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家族观念的“从X+V 到Y”语义研究

2024-03-27 09:19韩立秋缪志波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体构式原型

高 原,韩立秋,缪志波

(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技术部(高职所),广东 广州 510300;2.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0625;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广东 广州 511483)

与“从X 到Y”结构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学界较少关注“从X+V 到Y”。这是因为大部分学者在分析“从X 到Y”结构时,认为“从X+V 到Y”是“从X 到Y”的一种情况。朱军明确指出“从X+V 到Y”不属于“从X 到Y”构式,原因是从“从X 到Y”构式中X、Y 都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建构,同时“到”以及“从X 到Y”前面后面都不能出现时体成分[1]。笔者认为,无论是句法结构、表义类型还是语义特点,“从X+V到Y”都有别于“从X 到Y”,值得研究。朱军研究认为“从X 到Y”构式的表义类型有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物范围、事物范围和行为范围,表示的范围多数是静态的,也有动态的[1]。与“从X 到Y”构式相比,“从X+V 到Y”的发展突破了空间范畴,不仅表达空间位移义,还拓展出非空间义,表示时间、数量、事物和人物的发展变化,该结构最突出的语义特点就是表动态。储泽祥从空间位移的角度研究了“从X+V 到Y”结构[2],而方所范畴的非空间义用法研究是近年来新的增长点,但这些研究还稍显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有待进一步挖掘[3]。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在共时层面上采用构式家族定位法研究“从X+V到Y”构式语义:先确定目标的原型构式及其语义,在此基础上探求这一原型构式的扩展语义及其形成机制,从而获得整个构式家族及其各成员的语义。

一、“从X+V 到Y”构式的原型构式及其意象图示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具有不可预测性[4]。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具体的短语和句子由于其组成成分的不可代替性归为实例构式;半开放或全部开放的固定结构、句型及其词类范畴等形式属于图式构式[5]。“从X+V 到Y”属于能产型的半开放图式构式,形成了既有常量又有变量的框架,其中常量“从”和“到”充任框架,使用者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往变量X、Y 和V 填充不同的词语从而创造新的构式。变量的变化能够带来构式义的扩展,从原来单一的原型构式义引申出越来越多的非原型构式义,构式也在这一过程中扩展成多义结构,从而形成一个构式家族,对“从X+V 到Y”构式家族的语义探讨需要从变量X、Y 和V 的语义类型中寻找源头。

(1)她发现昔日的热情在迅速降温,而她又无法挽回失去了的爱心时,她从复兴门一直走到了建国门还不知究竟在寻找什么。(1994 年《报刊精选》)

例(1)的“从X+V 到Y”构式中,X、Y 是处所词“复兴门”和“建国门”,表示空间位移起点和终点,V是位移动词“走”,整个构式表示“物体空间位置在走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地点名词+位移动词+地点名词”是“从X+V 到Y”的原型构式。

当X 和Y 为表示地点、处所的词或短语,V 是位移动词时,如走、绕、转、挪、扔等,“从X+V 到Y”的原型构式形成一个共同的路径位移意象图示,见图1。

图1 空间位移意象图式

图1 意象图式语义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在运动中发生了变化”,“从X+V 到Y”构式最基本的意义类型是空间位移义。表示空间位移义的“从X+V 到Y”构成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位移主体、位移起点(X)、位移动词(V)和位移终点(Y)。根据变量X 和Y、位移体和位移动力的关系、位移体是否发生物理性位移,“从X+V 到Y”原型构式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变量X 和Y 的语义

在“从X+V 到Y”的原型构式中,变量X 和Y 的语义主要有四种类型:“起点-终点”“经过点-终点”“路径-终点”“方向-方向”。例如:

(2)一次父子俩竟然从清华园走到了西直门。(中国核电网2022-11-24《李德平:他是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也是永恒的追问者》)

(3)颂莲就把木梳从窗里砸到她的身上,颂莲喊,不准烧就是不准烧!(苏童《妻妾成群》)

(4)他连忙避开它,又从圆拱桥上走回对岸去。(巴金《家》)

(5)他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小世界里转,虽然也能随时发现些新东西,遇必要时,他得装作两个人或三个人,从东跑到西,从西跑到东,以便显出生命的火炽。(老舍《牛天赐传》)

(二)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

根据位移体和位移动力的关系,“从X+V 到Y”构式分为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自移事件是指位移体是动作主体或施动者,位移动力来源于位移体本身;致移事件是指位移主体是受动者,位移的动力来源于施动者或致使者[6]。例(1)位移主体是有生物“她”,属于自移事件。

(6)在某条舰艇上,两个平时最不得人心的高级军官被迫互殴直至当中有一人死亡,而胜的一方则被士兵从气阀丢到太空中。(蔡美娟《银河英雄传说02》)

例(6)位移主体是“胜利的一方”,位移动力来源于位移体之外行为主体“士兵”,属于致移事件。

(三)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

根据位移体是否发生物理性位移,“从X+V 到Y”构式分为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现实位移是指位移体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发生了现实的移动;虚拟位移是指位移体并没有发生任何现实的移动却用位移动词表达的主观的、想象的移动。虚拟位移包括视觉上的位移和抽象位移两类:视觉上的位移是由于视线移动而产生的一种非真实移动;抽象位移是借助隐喻机制所造成一种抽象移动[6]。例(1)-(6)都属于现实位移。

(7)在青岛的第四天,我和徐铭石去游览栈桥,那是从海滩一直伸展到海中央的一个亭,名叫“栈桥”。(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

(8)至此,蒋介石“名正言顺”地从幕后走到台前,继续苦心经营蒋氏父子偏安台岛这台“双簧戏”。(朱小平、吴金良《蒋氏家族全传》)

例(7)是虚拟位移中的视线位移。位移体“栈桥”在现实中是静止的,没有发生任何位置的变化,但在观察者的视觉感知系统中被看成是动态的。空间位移的起点是“海滩”,终点是“中央的一个亭”。例(8)是虚拟位移中的抽象位移。“幕后”和“台前”在这里不是指戏剧舞台场景的幕后台前,而是通过隐喻指社会活动、事务中公开或内部的场合,是隐喻的起点和终点。

二、“从X+V 到Y”的构式家族及其形成机制

(一)“从X+V 到Y”构式的扩展

构式作为语言单位具有能产性,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发展以便准确表达人们的思想。“从X+V 到Y”构式同样会在使用中不断引申和发展,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变量X、Y 和V 不断地替换和组合上。上面在说到“从X +V 到Y”表示虚拟位移时,构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扩展。当构式中的变量V 从位移动词扩展为一般的动作动词,X 和Y 从表示处所、地点的名词扩展为一般名词时,“从X+V 到Y”构式义从表示空间位移义扩展为发展变化义,表示时间、数量、事物和人物的发展变化。

1.时间变化

当X 和Y 为历史朝代、年代、时节、时点、时期等时间名词,分别表示时间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从X+V 到Y”构式表示时间的变化。例如:

(9)他穿着灰色西装,花白的大背头,金丝眼镜。他从三十年代红到现在,小城市的诗人们全冲上去握手,请他题字签名。(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10)暮色降临,非洲野狗开始狩猎,它们从黄昏追逐到黑夜。(自拟句)

2.数量变化

当位移体是数目、面积、价格、高度等物理量,X 和Y 为数量短语,分别表示数目、面积、价格、高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起点和终点,V 通常为“上升、下降、上涨、下跌、提高、降低、增加、减少、扩充、消减、压缩”等,“从X+V 到Y”构式表示数量的变化。例如:

(11)比如,1993 年下半年起,“离交提取法”技术的采用,便使味精生产废液中谷氨酸的收得率从76%提高到88%……(1994 年《报刊精选》)

(12)据统计,1992 年末全省耕地面积2 536.8 万亩,比1951 年净减525.2 万亩,下降20.7%;人均占有耕地从1.42 亩减少到0.59 亩,不及全国的一半,世界1/7。(1994 年《报刊精选》)

3.事物变化

“从X +V 到Y”构式表示事物状态、特点的发展变化。例如:

(13)日机对重庆的轰炸,最疯狂是1940 和1941 年。他们从“政略轰炸”发展到“疲劳轰炸”,就是轮流出动,使重庆无法解除警报,老百姓只好躲入防空洞中去生活。(1995 年《人民日报》)

(14)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叶圣陶《说书》)

例(13)表示“日机对重庆的轰炸”这一事态的发展变化;例(14)表示“声音”特点的发展变化。

4.人物变化

“从X+V 到Y”构式表示人物职位、处境的发展变化。例如:

(15)四个月后,陈代富又从师副政委提升到原武汉军区当副政委,在去大军区报到就职之前,他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第三期青年干部学习班。(1994 年《作家文摘》)

(16)从甲A 的明星沦落到英超连替补阵容都进不了的处境,这种反差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新华社2002 年8 月份新闻报道)

例(15)表示陈代富在军队职位的发展变化;例(16)表示李玮峰在球队处境的发展变化。

“从X+V 到Y”构式还可以表示人物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发展变化。例如:

(17)现在,他从忧虑转到缜密的思考了。(胡捷、迟萌《星球大战》)

(18)察觉林宛芝近来对他的态度已经从应付、讨厌转到喜欢接近他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9)愈来愈精明的农民从出卖原木,逐步发展到搞桐木加工,各类木器厂在兰考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1998 年《人民日报》)

例(17)表示索罗心理的发展变化,“忧虑”和“缜密的思考”分别表示索罗心理发展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例(18)表示林宛芝对他的态度的发展变化,应付、讨厌和喜欢是林宛芝态度发展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例(19)表示“农民从事木业”这一行为的发展变化,“出卖原木”和“搞桐木加工”分别表示农民从事木业发展变化的起点和终点。

(二)“从X+V 到Y”构式家族及其形成机制

构式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抽象意义,而且通常构成一个意义密切联系的构式家族[7]31。和语素、词语一样,构式作为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即原型构式义(中心义)和非原型义(非中心义)。构式虽然具有多义性,但它具有一个相当确定的中心义,这个中心义是构式家族其他构式意义引申的基础。在“从X+V 到Y”构式家族中,“从+地点名词+位移动词+地点名词”是原型构式,“空间位移”是构式的原型义,即中心意义,而构式变量X、Y 和V 不断地替换和组合会造成构式意义由中心义向非中心义发展变化。那要如何确定这些发展出的意义呢?Goldberg 认为:“其他不同但又相关联的意义必须参照特定动词的类型。”[7]34在探讨“从X+V 到Y”构式家族其他成员意义时,需要参照X、Y 和V 三个变量的语义特征:当“从X+V 到Y”构式中的X 和Y 不再是地点名词而是一般事物名词,V 也进一步扩展为没有位移意义的动词,“从X+V 到Y”源构式就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位移范畴,产生了新的范畴,从空间位移义引申出非空间义,即发展变化义,包括时间变化、数量变化、事物变化、人物变化,这些互相联系的意义构成了发展变化范畴。“从X+V 到Y”构式扩展和范畴形成的过程,见图2。

图2 “从X+V 到Y”构式扩展

从图2 可以看出,在“从X+V 到Y”构式扩展的过程中,隐喻起了关键作用。空间位移作为物体运动的一种最常见形态,其运动的内部结构最先且最容易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8]。空间位移首先在人们的认知域里形成意象,并进一步抽象为空间位移的认知图式(图1),这种认知图式投射到语言,“从X+V 到Y”构式就此形成[9]。空间范畴和空间关系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图式[10],人们习惯于把空间范畴投射到非空间范畴上,借此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建构。隐喻之所以能发生,就是人们发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处理这种事物的认知经验投射到另一种事物。在隐喻的作用下,“从X+V 到Y”源构式所形成的空间位移意象图示(图1)产生了发展变化意象图示,见图3。

图3 发展变化意象图式

发展变化图示是指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甲形态改变为乙形态,或从甲形态达到乙形态的过程[8]。时间、数量、事物、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之间和物体位移过程具有相似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蕴含着一个位移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发展变化意象图示。因此,“从X+V 到Y”引申出的发展变化义和原型构式语义位移义也是非常相似的。以空间位移义为中心,与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义共同构成了“从X+V 到Y”的构式家族。

三、“从X+V 到Y”构式的语义特征

(一)具体与抽象

“从X+V 到Y”构式从空间位移义扩展到发展变化义是具体到抽象的转变。空间位移是可见可感的,时间、数量、事物和人物的发展变化是抽象、模糊的。

(二)可逆与不可逆

“从X+V 到Y”构式表空间位移和发展变化具有方向性。有的空间位移和发展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不能互换,是不可逆的;有的起点和终点可以互换,具有可逆性。

(20)每噬一口,她都将粉团从左颊移到右颊,再从右颊移回左颊,细细嚼烂,与唾液充分搅拌,感觉着怎样滑下喉管,进入胃囊。(叶蔚林《割草的小梅(连载之一)》)

(21)尽管他从70 年代红到90 年代,尽管他已四十有六,但在足球与音乐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1993 年《人民日报》)

例(20)中位移具有可逆性,起点“左颊”和终点“右颊”可以进行互换;而例(21)中因为时间一维性决定了它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只能是“70 年代”到“90 年代”,不能是“90 年代”到“70 年代”。

(三)量变与质变

“从X+V 到Y”构式表示发展变化时,有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22)80 年代末上海人住房开始有了“厅”的概念,厅的面积从一开始的不到6 平方米发展到最近超过10 平方米。(1994 年《报刊精选》)

(23)庄则栋与前妻鲍蕙养离婚后,敦子作为老熟人,带着友情去拜访和安慰他,双方渐渐从友情发展到倾心相爱。(林赛圃《庄则栋张宁初会纽约诉往事》)

例(22)中变化的起点“不到6 平方米”和终点“超过10 平方米”是均质的,是一种量变。而例(23)中从“友情”到“爱情”的变化是不均质的,是一种质变。

四、“从X+V 到Y”构式的语体分布

截至2023 年5 月31 日,笔者在CCL 语料库按语体类型检索“从X+V 到Y”,发现该构式在文学、政论、科技和报道四种不同的语体均有分布。四种语体中,新闻语体中“从X+V 到Y”构式出现频率最高,总计4 670 次;文学语体次之,总计238 次;科技语体居于第三位,总计19 次;政论语体中最少,仅出现8 次。“从X+V 到Y”构式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报道语体>文学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从X+V 到Y”在四种语体中出现的频次和占比次(%)

从表1 可以发现“从X+V 到Y”构式在四种语体中分布的基本倾向:

第一,报道语体中的“从X+V 到Y”构式使用频率最高,总计出现4 670 次。在该语体中,数量变化义占90.7%,呈现出优势分布。新闻语体属于数量变化义优先的语体。这是因为报道语体追求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求得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清晰,在用词上多采用具体意义的动词、名词和数词,表数量变化义的“从X+V 到Y”构式语义特征与报道语体功能具有适配性。

第二,文学语体中的“从X+V 到Y”构式使用频率次之,总计出现238 次。在该语体中,空间位移义占92.4%,呈现出优势分布。文学语体属于空间位移义优先的语体。这是因为文学语体的本质特征是语言的形象性,空间位移义主要作用是对物体在运动中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进行描述,表空间位移义的“从X+V 到Y”构式语义特征与文学语体功能具有适配性。

第三,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从X+V 到Y”构式使用频率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分别出现19 次和8 次,虽然各构式义所占的比例有差别,但是由于出现的总体出现频次太低,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五、结束语

“从X+V 到Y”原型构式是“从+地点名词+位移动词+地点名词”,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在运动中发生了变化,基本构式义是空间位移义。在隐喻的作用下,“从X+V 到Y”构式的扩展突破了空间位移范畴,产生出了时间变化义、数量变化义、事物变化义和人物变化义,这一系列的变化义共同构成了发展变化范畴。以空间位移义为中心,与这一系列的变化发展义共同构成了“从X+V 到Y”的构式家族。该构式语义特点为具体和抽象、可逆与不可逆以及量变和质变。经考察,“从X+V 到Y”的构式义在语体分布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报道语体>文学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

猜你喜欢
语体构式原型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原型理论分析“门”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