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材与课程之间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

2024-03-25 18:41陈伟郑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教材课程

陈伟 郑丹

【摘 要】 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陈伟老师在教材与课程之间努力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通过梳理词语、把握关键句、聚焦细节,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读思并重,在“教—学—评”一体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教材 课程 学习任务链

教学实录

学习任务一:梳理词语,读懂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八单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灰雀》。大家看,“雀”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小”,下面是一个“隹”——表示一种短尾巴的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醒个别学生调整坐姿。)

师:同学们的阅读习惯真好,读书时特别专注。读完就坐好了。你们能读准文中的词语吗?(出示词语)

生:(开火车读)胸脯、粉红、深红、跳动、婉转、惹人喜爱。

师:都读准了!这组词语都是写谁的?

生:灰雀。

师:看,这些就是文中那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出示灰雀图片)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现在就把你们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融入这两句话中,练习读一读。(学生纷纷举手)不用练习,是吗?这么勇敢、积极、自信啊!请你来读一读。

生: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真棒!你把我们刚才读过的词语加重了语气,就读出了对灰雀的喜爱。第二组词语,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出示词语)

生:每次、都要、仰望、经常、帶来。

师:不仅读得准,声音也好听。我们把这组词语也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他们带面包渣和谷粒。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

师:你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其他同学,你们和他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通过读词语,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板书:列宁、爱)其实,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喜爱灰雀。

生:男孩也喜爱灰雀。

师:是的。同学们,男孩的“男”字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一个字。大家看,它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力。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板书:男孩)

学习任务二:抓住句子,读懂男孩内心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感受一下男孩喜爱灰雀的表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下划线画出男孩说的话,关注重复出现的语句,边读边思考男孩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相机指导点评。)

师: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画了男孩说的哪些话?

生:在第4自然段,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在第8自然段,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他找到了两处,还有第三处吗?

生:在第10自然段,他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对照屏幕,蓝色字部分就是男孩三次说的话。如果刚才有画得不全、不准的,请你在课文纸上进行补充和调整。

(学生补充调整)

师:同学们,这部分内容是男孩和列宁的对话。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配合着来读一读这些对话。

(师生合作朗读)

师:才第一次合作朗读,我们就这么有默契,真好!同学们,在默读和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发现了,在这些对话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

生:会飞回来。

师: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第二次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其实列宁说的话中也有。

生:列宁说:“会飞回来?”

师:同样的句子,每次伴随它出现的标点符号却不同。老师把它们单独提出来,不同的标点,我们在读的时候语气也应该不一样。(出示:会飞回来。会飞回来!会飞回来?)请你来读第一句。

生:会飞回来。

师:不错!第二句,我们一起一边点头,一边读。

生:(齐读)会飞回来!

师:很好!再来读带问号的这句话。

生:会飞回来?

师:疑问的语气读得多好!我们一起点两次头,读读第二句中感叹的语气吧。

生:(齐读)会飞回来!(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些句子单独出现时,我们能读好,现在再把它放到对话中。第一次男孩说——

生:(女生齐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师:第二次列宁说——

生:(男生齐读)会飞回来?

师:第三次男孩又说——

生:(全班齐读)一定会飞回来!

师:不同的标点,我们读出了不同的语气。实际上,男孩在每次说话的时候,他内心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男孩说的话,他每次说话的时候,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默读,同桌交流。)

生:第一个句子中“没”字后面有一个省略号,我认为他心里一定非常紧张,不然怎么会说话结结巴巴的呢。

师:你很会学习,关注了标点符号。那你就来“结结巴巴”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台下响起掌声)

师:他此时心里想的是——

生: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列宁会不会发现灰雀是我抓走的。

师:你真厉害,从男孩说的第一句话中就读出来了,是他把灰雀抓走了,默读很有效果!

生:我认为男孩此时在想——要是列宁知道了是我把灰雀给抓走的,会不会打我呀?

师:那他此时心里一定是——

生:害怕的。

师:请你带着害怕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没……我没看见。

师:读得好,读出了男孩的害怕。就像这样,继续交流后面的句子。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那此时男孩的心情是——(学生沉默)再默读一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他心里会想,明天就把它给还回来。

师:你认为他已经做好这样的决定了,是吗?那就带着坚定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男孩看了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你读得更坚定了,那你一定也读懂了男孩的内心。

生:他一定在想——我错了,我明天就把灰雀放回来,让它高兴高兴。

师:“放回来,让它高兴高兴”,可见男孩对灰雀真的是非常——

生:喜爱。

师:你的默读很有成效,从男孩第二次说的话中读出了他对灰雀的喜爱。是啊,爱,不仅是占有,更是给它自由!我们接着看第三句话。

生:“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此时他心里想——

生:明天我就把它给放回来。

师:那得是多坚定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一定会飞回来!

师:刚刚,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朗读男孩说的话,了解了他内心的想法,感受到了男孩对灰雀的爱。现在,我们把这几句话放回原文中,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注意,这一次老师有一点小要求,分角色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师:同桌开始练读吧!(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哪组同桌愿意来展示你们的朗读?(指名)其他同学注意,这次你们既是听众,又是评委,一会儿请你们来评价一下,看看他们两个人的朗读能得几颗星。(出示评价表)

(同桌分角色朗读展示,台下响起掌声。)

师:台下观众的掌声是对你们最好的评价,接下来就由台上的小评委们来对你们进行评价。

生:我打算给他们六颗星,因为他们读得正确流利,也读出来了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师:他们有没有读出喜爱的语气呢?

生:读出来了。

师:那我们也可以把这三颗星给他们,他们一共得到了几颗星?

生:九颗。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一起用掌聲祝贺他们吧!

学习任务三:聚焦细节,读懂列宁的“微笑”

师:刚才我们在读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男孩对灰雀的爱,也感受到了他要把灰雀放回公园的决心。第二天,列宁来到了公园里,果真看到了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列宁为什么会“微笑”。

(学生默读)

生:因为列宁知道是男孩抓走了灰雀,但是男孩知错能改,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师:说得好,他为男孩知错能改而笑。请你带着微笑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生: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非常开心。

师:是啊,他笑灰雀回来了。

生:列宁知道想把灰雀占为己有的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也为灰雀能平安回来而高兴。(台下响起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的默读真有深度!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中,你们读出了列宁为灰雀回来而笑,为男孩诚实而笑,更为男孩爱灰雀的方式变了而笑。既然列宁已经知道是男孩把灰雀给抓走的,为什么不说出来呢?联系上下文,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他要是说出来的话,男孩就不敢把灰雀给放回来了。

生:也有可能,他只是想让男孩知道不能随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想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台下响起掌声)

师:他想给男孩一次自我改正、重新认识“爱”的机会。谁和他想的一样?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你们可真不一般,真的是做到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了!其实,刚刚你们所说到的就是列宁对男孩的一种爱。在列宁爱的呵护下,第三天,男孩和列宁一起来到了公园,他们微笑着仰起头,看向白桦树——(音乐响起)

生:(配乐读)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教学评析

《灰雀》一课的教学,以“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精神,凸显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将教学活动与素养培植有效衔接,在观照课程育人总目标的同时,脚踏实地地在教材与课程之间努力寻找语文学科实践的核心价值,最终以独特巧妙的教学设计、沉稳灵动的教学风格以及精彩迭出的课堂学习效果,为与会教师呈现了一节可学习、可借鉴的示范课。

一、目标精准,双线并行,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有效地承接了低年级“不出声,不指读”的默读要求和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目标,意在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课文意思的过程中学默读,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引领学生走向有质量、有深度、有意义的阅读。

陈老师能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30分钟课堂教学的要求,统整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的学习活动。陈老师通过巧妙梳理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爱;接着又通过抓住男孩说的话,帮助学生在理清“抓雀—藏雀—放雀”的过程中,感受男孩爱灰雀方式的变化;最后又通过聚焦列宁的“微笑”,引领学生发现列宁不仅爱灰雀,还爱男孩。

不难看出,教学活动中贯穿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感受爱”的明线,另一条是“学方法”的暗线。列宁之爱,重在广博而有智慧;男孩之爱,重在真诚而有变化。教师用一条主线牵起了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爱,不仅帮助学生读懂、理解了这份爱,更赋予了爱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此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关键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对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运用。陈老师将默读方法的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从课初梳理词语到课中抓住句子,再到最后关注“微笑”这一细节,为学生搭建起发展阅读能力的学习支架。这样有深度、有方法的阅读指导,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谋划精心,读思并重,构建进阶式任务链

1.教材解读有法,任务设计灵动。陈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将课后思考题进行整合,设计了三个教学任务:一是读出词语的情感,二是读懂男孩的内心,三是读懂列宁的“微笑”。三個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以及落实的方式、问题的设计各不相同:任务一“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重在让学生读懂人物的喜爱之情;任务二“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下划线画出男孩说的话,关注重复出现的语句,边读边思考男孩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重在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读好对话的语气;任务三“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列宁为什么会‘微笑”,重在引导学生读出列宁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将以往的“问题串”转化成“任务链”,实现了从问题牵动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助推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实现素养发展。

2.朗读指导有效,领会人物情感。整节课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全身心投入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读得充分,读得有效。这都离不开教师有层次的朗读指导。在列宁与男孩对话这部分朗读指导中,教师遵循从整体出发,关注重复出现的句子单独指导,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分句指导,再回归整体朗读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朗读。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间两个层次的朗读:一是对带有不同标点的“会飞回来”这句话的集中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二是借助“他心里想——”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读懂男孩内心,进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朗读。

3.学生学习有序,在对话中发散思维。在陈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读思并重,一步一步走向阅读的深处,走进男孩内心的深处,通过借助标点符号、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与文本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从而读懂了男孩内心的想法。在“读懂列宁的微笑”这一环节,学生阅读着、思考着,思维已经完全被打开,“笑灰雀回来了”“笑男孩的诚实”“笑男孩爱灰雀的方式变了”……这些多元化的思考和理解,都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自我建构。

三、导读精细,学评共进,培育素养型学习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坚持育人导向,变革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等等。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教师为践行新课标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1.细微之处,彰显育人课堂的本真。在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育人意识、素养意识、学生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千人会场,舞台中央,聚光灯下,众目睽睽,学生难免会紧张。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情况,帮助个别学生调整坐姿,让他们以相对舒适的姿势来参与课堂学习,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一份内心的安全感。在读书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时时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或是语言激励,或是手势引导,或是眼神交流,意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拥有获得感。所以,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非常高,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高效的状态之中。

2.细致之处,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读书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默读中学会默读,在理解中学会理解。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在学生疑难之处雪中送炭,在精彩之时锦上添花,真正做到了为发展每一名学生的素养服务。

3.细心之处,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对落实语文课标中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将评价嵌入学习活动过程,设计了指向于分角色朗读对话的三个层面的评价标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重在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展示收获,发现不足,促进学习。依托评价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不仅有效地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从而实现为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评,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评。

一堂好课,犹如春风化雨,可以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受益一生。这节课,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种精神,还学会了一种立场和一种态度。综观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亲身经历着、真实地发现着、活泼地发展着。本节课在探索语言与思维共生的背后,凝结着教育者的智慧与站稳课堂、扎根课堂的深度思考。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课程育人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希望陈老师在小语教研的路上弦歌不辍,再绽芳华。※

(陈伟,“《七彩语文》杯”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实验第四小学校语文教师;郑丹,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小学教育研培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