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鲁迅作品项目化教学探索

2024-03-25 12:03杨树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鲁迅素养探究

杨树丰

【摘 要】 鲁迅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素养教育的时代更显示其价值。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小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支架、探究主题、开拓资源等路径实施教学。

【关键词】 鲁迅作品 核心素养 项目化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鲁迅作品价值意蕴

1.“批判”的继承:坚定文化自信。鲁迅对封建守旧文化进行批判,寻找民族文化的新路,从而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那“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闰土,梦回山阴道的美丽优雅有趣的“好故事”……乡情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洋溢在作品里,这是鲁迅的家乡情怀。

《好的故事》开篇缩小的灯火、熏得昏暗的灯罩、鞭爆的繁响、烟草的烟雾,构成一个“昏沉”的夜,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和鲁迅无数次碰钉子的颓唐心情。他关心国家,写道:“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他赞美中国脊梁,写道:“我们从古以来……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的作品和名言是教材里珍贵的资源,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学生辩证地思考,有选择性地吸纳。读好鲁迅作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里或隐晦或直白的表达,借助资料进行探究,能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2.精致的言说:感受语言艺术。鲁迅作品有非凡的文学性,既擅长针砭时弊,也长于细腻的描摹和平淡的倾吐。例如《好的故事》里对倒影的动态描写堪称妙笔:“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搖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这一连串的动词,细致分解了倒影荡漾的瞬间,显示出作家的语言艺术,给读者以真实细腻之感。

3.缜密的表达:促进高阶思维。好的文学作品是富含思维的艺术品,表现在篇章的谋划、字词的雕琢、形象的塑造、思想的表达等方面,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在《好的故事》里,鲁迅以现实中熏黑的灯罩、繁响的鞭爆、缭绕的烟雾营造出夜的昏沉开篇,接着进入美丽、优雅、有趣的山阴道之梦,最后梦境戛然破碎,作者遗憾地重归这个昏沉的夜。这样的叙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作者为什么要记录这个梦?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走上几个来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文学思维。

4.诗意的家园:提升审美素养。鲁迅的文字并不都是辛辣冷峻的,在他的回忆里,童年是诗意且温暖的,因为一切事物在孩子眼里都是那么新鲜神奇,这也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自然的窗,学习感受身边的美好。在《少年闰土》里,他把潮汛看鱼儿跳、雪地装弶捕鸟、海边拾贝壳、月下刺猹这些童年趣事娓娓道来,童年的友谊与欢乐跃然纸上。在《好的故事》里,山阴道河水里的倒影变幻无穷,让他打开那些近乎封存的记忆……鲁迅用儿童视角回忆童年,又以儿童口吻客观还原了儿童的印象和感觉,甚至让成人都为之神往,成为治疗世人病痛的诗意家园。教师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去教学,便带有了审美性,多了几分情趣。

二、鲁迅作品项目化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基本能力。高年级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难以读懂、难以自主探究的情况。因此,可进行项目化学习,先让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习鲁迅的不同文体的作品,如采用批注阅读法学习《少年闰土》,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还可以在课后采用对比阅读法阅读小说全文,探究“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针对《好的故事》中晦涩的词语,学生初读时可采用跳读法,再读时采用批注法阅读,细读时针对精彩的句段采用精读法。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为中学阶段阅读鲁迅作品做好准备。

2.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有目的地查找、筛选、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是小学阶段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当下,不少教师的教学还存在唯语文要素的问题,语文教育的“诗意”和“远方”被忽视。此外,许多教师还缺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意识,主题探究流于形式。这些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难以深入落实。

项目化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鲁迅作品教学,从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活动情境出发,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学习动机,继而探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真学习活动为追求的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形成项目化学习的能力,有效降低鲁迅作品阅读难度,落实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教学。例如《好的故事》教学,教师可以把“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昏沉的夜”这一问题作为研究项目之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百年巨匠——鲁迅》,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最后的一天》《回忆我的父亲鲁迅(摘录)》等文章,开展以“别人眼中的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手绘报、写观(读)后感等形式汇报合作与探究的成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并运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3.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鲁迅的散文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是值得模仿和借鉴的。课文《少年闰土》的课后练习题安排了仿照第1自然段写记忆深刻的瞬间的小练笔,需要用读写项目予以落实。鲁迅在深情回忆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把往事和现实联系起来,流露出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情感。如《好的故事》结尾写道:“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这种表达极为真切,尤其最后一个自然段让读者遥想当时作者的惆怅、无奈,学生也可以仿照这样的结尾方式在梦境写作项目中灵活运用。

三、小学鲁迅作品项目化教学路径

1.提供支架,支持自主阅读。阅读支架本质上是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的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提供了注释、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等阅读支架,初中语文教材还增加了预习和整本书阅读的支架,在作文中也有所涉及。

以《少年闰土》为例,文中提及了许多遥远而陌生的事物,例如“祭器、猹(獾)、弶、角鸡、鹁鸪、蓝背、跳鱼儿”这些不常见的事物名称虽然并不影响阅读,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可以此设计预习,让学生就感兴趣的事物查阅资料,从而拉近与文本的时代距离。注释提及本文节选自《故乡》,开展《故乡》的全文阅读,设计贴合文本的探究任务,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和时代的认识,为初中的深度阅读做铺垫。

2.精选主题,推进分项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关键在于精准设计目标,确定主题,找准项目并分项推进。教师可以设计“鲁迅童年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大主题之下的小项目学习,分项逐层推进,推动学生素养发展。

小項目学习需要注意整、联、合三个要素。整,即单元整体教学观的建立,把单篇教学和单元要素整合起来,把听说读写思整合起来,例如《少年闰土》的项目1和项目2,可发展学生语用素养。联,即把教材文本和其他文本联系起来,把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好的故事》的项目3,实施深度阅读,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合,即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对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形成对鲁迅较为完整的认知,提升作品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3.“微格”实施,产生项目成果。“微格”实施是指按照一定的规格与标准对项目进行分解,对学习者或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和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创作绘画作品、撰写读后感等活动形式,助力学生收获富有价值的项目核心成果——对鲁迅的初步认知和鲁迅作品阅读能力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乡村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Y14-L8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小学)

猜你喜欢
鲁迅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鲁迅,好可爱一爹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鲁迅《自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