福感。探究地域资源与校园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探索“耕读文化”的各种育人功能,以实践为形式、以文化为载体,构建学校耕读文化,使耕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百草园场域农场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农场假期
学校里的“百草园”
农场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一号农场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丰收的农场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