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3-23 03:40朱宏元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业

魏 星,朱宏元,杜 涛

(1.山西工商学院 教务处,山西 太原 030006;2.黑龙江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黑龙江 鸡西 158100;3.山西工商学院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数智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型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社会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布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根本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生产创新,这一实践需求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改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国家政策与企业行业变革的双重影响下,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推动其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与企业生产(经营)高度融合,不仅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为高校深入推进内涵式建设提供关键突破口和切入口。

一、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高校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主体,承担着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秀人才输出库。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多元化的推进,高校想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必须采取相应举措应对市场变化,适应行业企业对专技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强化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国家政策为专创融合提供宏观支撑与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起步比较晚,2010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专创融合”的理念,强调高校应抓好专业教育,同时适当调整创新创业课程,探索融入性课程改革,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专创融合”的重要价值。五年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总结五年来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成果,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为接下来高校、社会大范围大规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指导。2015年起,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走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3]。同一年,国务院办公厅也针对高校印发了专门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中明确了高校在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地位,也将“双创”教育整合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全新的要求:“专创融合”,科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整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挖掘或加入“双创”育人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强调,省级行政部门、高校、社会企业要共同参与,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与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并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引导与保障。

2.专创融合是高校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社会,人才供需矛盾是引起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关键问题。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增强当代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缓解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而专创融合不仅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更是高校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中,较大规模的高校致力于探索发展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以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为智能化时代提供创新素养和能力更高的参与型人才[5]。“内涵式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导向,追究其源,“内涵式建设”的内核直指“质量”,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与工具,专创融合是高校育人模式变革的重要途径。专创融合,具体而言,即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在课程、教育教学、教师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和衔接,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方法、重心、目标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以达到拓宽当代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取途径、增强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目标。

3.专创融合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规模成倍扩大,尽管国家发布多条支持就业政策,但人才供需矛盾仍不可避免,来势汹汹。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多数高校毕业生的最大心愿。然而,在就业竞争压力愈加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提高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6]。专业教育是“源”,创新创业教育是“流”,后者无法脱离前者而单独存在。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些年,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专创融合育人成果显著,比如在学校专门设置创新创业园区,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大学生入学之际便开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育。专创融合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优势,在专业实施运用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7]。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提升高校社会声誉最直接的方式。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校在强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认知,重视专创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高质量人才,推动学生就业和创业。

二、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得了显著的突破和发展,但在专创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对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学生对专创融合的认识与理解不足、教师的专创融合的实践力度不足、两者课程内容融合不足等。将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推进专创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创新能力,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1.学生对专创融合的认识与理解不足

尽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展开了深且广的推广,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仍不高,且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知水平不一[8]。其中,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究其缘由,一方面,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多数高校的“双创”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学生选课只为获得相应学分,对授课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并不高,而且在授课班级容量上采取中班或者大班授课的模式,导致教师在组织相关活动时,课堂组织较为吃劲,难以实现课堂互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学生对专创融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创业,并且,有些高校将学生发表论文、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折算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这样导致学生忽略其课程学习对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将提到与专业课程的同等待遇,继而对两者融合的认识明显不够,出现了被动融合接纳的不良倾向。

2.教师专创融合的实践力度不足

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学实践完全不同于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比如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不同,从事教育教学的师资也完全不同,而且,教师的专创融合实践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其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规模上无法支撑人才培养改革。目前,高校校内专职教师主要以具有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背景的教师为主,专创融合的任务也落在他们身上,大多数教师可能具有理论层面的商业经验,但他们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也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展开实践教学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现有的教师队伍尚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要求[9]。其二,“双创”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发展,不断引入校企合作的兼职教师,但数量仍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导致整体而言,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高。其三,专业教师本身缺乏专创融合的意识。部分年轻教师在入职培训或任教初期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没有头绪或较为被动,即便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授课时也很难系统地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合度不足

首先,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融合度低。专业教育往往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其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意识方面开展理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结合度不高,这样导致两者在教学中往往处于分离状态。其次,两者的教材各成体系,也存在融合度低的问题。当前高校中使用的专业类教材大多缺乏启发性、创新意识培养等内容,个别教材因版本更新过慢,还存在不能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创新创业类教材以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培养为主,教材中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性训练,不能体现专业教育的特色[10]。第三,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动力不足。当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但在寻求两种教育的有效契合上还不够自然、成熟。

三、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基于当前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可知,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高校、学生、政府的系列作用机理都必须以学生的培养为目标[11],对此,研究者尝试去构建专创融合视阈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概念框架图(如图1),为其创新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借鉴。

图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概念框架图

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而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专创融合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2]。必须整体考虑理念、课程、师资、教学等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积极协调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协作配合,共同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1.政府主导,推进社会广泛认知、融合

一方面,地方政府牵头设立服务属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专门行政机构并建立相关科研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同时相关政府组成部门尽快出台配套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相应文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即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推广应用,也可有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13]。另一方面,政府除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外,还要持续加强校企、政企、校政等多方、多元合作平台的建设,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此外,政府应引导当地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对优秀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进行广泛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2.高校主推,促进全校上下贯通、深化

(1)强化高校“专创融合”的主体责任

深化“专创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然环节的重要认识,在顶层设计上,必须把专创融合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大创业”育人格局[14]。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到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都要贯穿“专创融合”的理念,在广度上从学生到所有教师全面覆盖,在深度上应渗透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开展,以及课程考核方法当中,让这种理念由上至下进行深度贯彻。同时要把“双创”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完善系—院—校三级创新创业系列竞赛体系,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覆盖面,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节、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节、社团巡礼月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2)锻造双创“金课”,构建创新性融合课程生态

课程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专创融合”这一系统工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重要支撑。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制定“金字塔”式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针对公共必修类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例如,注重考核的多样性、开展沙盘模拟创业实践等,不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局限于理论和有限的空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意识[15];针对专业类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把行业发展的前沿理论、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创新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其次,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基于专创融合的理念从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入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真实项目操作、角色沉浸体验、企业沙盘推演等多元课堂教学方式[16],将创新创业意识自然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第三,开展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的交流讨论,以优质课程为载体,注重发挥好虚拟教研室的作用,加强资源共享,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开发性、实用性,开展基于“专创融合”课程的跨学科“微专业”建设。

(3)培养“金师”,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

首先,完善机制,校级层面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配齐配优创新创业公共课程专职教师,打通其职称晋升通道,研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其次,在院(系)层面要开展对专业课教师的多样化培养,注重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充电”和本身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多频次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把实验教学课堂搬到企业去,带领学生团队以项目制的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以此来带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建设。最后,考虑到专创融合的特殊性,要把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落实好国家产教融合机制,积极选聘企业优秀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挖掘企业家校友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4)科学评价,健全专创融合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改革目标中明确要求建立多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亟须制定科学客观的、体现专创融合特点的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应基于“专创、产教”的双融合来进行构建,脱离校企合作平台载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将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出现“脱轨”现象[17]。其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既要考虑学生、平台、师资、成果等诸多校内显性指标,还要借鉴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设计,对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指导教育以及后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对于此项工作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跟踪,也可以安排学院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开展跟踪指导,作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长期性、成长性的重要指标。再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上,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倾向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出以价值塑造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外,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通过认知实习、企业讲堂等形式呈现。最后,要注重评价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对专创融合的成效进行评价,可以在专业实践质量、校企合作平台运行等方面进行科学量化指标的设置。

3.学生主动,激发个体创新潜能与主观能动性

要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课程学习融合发展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正确地引导和激发。首先,就学生个体而言,要自觉关注不同层面的创新创业发展,积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进取的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意识和情景意识。其次,就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对创新创业理论讲解要素的同时,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开拓精神、受挫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体验式、项目孵化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模式的应用[18]。最后,就学校而言,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及早培养,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第一印象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专业实践训练、各种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各类学科竞赛、增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学分等,在全校营造敢闯、会拼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享受创新创业的乐趣,激发创新创业的意愿。

结语

当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我们要以新时代融合、发展理念所具有的科学性、前瞻性、辩证性来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政府要积极“搭台”“建楼”,打通校、政、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要加强对专业的优化布局和实践创新,在专创融合过程中进行链条和功能的重组;学生要转变认识,强化意识,积极融入。同时,随着产业、材料、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高校的专创融合工作也要关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四新”建设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创新评估和实践检验,构建适应新时代高校专创融合的新生态。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业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