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回归的工业遗产社区保护更新策略
——以沈阳市和睦路工人村为例

2024-03-27 09:05张琬丽ZHANGWanliZHUJian孙崇玉SUNChongyu
住宅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和睦工人工业

■ 张琬丽 ZHANG Wanli 朱 健 ZHU Jian 孙崇玉 SUN Chongyu

0 引言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增长主义”导向下迅速推进,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建成环境和整体风貌,与此同时,城市活动空间快速扩张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矛盾被高速发展的表象掩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城市发展空间约束加强,“增长主义”逐渐被内涵提升式的存量和减量规划替代,首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旧区更新与城市治理。

2021 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21〕443 号)文件中,沈阳市被列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从洋务派开办近代工业,到日本占据期间建立的伪满洲国工业体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类民族企业,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工业文脉的发展变迁[1]。工人村是社会主义模式下特殊的住区形式[2],建设于特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保护价值。沈阳市作为国家的工业摇篮,现代化与产业转型的时代浪潮给沈阳留下了众多亟须保护更新的工人村,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一、二环之间的和睦路工人村即是其中之一。在快速城市化与城市空间迅速更迭的挤压下,和睦路工人村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投放保护更新策略。

1 工人村价值解析

1.1 历史价值

任何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密不可分,深刻影响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关系。对于大多数的工业城市来说,工业遗存不仅仅是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初始动力,更是城市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关系的纽带,甚至影响周边更多区域的产业活动等[3],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产物,能够体现工业文化和生活风貌。城市的社会环境、人文空间、社会关系等依托于工业遗存而进行融合、变迁,留下了珍贵的实体化历史街区空间,工人村之于沈阳也不例外。

工人村的规划建设是沈阳向着现代工业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反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的殷切期盼,以及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空间完善的过程,以职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记录着整个工业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格局。工人村体现了新中国的工业文化,更是附加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烙印,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和睦路工人村属于国家建设的第一批工人村,也是东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村之一,始建于1952年,附属于黎明发动机厂等国有企业[4]。目前,工人村大部分地区已经拆除重建,保留部分仅占10.65 hm2(图1、2)。周边历史资源丰富,和睦路工人村与其周边的东塔、战俘营以及造币厂、老龙口酒厂等历史风貌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大东工业遗产保护区(图3)。

图2 和睦路工人村区位图

图3 周边历史资源

1.2 实用价值

工人村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思想源于苏联,凝聚着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筑智慧,是社会主义智慧的实体化和先进工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后续新中国的工业建筑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在当时中苏友好特殊历史环境之下,工人村的规划建设较为全面地吸取了苏联专家的方案和经验,并在建造细节上做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整,最终形成了兼具苏联式特色和新中式风格的职工居住区。在总体规划布局上,工人村建筑群落排布整齐有序,建筑以4 幢或6 幢为一组,形成合院组团,组团内部布置绿地和人行道,各组团间通过道路相连。工人村建筑单体建设水平较高,呈现典型苏联式风格:①平面布局规整,立面呈中高侧低走势;②外立面采用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设计,外立面材料多使用水洗石贴面或红砖;③屋顶多沿用四坡式,设有尖屋檐和老虎窗;④装饰和设计手法上大致统一,形成有序整体。此外,职工住房的特殊建筑属性,使得各建筑之间形成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内部空间得以有效利用,增强居民的内部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氛围,反映了理性与计划的结合。

1.3 社会价值

工人村的兴衰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市场的作用下,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被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取代。工人村作为单位职工集中生活的场域空间,极大地保留了原工业组织模式下的人文氛围,具有归属感和场所感,其生产生活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对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包括单位之间、职工群体之间,以及单位与职工的情感关系、利益关联等。此外,工人村自建成后,即承载有职工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联系,真切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体自豪感和奉献精神,职工们不仅见证了工人村的兴与衰,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无形的城市记忆,能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赋能提供重要的内生动力。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存量更新背景下,工人村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价值的挖掘与研究能够为场地保留历史文化的温度(表1)。对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价值进行差异性比较,探索精准有效的解题路径,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最终使工人村再次绽放出工业文脉的价值内涵,扩展工业遗存的更新思路。

表1 工人村价值内涵总结

2 现状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推进,城市中心区域社区日趋成熟,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曾经辉煌的工人村的发展却陷入停滞状态,其物质空间条件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已不满足居民需求,出现空间衰败、建筑破损、邻里失落等现状问题,社区亟待更新(图4)。

图4 问题形成机制

2.1 空间衰败

工人村代表着一种工业遗存,它们随着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落后于时代与社会,设施配套和社会地位也逐渐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就整体空间而言,工人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模式已然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①2000 年以后,随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商品房大力推广,沈阳市城区整体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工人村周边各类高层、多层住宅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工人村的日照和通风。② 工人村日渐老旧的基础设施和逐渐破败的环境已不适宜居住,原本协调的内部空间也不再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们需要更为生态、自由和便利的现代标准化空间。③在住房市场化、教育资源差异、产业升级等多因素影响下,地区人口流出加剧,众多职工及子女搬离工人村,空间逐渐走向衰败,最终导致工人村社区空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断层。

经实地走访发现,和睦路工人村西侧地区已经拆除重建为高层住宅建筑,仅黎明二街东侧部分保留相对较好,具有潜在研究价值。部分居民已搬迁,预计将进行拆除改造等工作,仅存少部分建筑仍在使用。

2.2 建筑破损

和睦路工人村作为由苏联专家援建的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苏联式住区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包括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围合式居住组团、中央绿地空间、各组团沿轴线对称分布等。此外,外立面色彩、老虎窗、浮雕和雨檐构件等建筑元素结合了东北地域特色和苏联风格(图5),成为极具地方风采的建国初期时代特色建筑。但由于原有基础设施的缺乏和时代条件限制,建筑已不能满足当前居民的使用需求,居民改建需求旺盛,加之早期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自发改造情况频发,包括阳台室内化、下水系统私改、门窗开闭、空调外机新装等行为。各类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自发改造,使建筑肌理遭到破坏,建筑结构受到威胁,建筑风貌的完好性、系统性不复存在。

图5 和睦路工人村建筑保护元素

自发的改造行为不仅会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与滥用,还会使地区特色风貌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长此以往,将会对和睦路工人村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黎明二街西侧建筑破损较为严重,保留建筑数量较少,已实施市场化改建。相比之下,黎明二街东侧地块相对完整,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历史文脉价值,因此可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或利用。

2.3 邻里失落

以实地调研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社区内居民年龄结构和沈阳市大东区、沈阳市以及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现,截至2022 年,工人村内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市及全国水平(图6)。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国企职工及子女多数已经搬迁,工人村内仅有少数退休职工居住;另一方面,当前社区住户中外来租户比例高,社群不具有稳定性,社区活动组织也未形成体系。因此,社区内部并没有形成相对凝聚的人文氛围和邻里关系。整体来看,社区邻里失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人群构成变化。原住户的搬离和外来租户的迁入,使原有人群构成发生变化,拥有共同话题和场所记忆的居民逐渐减少,居民间的亲切感和社区归属感逐渐降低,社区交往活跃程度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②空间功能不再适配。随着周边用地功能转化和企业管理转型、居民搬迁以及人群构成变化,居民与工作单位的联系近乎中断,宏大的公共空间和配套功能性建筑也一并失去其使用价值,不再具有组织社群活动、促进邻里交往的功能。③社会思潮流变作用。建国初期,在集体主义思潮影响下,职工群体具有高度的集体意识和坚不可摧的友谊链。然而,个人主义思想兴起的当下,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传统邻里交往和社群组织模式失灵。因而,面对人群构成、空间功能、社会思潮等新变化产生的新要求,需要形成相应的空间响应对策,以修复、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最终促成工人村的整体空间活化。

图6 人口年龄结构比较

3 保护更新策略

综上所述,和睦路工人村有着独特的社会关系结构和基础空间,反映出地区工业的发展时代特征,展现出重工业的浮沉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复兴发展历程,因此更新改造时对其多维价值的维系至关重要。

3.1 建立整体嵌合的保护更新框架

保护更新策略首先立足整体城市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匹配,建立统一的遗产保护框架(图7)。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东工业遗产片区—民族工业遗产群”,该历史片区是中国第一个生产及生活配套完善的工业区,也是伪满洲国时期盟军战俘居住区和劳工生产区,同时还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是沈阳现存民族工业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片区内黎明厂曾是近代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建国初期156 项工程之一[5]。一方面,应划分遗产保护片区衔接总体规划,重点保护大东、七二四、铁西、三台子等传统工业区内的工业遗产资源,打造工业遗产集中保护与展示片区,凸显城市重要的工业地位与独特的工业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划定遗产保护地区衔接控详规划,重点保护东塔地区、和睦路地区、战俘营地区以及造币厂、老龙口酒厂等工业遗产集中分布的区域,利用铁路沿线修建铁路线性公园;加强内部各公共空间的组合形式,包括工厂遗址、工人村、职工活动区域等,集中布局形成“东北—沈阳”地区工业历史遗存展示窗[6]。

图7 工业遗产保护框架

3.2 完善坚实稳固的社区支撑体系

3.2.1 生活设施完善

2021 年1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8],沈阳市积极响应完整社区建设,并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基于该指南和相关案例,针对和睦路工人村内居民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现象,提出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建议,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改进交通组织,提升住区综合环境。首先,面向多类人群,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丰富教育、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供给,完善诊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保障性设施。其次,设置老年食堂、老年大学等品质提升型设施,用于满足适龄老年人生活需求,改善生活品质。最后,充分考虑实际发展需要,建设充电桩、医养结合等新兴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以此形成设施友好、社群互助的混龄社区,重新焕发地块活力,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图8)。

图8 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建议图

3.2.2 新兴产业嵌入

工人村自身作为国企工厂的附属区域,实质并未有其他产业,其内部的产业活动高度影响着该社区的兴盛[7]。基于社区老龄化现状和适老化改造的实际需要,以保障老年人需求为基础,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首先,鼓励健康工作者积极参与,建设老年公寓,在社区内开设药房、诊所等便民医疗设施服务工人村居民及周边人群,满足基础医疗需求。其次,在工人村建筑升级和环境改造中嵌入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户外运动场地,匹配空间需求;并在常规社区服务中融入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升级,组成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图9)。最后,依托工人村独有的街区肌理、集体主义精神和工业文脉传承,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策划引导,植入文化创意等新型消费场景,组织老年教育平台,鼓励职工群体就近就地再就业,讲述地区发展故事,传承地方记忆,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实现新兴产业空间与传统居住空间的整体融合,促进社区产业支撑体系的完整构建。

图9 社区产业体系

3.3 构建相互匹配的保护更新方式

工人村内和睦北一路和中心轴线将地块分割成4 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图10)。每个组团的历史文化属性、建筑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应选择不同的保护更新方式以相适应(表2)。

表2 保护更新方式

图10 和睦路工人村保护更新分区图

3.3.1 整体保护

和睦路工人村处于沈阳市历史保护地块中,因此在进行保护更新时,一方面,应注意延续规整有序的住区平面布局,保护工人村内现状道路、广场和绿地等构成要素及其形成的公共空间,维持特色建筑围合形式,延续工人村内部原本的空间肌理,重塑工业遗产存留的特色空间;另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建筑单体及历史元素,沿用建筑四坡屋顶及木屋架形式,拆除自发修建的阳台、门窗等,重点保护建筑立面浮雕构件、屋顶檐口、踢脚线等特色历史元素,复原原本的建筑立面形式和尺度,恢复清水红砖和水洗白贴片的色彩风格。

3.3.2 功能置换

功能置换方式一般分为建筑整体置换和建筑局部置换两类。①建筑整体置换。保留L 和U 形建筑平面布局及转角单元空间。有效利用中心轴线处厂长楼等公共建筑,进行整体功能置换,面向社区异质化社群,引入综合活动中心、康体服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提升不同年龄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建筑活化利用,促进中心轴线处开敞空间和公共建筑的融合(图11 a)。②建筑局部置换。有效利用建筑内部闲置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布置相应的现代化生活设施,如在建筑底层植入便利店、咖啡厅和老年食堂等便民设施,塑造室内交流场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加强不同人群的交往联系(图11 b)。

图11 功能置换示意图

3.3.3 建筑植入

和睦北一路北侧组团1、2 中建筑质量较差,可以进行部分拆除,并重新植入新建筑。

(1)要注意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受,在维持贴线率和层高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新旧建筑的拼接组合,不改变建筑高度与街巷宽度的空间关系及尺度,使居民保持熟悉的行走感觉。

(2)要注意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沿街新建建筑采取与保留建筑相协调的四坡屋顶形式,延续清水红砖墙的立面风格,并将其围合形成的中庭作为拓展空间来扩大建筑体量;中庭采用水洗白贴片式风格,统一新建建筑和保留建筑风貌。

(3)应控制新建筑和旧建筑的高度关系,新建筑层数控制在3 层左右,局部进行抬高或降低处理,形成富有趣味的错落空间(图12)。

图12 新旧建筑拼接形式

3.4 组织友好活跃的邻里交往关系

3.4.1 交通组织

保护更新通过以下3 种方法来组织社区内的慢行交通系统,提升社区居民日常通行的便利性和可达性。①优化步行体验。采取增加减速带和收紧交叉口等方式降低机动车车速,保障社区居民步行的安全性(图13a)。②构建空中连廊。搭建二层连廊以串联4 个组团,并修建楼梯、电梯等装置,形成无障碍通道通向连廊,为社区居民创造便捷且连续的行走线路(图13b)。③设置潮汐车道。在和睦北一路道路中间设置可伸缩装置,通过装置的升降控制车行空间变化,在车流量较小时间段,可将部分车道转变为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图13c)。

图13 交通组织示意图

通过步行友好街区、空中连廊、潮汐车道的设置,不仅可以营造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给予社区居民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还可创造不同场所、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塑造丰富多变的人文景观,以期创造多样化的邻里交往方式,增大不同社群交往和协作的可能性。

3.4.2 场所构建

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和人性化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载体。①构建社群共享的交流平台。将围合式居住组团形成的中心庭院作为开敞活动空间,定期举行派对、聚会等活动,增强社群内部凝聚力和不同年龄社群间的交流(图14a);利用职工开放厨房等有集体记忆的场所,在室内营造富有生趣的交流活动空间,如共享厨房、茶室等,为青年人群提供社交场所(图14b)。②注重日常管理的人文关怀。利用闲置平台设置科创空间,引入可实时感知老年人需求和身体状态的高科技产品;根据信息数据反馈,实现交通减速慢行引导,以及快速便捷的送餐、送药等个性化服务(图14c);选择芳香植物、可食植物和药用植物作为社区绿化植物,并定期组织耕种劳动,以缓解社区老年人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感。③创新循环流动的互助模式。引入“时光银行”系统,年轻人通过照料老人等志愿服务,将工作时长计入互助系统,通过比例换算,转移到自家老人或自己今后受看顾的时长,使工人村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为社区老龄化提供可持续治理新路径(图14d)。

图14 场所构建示意图

4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愈发紧迫,有必要探究工业遗存保护与整体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更新保护对象展开价值解析,结合人本尺度、人文环境等要求,统筹协调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方向,保障街区历史性的保护利用和生活性的延续拓展。基于和睦路工人村的工业遗存现状,本文解析工人村历史价值、实用价值、社会价值构成,并分析和睦路工人村的工业遗存现状,最终从保护更新框架、社区支撑体系、建筑保护方式和邻里交往关系等4 个方面提出相应保护策略。

工人村是沈阳的重要建筑遗产,其更新保护行动要以工人村传统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为基础,保护传统工人村的空间肌理和建筑建造形式,引入社区产业支撑体系,促进工人村居民的交流融合,焕发整体工人村的空间活力。与此同时,在今后的更新保护工作中还要注意兼顾各方利益,在旧区复兴的同时挖掘新的场景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促进城市再生。

猜你喜欢
和睦工人工业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和睦”
你会怎样做?
齐心
工业人
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在和睦桥港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调配工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