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实践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

2024-03-26 04:08陆云盘金利仲文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学边界旅行

陆云 盘金利 仲文

摘      要 无边界实践教育是指实践教育在不断实现人的综合发展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突破时间、空间、人际、资源以及学科、载体等各种教育要素固有边界,呈现出来的融合教育样态。实践教育突破了学校、课堂以及学科的边界,以其多主体、多形式、跨行业带来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教育的学科和课程形式融合一体,真正突破其课程管理、过程实施、评价指导等领域的边界阻隔,实现课程、管理、评价的一体化,才是提高实践教育效率,达到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的最佳策略。

关 键 词 实践教育;无边界教育;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

引用格式 陆云,盘金利,仲文.无边界实践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01):64-67.

无边界教育是“突破各种教育要素的时间、空间、人际、专业等边界”呈现出来的融合教育样态[1] 。实践教育是指学校统一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范式。在实践中,由于实践教育多形式、多主体、跨行业的特点,在课程管理、过程实施、评价指导等领域还存在边界阻隔,严重影响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原则有“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2] 。因此,综合性、实践性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

一、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育涉及众多领域,除了综合实践,还有“研学旅行”(又称为“研学实践”),以及“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等等。各个领域之间既有各自的不同内涵,又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由于各地理解不同、情况不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条块分割、管理混乱、实施困难、成效不高等问题。

1.概念不清,思想混乱

涉及实践教育的概念主要有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其本质都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无边界的教育。“无边界教育并非仅仅指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支持,从而实现的弥合時间、空间区格的教育……必然包含教育本身各种要素的融合和边界的突破。”[3] 因此,由教育部门牵头进行实践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势在必行。

2.管理混乱,实施困难

中小学校实践教育存在学科领域的边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课程,劳动教育是一门独立课程,近年提出的研学实践(研学旅行)的核心也是课程。在地方教育部门,有的属于基教科管理,有的属于思政科管理,有的放权给教科所(院)管理。各部门工作重点不同,工作方式与渠道也不同,互相之间难以统筹,导致政出多门,管理与指导不到位。

教育部门、文旅部门、行业协会等存在行业管理的边界。各地的实践教育基地类型有“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等多种名称。这些基地有的由教育部门主管,有的由文旅部门主管,有的是教育和文旅双管,还有的由行业协会管理。条块分割、管理混乱、互相竞争、内容交叉、形式单一。管理不到位,研究指导也不到位,导致课程开发不足,实施成效不高。

3.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各有优势与短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施的时间较长,具备比较齐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教师队伍也相对完善。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经费制度保障,以及教师的素养、学校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问题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劳动教育近年重视度高,但普遍存在“教育部门的保障缺位、学校的认识不足、家庭的轻视干涉、学生的不够尊重”等问题[4] 。研学实践教育的政策机制配套不够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不成熟,安全和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和方式简单化,导致各方对学生出行存在诸多顾虑,因此难以大面积开展。

二、实践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经验

基于实践教育的无边界特征以及统一管理、科学实施、有效评价的需要,将研学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既具有理论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的实践探索经验。

1.综合实践包含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活动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考察探究”包含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社会服务”包含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包含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包含军训、学工、学农等。

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等本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他们与综合实践之间的边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管理、评价必须打破这些边界,实现一体化融合,这是实践教育有效实施、提高效能、持续推进的关键。

2.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共性和关联性

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在亲身体验、动手实践方面是具有共性的。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意识、劳动过程,既可以是学校劳动,也可以是家庭劳动,还可以是社会劳动。不仅社会劳动跟研学实践有交叉,在劳动之中加强观察、探究、交流,劳动课程也成为了研学课程;研学实践的许多内容和形式例如工业研学、农业研学、自然科普等包括了劳动的因素,校外劳动如果涉及外出旅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也属于研学实践的一种。因此,他们都和综合实践具有共同的思想方法,他们之间也在内容、范围、形式上具有密切的联系。

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在活动主体、活动空间、活动方式上是一致的或相似的,是没有边界的。因此,打破这些现实中人为边界的阻碍,将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一管理是可行的。

3.一体化融合是实践教育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现实经验

劳动教育目前比较受到重视,不仅颁发了专门的文件,还颁布了课程标准,开设了专门的课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校内劳动教育受到场地、资源的诸多限制,校外劳动的开展更受到政策、场地、师资、管理、经费等方面的约束。虽然部分地区单独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基地,但是数量远远不足以承担学生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合劳动教育的最佳途径。”[5]

近年来,教育部遴选了一批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各省市也建设了一批省级、市级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但是,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政策配套和管理机制还未成熟和完善,如果打破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的边界,则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例如,成都七中尝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研学旅行和社会服务等模块内容的实施来贯彻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教育被融入了整体课程设计架构之中[6] 。

因此,将综合实践的管理、课程、师资等优势与劳动教育的政策优势、研学实践的社会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将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一体化融合,实现管理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评价一体化,将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推进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

三、实践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基于优势资源共享以及扬长补短、协同育人的理念,打破实践教育的边界,实现一体化融合,可以从管理、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1.管理一体化策略

将研学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之中进行一体化设计,学校和教育部门通过综合实践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对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进行统一管理。

首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进行统一申报、统一管理,实现基地申报运营、课程实施监管、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究指导的一体化。例如:广西从2021年开始尝试将研学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如图1),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审的课程要求中加入必须要有一门以上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

全景式一体化平台为“无边界”融合式实践教育具有广度、深度地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解决了以下几个瓶颈问题:一是利用基地原有的视频监控和系统研发的个人ID数据链组成基地全域安全网,提高了学生的安全保障;二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大数据管理和课程评价体系的数字化成果导出,解决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数据缺失问题;三是建设了区县、市、自治区三级基地申报数字化管理体系。打破过去各个系统独立申报到教育厅进行审批的做法,所有基地申报归口到属地教育部门,基地从一个端口申报。区县、市和自治区各自拥有审核账户,从而完成无纸化申报审批全流程,提高效率和公平公正性。

其次,打破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段及行业边界。由教育部门牵头,协同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研学指导师的培养、培训认证一体化。充分发挥综合实践师资的骨干力量,对中小学教师和基地、营地的有关课程研发和实施指导人员进行培训,由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进行实践教育指导教师的一体化认证或职称评定,逐步解决实践教育师资队伍不足以及专业素养提升的问题。

最后,打破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边界,逐步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融合。2019年,教育部增补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相关旅行景区(点)、文博场馆、公共文化场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已有33所高职院校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开始招生,2021年有80多所院校进行该专业招生。这些新生力量不仅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也可以进入学校担任综合实践教师或实践教育指导师,与原有的综合实践师资力量融合,这将大大缓解实践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

2.课程一体化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有“不组织”原则,即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7]。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边界”课程。在原有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研学实践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既保持研学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的特性,又在一体化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师资、资源、评价等的共享和互动。王晓燕认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各学龄段特点,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立足域情、校情、生情,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籌考虑,因地制宜制订课程整合计划。”[8]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的统一框架下,以综合实践课程统率研学实践课程和劳动课程是目前最好的解决策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许多专家和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赵平提出了“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研学旅行为载体,校外实践基地为主阵地”的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模式[9];赵清霞提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劳动研学”概念[10]。两者均对实践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尝试依托营地开展劳动教

育[11],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研发“创·兰州”“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课程体系[12],均尝试将劳动与研学实践融为一体,为实践教育的跨边界融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可参考的借鉴范例,为更好地实施管理与课程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尝试将综合实践课程统筹下的无边界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包括劳动与社会实践的所有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各种形式活动中,将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的目标融为一体,既注重观察、搜集、探究、思考、交流,也注重亲身劳动、动手制作。通过课程的一体化融合,共同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目标(如图2)。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一体化融合也是课内课外的融合,既能够将课堂学习运用于实践,也能够将实践探究的发现运用于验证课堂学习。例如青岛长阳路小学的“1+8+X”课程:“1”为基础课程,即综合实践课程;“8”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国家基础课程组成的渗透课;“X”为体验课程,即侧重将劳动教育的精神贯穿到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活动中[13]。因此,实践教育既可以是课堂教学的运用、巩固、延伸、深化、提高,也可以是在课堂学习基础上新的发现、新的补充、新的提升。

3.评价一体化策略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14]既要综合体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也要考虑“组织管理”“课程实施”“运行操作”“监督调控”等多个维度的评价。运用“大数据+云平台”,融合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两大领域,是构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路径。

首先是数据一体化。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选拔制度;二是学生人数多,评价数据量大,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用“手工档案袋”记录的形式,难以准确、有效完成综合素质评价任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活动时间、活动形式、行为表现、文字材料等通过监控系统和穿戴技术输入平台进行整理,并通过系统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的数据报告,结合人工进一步审核完善,然后作为评价依据。其次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既解决政策理论研究的问题,指导实践教育的正确方向,也要将理论政策落地,并形成机制、模式引领中小学校实践操作。现代技术高效率地解决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效度、信度、精度的问题,也将复杂的操作过程、繁重的工作简单化、智能化,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打破实践教育各学科和各领域的边界,以综合实践统筹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教育,实现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的课程、管理、评价的一体化融合,必将为落实“五育”融合、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提高实践教育效率和效能,推进实践教育稳步前进和创新发展开拓出一条大道。

参考文献

[1] 王欢.创拓“无边界”教育的史家学区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5(01):10-12.

[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14-15.

[3][7] 魯志昌.无边界教育:教育的当代使命与未来样态[J].湖北教育,2019(12):31-33.

[4] 李欣,曾勤,易勇,等.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不足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01):96-105.

[5] 俞建蓉,杨建新.融合劳动教育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2(06):65-66.

[6] 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67-69.

[8] 王晓燕.研学旅行亟须专业化引领发展[J].人民教育,2019(24):13-16.

[9] 赵平.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2):165.

[10] 赵清霞.劳动教育与小学生研学旅行有机结合的路径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1.

[11] 东方绿舟,刘伟,张俊丽.关于依托营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的思考与探索[J].上海教育,2021(08):152.

[12] 雷静,翟向军.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以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9上):1-2.

[13] 戴茜.“三维三融”,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赋能[J].小学教学研究,2021

(08):21-2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广西“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2021B11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研学边界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拓展阅读的边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