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思政富矿

2024-03-26 13:23孙凌杉
大学生 2024年3期
关键词:潘安政课大思

孙凌杉

中国矿业大学通过“行走课堂”“七彩课堂”“博学课堂”等,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打造出具有鲜明矿大特色的“思政金课”。

“行走课堂”

2022年12月7日,徐州市贾汪区的潘安湖畔,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在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和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等教授的带领下,矿大学子走进了潘安湖转型之路展馆。

环境与测绘学院的胡振琪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潘安湖从采煤沉陷区转型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传奇故事。在徐州办学的40多年里,矿大与徐州因煤结缘。徐州有130余年的采煤历史,长期煤炭开采对区域耕地、生态等造成严重破坏,累计形成38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过程中,矿大积极开展了多项科技攻关。

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涉及采矿工程、开采沉陷预计、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景观再造等多个学科和技术的集成。胡教授回顾了自2008年开始,矿大环测学院、力土学院、经管学院等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与地方国土部门等一起进行大量而艰苦的工作,包括潘安湖采煤沉陷区水土资源调查、开采沉降预计、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塌陷土地地貌重塑及景观再造技术等,同学们听得入神。

接着,胡教授又介绍了矿大与国土部门合作完成的潘安湖生态修复规划: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生动的讲解,让学子们感受到新时代矿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贾汪区潘安湖神农码头考察。经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潘安湖已成功转型为风景秀丽的国家湿地公园。看到眼前的湖阔景美,习近平总书记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离开潘安湖转型之路展馆,师生们登上了游船。泛舟湖上,大家亲身感受着贾汪区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蜕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动转型。在神农码头的石碑前,一场热烈地探讨就此展开,师生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逻辑内涵,感悟“两山”理论的重要意义。

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池忠军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学理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3个角度,向同学们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博士生高天宇说,“行走在美丽的潘安湖畔,我强烈地感受到‘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环境与测绘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刘凯认为这堂体验式、沉浸式的思政课让自己的目标更坚定了,“作为环境学子,我们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近年来,矿大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先后以生态湿地、煤海矿山、红色场馆等地作为教学场景开展了“行走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同学们深入基层一线,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2023年12月9日,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迎来了江苏省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暨爱国主义“行走的大思政课”,矿大党委书记刘波在致辞中指出,把“大思政课”搬进周恩来纪念馆,是立足协同视野、凝聚育人合力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善用社会大课堂讲活“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矿大学子诵读了江竹筠、夏明翰等革命烈士在狱中所写书信,讲述红色家书背后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在周恩来纪念馆,师生沉浸式感悟周恩来的伟大精神风范。研学课堂上,矿大马院党委书记还为同学们开设了专题讲座。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学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意义。

“七彩课堂”

如果有人发起一项调查“2023年暑假,矿大学子去哪儿?”可能收到最多的答案就是“我下井做调研”“我在乡村田野调查”“我去红色基地学习”

2023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精心为学子们打造了实践报国“七彩大思政课”,分为理论宣讲“红”、志愿服务“橙”、乌金筑梦“金”、低碳环保“绿”、品牌活动“青”、安全科普“蓝”、美丽中国“紫”等7个主题。学校先后组织了606支社会实践团队,6038名同学奔赴全国各地,在改革前沿、工厂一线、城市社区和基层乡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据悉,矿大“太阳石”博硕士党员社会实践团已连续16年组织了300多名师生走进全国7省的32座矿山。同学们在煤海深处“自找苦吃”,考察井下、矿山一线的生产环境。

在煤矿一线,工人、技术骨干以行走方式为同学们讲授了最朴实、最具有感染力的“实践思政课”。实践团的郑西贵教授、刘恒凤博士等10余名师生也面向煤矿生产技术骨干讲授《煤矿远程掘进关键技术》《深部矿山相变蓄热功能充填采热机理及方法研究》等一线生产科技帮扶报告,现场向工人师傅推演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他们还聚焦煤炭行业难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现场考察了冲击地压灾害现场,创造性地设计了降载释能的矿震致冲风险控制优化初步方案,对降低强矿震的发生频次起到了更精准的预测作用,为一线工人在工作面后期安全回采提供了参考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同学了解煤炭行业的需求、痛点,提高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实践团对一线生产环境、设备智能化机械化装备、露天煤矿磅礴生产场景、中控调度室数字化信息化呈现、煤矿职工日常生活状态、周边设施配套等进行了影像采集,并制作成视频短片,受到广大同学欢迎。

矿大马院党委书记阎国华表示,大思政课既需要从宏观上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也需要从中观上系统认识社会生活对于青年成长的多维意义,还需要从微观上努力探索社会生活融入青年成长的实践场景,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七彩大思政课”紧盯学生的具体需求,立足关联场域教育资源,以体现亲近相知为原则,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和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堂。

“博学课堂”

在矿大,“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学生宿舍区里的思政课”等形式丰富的“大思政课”也同样吸引同学“入圈”。学子们在心灵灌溉中感受着教育的力量,逐步实现了从“心動”到“行动”的转变。

2023年6月2日,矿大明德礼堂演出了为庆祝建校114周年编创的原创话剧——《先声》。这是一部围绕中国近现代工矿业先驱、矿大首届毕业生、一号毕业证获得者张广石先生,投身矿业、甘于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进行创作的作品。

10月,另一部由矿大苏轼研究院师生编写,校“太阳石”剧社历时两年精心排演的校园原创大剧——《石炭歌者苏徐州》在校上演。这部话剧主要描绘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治水寻炭的历史功绩。它让学子们感受到苏轼与徐州、与矿大的深厚渊源。

《先声》《石炭歌者苏徐州》等校园原创话剧,让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中、课本上、作业里。它们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

2023年10月25日,名为“传承经典·诵读中国”的主题诵读活动令人耳目一新。来自矿大20个学院的学生代表诵读了《屈原颂》《淮塔碑颂》《大雪里的青春中国》《红色家书》《永不消逝的声音》等经典作品。台上的诵读者声情并茂,台下的同学感受强烈。在诵读中演绎“赵一曼”的数学学院学生王梓萌难忘自己在一个多月的持续排练中,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那封历经百年的红色家书。经过这次演出,她深刻理解了赵一曼对儿子不能尽教育之责的愧疚、临死坚贞不屈的志气以及对祖国赤胆忠心的豪情。

在校园,文艺汇演不仅是一堂文化修养教育课,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思政教育课。2023年12月18日晚,矿大明德礼堂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由同学们自编自导的、主题为“以美润心 向美而行”的文艺汇演。

首先开场的原创汉代音乐作品《大汉气象》是由矿大实验音乐考古团队根据文献资料、出土文物以及汉画像砖上记录的有关汉代音乐文化信息,使用以汉代乐器为主的乐器配置,复原的汉代音乐文化实景。它描绘了巍巍大汉王朝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万国来朝、开拓疆土的恢宏气象。

演出中,经典的合唱曲目《煤啊,我的情人我的灰姑娘》响彻会场,这首专门为煤炭工人和煤炭行业所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淳朴感人。大合唱《我就是你》则歌颂了丁香烈士时钟曼的英雄事迹,展示了她不惧敌人、视死如归的传奇人生。伴随着音乐的起落,同学们感受到激荡人心的音乐魅力和经久不息的爱国情怀。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国矿业大学汇聚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形成“大思政课”合力,创新连接校园和社会“点线面”一体化的思政大课堂,让思政课堂变得“大”了起来,“实”了起来,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爱上了“真理的味道”。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潘安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夏天》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女工宿舍里的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