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清散脐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寒湿凝滞型痤疮验案※

2024-03-28 16:03王莹张蕊玉杨扬荀琦尤玉伟马玉侠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2期
关键词:刺络丘疹痤疮

王莹,张蕊玉,杨扬,荀琦,尤玉伟,马玉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

痤疮,中医又称为“粉刺”“面疮”“酒刺”等,俗称“青春痘”,好发于青少年。痤疮发病部位多在皮脂腺分布比较丰富的部位,如面颊部、额部及下颌部,严重者可累及前胸、后背。该病以黑头、白头、粉刺、丘疹等多形性皮损为主,后可形成脓疱、结节,甚至硬结性囊肿,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痤疮长期存在可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及工作生活,引发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药物口服及局部药膏外涂等,但西药毒副作用较大,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易导致病情复发;中医治疗该病方法多样、疗效独特[1]。本文介绍运用隔药脐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寒湿凝滞型痤疮案例1则。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22岁,2021年9月12日初诊。主诉:面部丘疹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自2021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丘疹反复发作,色红黯,部分有脓头,曾自服药物(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及外用阿达帕林凝胶、红霉素软膏等药膏,效一般。近3个月症状加重,曾于平原县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痤疮,予以甲硝唑软膏外涂、中药汤剂口服、局部火针点刺等治疗,效一般。刻下症:面部大量炎性丘疹,散在脓疱,色偏黯,初起时触痛,下颌及两侧脸颊数量较多,偶散见于前胸部,易起皮,偶有晨起下颌痒感,有多处褐色斑沉着,熬夜及食辛辣刺激后加重,无明显缓解因素。偶有恶寒,手足发凉,平素急躁易怒,自觉压力较大,晨起口干、口苦,纳可,睡眠时好时坏,偶有入睡困难,醒后感觉乏力,大便日行1 次,大便成形,质偏干,小便正常,口淡不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舌质黯淡有瘀点,脉弦涩。2021年9月7日来月经,5d净,量可,色红黯,有血块,经前双侧乳房胀痛,经行小腹偶有坠痛,得温则缓。中医诊断:痤疮。证型:寒湿凝滞,郁火内伏。①隔药脐灸法。选用温清散进行隔药脐灸。方药组成:巴戟天、淫羊藿各30g,丁香、枳实、桂枝、白芍、栀子各12g,黄芩片、肉桂各9g,冰片6g。上述药物经超微粉碎,密封至阴凉处备用。制作面碗及艾炷:根据患者肚脐及体型大小选取面粉40~50g,用温水调和成软硬适宜的面团,将面团揉至光滑,制成高5~6cm、直径6~7cm 的面碗,在面碗中间留有直径约2cm 的圆孔。艾炷由3 年左右的陈年艾绒制成,直径1.5cm,高1.5cm,燃烧中不易掉灰,每炷能燃烧15 min 左右。操作:治疗前用TDP治疗仪预热,嘱患者排空尿液,平躺至治疗床上,露出肚脐,将面碗底部预热,平放至肚脐上,并将面碗中间圆孔对准肚脐,选取适量配制好的药物倒入圆孔,以填满肚脐为度,将艾炷放至圆孔之上点燃,至完全燃尽后换第2炷,施灸时间约1.5h。灸闭后取下面碗,留少许药物于脐中,以干棉球覆盖,施以无菌胶贴固封,留药24h后再取下胶贴。其间如有任何不适,应立即自行取下,并以温水清洗。注意事项:患者在留药期间如果存在过敏现象,可于施灸部位撒一层薄面粉,再将面碗置于上方,施灸2h不留药。施灸期间嘱患者闭目养神,灸后留药期间嘱患者勿食生冷、油腻、辛辣食品及海鲜、羊肉等发物,忌烟、酒,如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就医。②刺络放血、拔罐。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大肠俞、膈俞。操作:患者施灸结束后,取俯卧位,医者用75%酒精棉球对所取穴位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快速点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背部内含有胸腔、腹腔脏器,直接刺络有风险,操作时可用左手提捏皮肤,用右手持针快速点刺,以免造成气胸或伤及脏器,点刺力度尽量保持一致),然后在相应穴位拔罐(4号罐,内径5.0cm,外径6.5cm)8~12min后起罐,紧接着迅速用消毒干棉球将溢出的血液擦拭干净,以免弄脏患者衣物或治疗床单。每穴出血量为1~2mL。注意事项:刺络放血属于有创操作,应保持无菌环境;治疗前后,施术部位严格消毒,嘱患者24h内禁止洗澡,避免感染。隔药脐灸与刺络放血、拔罐均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期间嘱患者禁止化妆及食用高糖及辛辣刺激食物,不得自行挤、捏或用针挑破患处,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便通畅及愉悦的心情,清淡饮食。

在一诊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诉腹部有温热感及肠鸣增强等感觉,温热感向会阴及胃脘部传导,背部刺络放血拔罐后自觉面部瘙痒感减轻,心情舒畅。

治疗2次后,患者诉面部丘疹减少,下颌部瘙痒明显减轻,前胸部丘疹消失,继续前方治疗。

治疗3次时,患者两侧脸颊、丘疹大部分消退,留有部分暗红色痘印,下颌部瘙痒感及皮肤干燥感消失,晨起乏力感减轻,睡眠质量较前改善,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有少许瘀点,脉微弦。继续用上方治疗并加用外用方敷贴患处治疗。方药组成:蝉蜕、僵蚕、乌梅肉、白芷、酒大黄、乳香、没药各9g,人工牛黄、冰片各6g。7剂,研细末,患处贴敷。使用方法:每日取适量药粉,用隔夜绿茶水调成膏状,取适量外敷于患处,待药膏变干后再敷一层,重复3次以巩固疗效。

治疗4次后,患者面部丘疹基本全部消退,偶有散在暗红色小点,情绪平稳,睡眠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平和有力,停止治疗。嘱患者平素注意休息,勿过食辛辣刺激及甜腻食物。

2 讨论

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认为,该病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增加、雄激素分泌旺盛、细菌感染、皮脂腺角化异常、炎性反应、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2-3]。其中,滤泡性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和炎症已被确认为重要因素。皮脂生成增加和滤泡性角化过度导致微粉刺的发展,以及痤疮假单胞菌密集生长的滤泡环境变化。痤疮假单胞菌可分泌脂肪酶、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趋化因子等促炎因子,在炎症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雄激素、微生物及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也是参与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3-5]。西医主要采用维A 酸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红斑、毛孔变大等皮肤刺激现象,疗效维持时间短,停药易复发,易引起过敏性、药物性皮疹等[6]。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痤疮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释:“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寒邪、风邪等外邪侵袭并郁于肌表,致经络闭阻,邪聚脂凝而发生痤疮。“郁”是痤疮病机的高度总结。《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指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外科大成·肺风酒刺》提出:“肺风酒刺……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云:“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可见,痤疮是因外感热邪或风热、暑湿之邪,或素体血热,或喜食辛辣、肥甘而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于局部而发。《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汗出毛孔空虚,为湿邪所侵,则郁聚而发为痤。外感湿邪,如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或嗜食甜腻肥甘之物致湿热内生及脾虚不能运化,使湿邪郁聚于局部,导致痤疮[7]。本案患者平素晨起乏力,偶有恶寒,可知患者脾胃功能较弱,加之患者平素喜食甜食,脾胃功能受损,以致寒湿停滞;患者易急躁,又喜食辛辣之物,湿郁化热,睡眠不佳,寒湿凝滞于体内,加之郁火内伏,湿热蕴积于肌肤,故发此病,治应温清并用,以散寒化湿、清热降火为法。

隔药脐灸法治疗的主要部位在脐部。脐为神阙穴所在之处,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有“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元神之阙庭,后天之气舍”之称,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联系于此,且此处具有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微血管丰富的特殊生理结构,灸此处可使药物更易进入人体发挥作用,达到激发脏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脐疗方中,肉桂、枳实、桂枝、白芍健脾化湿,活血理气;淫羊藿、丁香除湿健脾;冰片、栀子、黄芩祛除郁热,泻火除烦;巴戟天助阳除寒,以化湿邪。隔药脐灸所用面碗主要成分是小麦,入脾经,亦有健脾化湿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散寒化湿、清热降火之功。脐灸结束后将脐中药末以医用胶布封固,能够加强药物的近治作用[8]。

刺络放血疗法是指利用各类型的针具点刺人体某些特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泄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止痒的作用[9]。拔罐疗法是以罐类为工具,利用各种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祛寒除湿、疏经活络、拔毒吸脓、扶正固本目的的方法。刺络放血结合拔罐疗法可以有效促使湿热毒邪的排出,进而达到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祛腐生新的效果[10]。根据《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拔火罐,吸尽恶血为度”,可知刺络拔罐将体内瘀滞的“恶血”排出体外,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行气活血的目的。本例患者所选大椎为人体督脉的穴位,主一身之阳,故大椎放血可泄诸阳之邪热,达到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排毒消肿之功[11]。肺主皮毛,脾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化水湿之功,故取肺俞、脾俞、大肠俞能清泻肺胃之火、祛邪除湿、通利肠道,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膈俞为八脉交会穴之血会,可调血理气,滋阴养血。诸穴合用,达清热泻火、活血化湿除瘀之功,促进痤疮的消退。

药物外敷疗法是药物粉碎、捣烂取汁或添加赋形剂制成散剂、糊剂、膏剂等局部外用贴敷于孔窍、患处、穴位,通过皮肤黏膜吸收、穴位刺激、经络传导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阴阳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12]。药物外敷不经过肠胃及肝肾代谢,避免肠胃及肝肾损伤,作用途径直接,适用范围广,患者易于配合[13]。此案患者所用外敷方中,蝉蜕、僵蚕、乌梅肉皆入肺、肝二经,可祛散风热,化痰散结透疹,改善皮肤瘙痒;白芷上行头目,中达肢体,下抵肠胃,通肌肤,利毛窍,走气分又走血分,既辛香散结,又入血止痛;乳香、没药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酒大黄、人工牛黄、冰片能宣散郁火。诸药合用,可散结止痒,活血生肌,加快痤疮的消退,促进皮肤新生。

3 小结

痤疮是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与雄激素诱导的皮脂生成增加、角质化改变、炎症及痤疮丙酸杆菌在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毛囊的细菌定植有关。该病易引起面部瘢痕,可以持续到成年期,严重影响患者的自尊心。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在全世界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全球在从抗生素单药治疗转向更严格地使用抗生素治疗。异维A 酸主要用于治疗结节性痤疮,是皮肤科医生治疗中度至重度痤疮的首选药物。鉴于痤疮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对新疗法的需求仍然很大[14-16]。隔药脐灸、刺络放血、拔罐及外敷法均属于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毒副作用少、依从性强等特点,在治疗寒湿凝滞型痤疮方面收效良好。

猜你喜欢
刺络丘疹痤疮
“刺络放血补虚”渊源及机理考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