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外部风险与化解策略

2024-03-27 06:46华黛梅
经济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國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治理的理论基础。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提升面临来自外部的多维度风险。提高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促进文化交流,提升理念认同;依托“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国际能源治理体系;通过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我国能源转型治理方案与成效,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能源转型 国际话语权 外部风险

中图分类号:F061.3;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025-02

能源转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缓解气候问题、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能源转型目标——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发展的新赛道,清洁能源因其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与市场空白,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新领域。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努力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与开发,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技术水平,以降低碳排放量,并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国际合作,为国际社会贡献公共产品。即便如此,我国依旧未收获与实力和贡献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能源转型话语权提升面临来自外部的多种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提升中国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的理论基础,二者结合将是破除西方国家对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打压的有力方式。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国政府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各国摒弃相互对抗的观念,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国际事务,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相互尊重,协同发展。意大利学者帕兰迪表示,中国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意义重大的方式努力促进多边主义及各国合作。

(二)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一种国际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意志和行动而通过言语表达施加影响的能力[2],与一国的综合国力之间有较大关系。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则是指一国在推动国际能源转型进程中,能够发表意见、以自身行动、参与全球能源转型相关规则制定,并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权力,不仅体现了该国国内的能源转型实力,还体现该国对推动其他国家和地区能源转型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目前,国际能源体系及能源博弈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拥有人才、技术、政策、资源储备等诸多优势,为保障本国能源利益,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能源资源和战略运输通道的控制,并且加强对清洁能源原材料、技术方面的垄断,让全球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话语权受到多方面压制。而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打破美西方话语权垄断现状,促进全球能源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二、以构建“五个世界”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的逻辑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为其提出了实现路径——以构建“五个世界”为总体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推动能源转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与实现路径,能源转型话语权提升,将更有利于我国助推国际能源转型,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有助于我国推动国家、地区、国际能源组织之间相互协调与沟通,以协商对话搭建能源转型的沟通之桥,化解因能源问题产生的冲突,从而建立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能源合作关系;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由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成为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的最大挑战,[4]中国始终秉持着“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随着中国能源转型话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将更多地参与全球能源规则制定,将“共建共商共享”的理念与能源转型治理相结合,促成国际社会达成紧密合作以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能源危机加速了各国能源转型的进程,导致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南北鸿沟”日益显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转型瓶颈,[5]中国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共治”理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国际社会摒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同时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推进全球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6]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对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领域贡献的肯定,这将激励中国以更加积极姿态投身国际能源转型治理,不断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推动能源清洁发展的中国方案。

三、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面临的外部风险

国内能源转型如火如荼,多项清洁能源技术已经世界领先。在致力于推动国内能源转型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为推动国际能源转型努力,但在此过程中面临来自外部的多种风险与挑战,成为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提升的重要阻碍。

(一)文化差异:导致对我国国际治理理念产生误读

我国国际治理理念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的是自古以来“天下一家”与“世界大同”的文化观。在中华文化当中,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实现“和而不同”,可以求同存异、彼此理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我国所推动的文化交融是基于文明多样性开展的文化交流互鉴,而西方的治理理念主要是在一元论逻辑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其实质是一种冲突型治理观,是输赢泾渭分明的“零和博弈”思维。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我国全球治理理念存在被误读的问题,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

(二)治理失序:影响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公平、合理的能源秩序可以对冲西方大国在能源治理上的话语霸权,给世界各国提供参与能源治理的平台与机会,也为我国能源治理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有利条件。但在当前大国博弈的政治环境下,导致国际能源秩序不稳定因素增多,许多国家将重点领域产业转出而回流本国,降低了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虽然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部分稀有金属供应链总体看似呈现中国主导供应的情况,但是这种“主导”只是产能上的领先,而非实际权力上的操控。关键矿产供应安全是保障能源转型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关键矿产能源存在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供应源过于集中等问题,这将给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链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除此以外,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还要应对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三)舆论抹黑:试图削弱我国能源治理国际贡献

从推动开展中国—东盟、中国—阿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合作,到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相关会议,我国一直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能源清洁化,同时积极发展国内清洁能源技术,与全球各国分享公共产品。但近年来为能源治理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时常被刻意忽略。为了削弱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部分国家通过操控舆论来抹黑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良好形象的树立,影响我国开展能源转型国际合作。

四、化解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面临的外部风险

在多边主义缺失、信任赤字、共识危机、责任缺位问题的重重阻碍之下,全球治理面临严重困境、态势低迷,亟需合理、公正的治理理念来重新带动世界发展。此次能源危机给我国提供了打破西方大国主导能源话语权的有利时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帮助我国应对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面临的外部风险与挑战。

(一)文化交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好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理论基础

利用跨文化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广泛认同,促进文化规范、治理理念获得认同、达成共识。[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减少文化冲突,提高相互适应性及认同感。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顺利,相互理解、认同,国际合作就容易开展,即使出现矛盾,也相对容易解决。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表达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深入了解他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利用“本土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提升理念认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

(二)秩序重构:依托“一带一路”,推动国际能源治理秩序变革

能源转型发展,需要安全有序的国际能源秩序作为基础。自“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成立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用开放包容的合作胸怀,为沿线国家铺就了一条高效优质的清洁能源合作之路。“一带一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也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的重大机遇,在清洁能源合作政策指引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清洁能源合作,根据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特点,为各合作国家量身定制特色绿色投资项目,结合“赤道原则”完善项目环境风险防控与监督,降低对东道国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风险;展开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合作,丰富中国关键矿产资源进口渠道。“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以其促发展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合作形式,将成为有力推动全球多边能源治理的“跳板”,为最终实现能源转型多边治理奠定基础。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合作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提供良好的经验与方案参考,同时也为我国引领国际能源转型治理打好基礎。

(三)促进传播:传播中国声音,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

话语权并不当然与国家实力自动匹配,需要一国积极构建并进行传播,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我国的制度优越性及国际贡献。在提升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上,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我国为推动国际能源转型治理所作出的贡献。以传统、官方的新闻媒体为主进行宣传,向世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表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合理利用当下具有传播力强、使用率高、用户面广等特点的新型社交平台,突破语言、文化、地理的障碍,加强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态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在促进传播的同时,还要动态分析国际舆论态势,及时研判并打击政治谣言,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及舆论的垄断与操控,强有力地回击负面舆论,扩大正面舆论空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营造清朗健康的舆论环境。

五、结语

中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治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始终在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提升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面对外来风险与挑战,要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国际媒体平台传播中国声音,彰显我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防范化解外部风险,积极推动我国能源转型话语权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吴贤军: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理论、现状和路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3] 张倩倩,吴园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五个世界”探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9(05):26-30.

[4] 岳树梅.“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构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30.

[5] 林子涵.全球能源转型面临“南北鸿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4-20(006).

[6] 李强.推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2023-06-24)[2023-10-30].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4892.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7] 陈方刘.运用中华文化提高国际话语权[J].人民论坛,2021(29):42-45.

[8] 任洪生.跨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现实、挑战与应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02)

[作者简介:华黛梅(1998—),女,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能源法。]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