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4-03-28 00:15李锦红马玉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

李锦红 马玉佳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阵地,如何在网络空间有效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十分紧要的重大课题。文章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分析网络空间传播场域相较于传统意识传播场域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自由性、隐匿性、圈层化等,进而分析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现实困境,即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新媒体传播方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侵蚀大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公众理性缺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文章最后尝试提出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即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传播场域和新媒体传播技术,加强思想引领,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严厉打击网络空间违法犯罪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增强民众情感认同的基点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夯实网络空间这一情感交融的重要阵地,注重公民理性培育与政治素养提升,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新媒体传播;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12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在于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实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主流意识形态即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赞同、接受和遵从。在当今时代,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饱含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内容,在无形或有形中影响和塑造着广大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2]。如何在网络空间有效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空间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场域的新特点

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场域,网络空间环境呈现出独有的自由性、隐匿性、圈层化特点,网络空间中正在形成愈加复杂的传播场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产生了显著影响[3]。

(一)网络空间的自由性

要成为一名网民几乎没有任何准入门槛,网络空间平等地接纳任何个体及其思想,网络论坛让人们可以很自由地超越时空的局限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4]。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赋予了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等的话语权和传播权,在传统的传播阵地中,主流意识形态往往占有话语的主导权,而在网络空间中,能够隐秘地进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生成与传播,滋生出不可轻视的空间力量。

(二)网络空间的隐匿性

由于网络空间的非实名制特点,人人都能在网络空间“隐身”,網络的匿名庇护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一些非理性的网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易被各种错误意识形态所诱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网络空间中,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错误意识形态往往以隐蔽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是正确的观点和理性的表达,实际上暗含着不良诱导和消极导向,这些形式的变化使得在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威胁更加隐蔽。

(三)网络空间的圈层化

在网络空间中,在算法的行为分析和精准投送之下,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浏览符合自己偏好的网络内容[5],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隐形的圈层。处于特定圈层中的人更易产生抱团效应,产生舆论偏见,针对某些社会议题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进而引发群体的消极情绪,导致一些敏感话题极易被引爆。圈层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封闭化,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进入特定的圈层中去,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多重障碍,要破除重重屏障才能进入圈层,这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难度。

二、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

由于网络空间的圈层化、隐匿性等独特属性,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主导权被削弱、话语权进一步分散以及敌对势力侵蚀等诸多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和西方文化纷纷拥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持续交锋并不断挤占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6],弱化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和选择,尤其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年人来说,极易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从而背离和抛弃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中,一些社会思潮往往采取更加隐匿性的方式存在,甚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外衣,混淆视听,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辨识度,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在网络信息技术赋权的背景下,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一元化话语传播主体的格局被打破,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进一步被削弱,甚至陷入“边缘化”的险境。在话语叙事上,传统媒体在话语表达方面更加注重整体性,叙事方式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而为了迎合当今大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日益碎片化,破坏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叙事[7],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被拆解,导致公众无法准确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部内涵,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

(三)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侵蚀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部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渗透[8]。目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场域,其在网络空间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自由、民主、人权”包装为“普世价值”,利用互联网向网民进行渗透,目的就是动摇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除此之外,西方国家还通过互联网炒作和放大社会热点问题,激化民众的不满情绪,将渗透的重点放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年人身上,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引导青年一代背离主流意识形态,《十条诫令》作为美国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的集大成之作[9]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公共理性的缺失消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公共领域,使得具有相同呼声的人们汇聚成一个圈群,从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呼声和集体力量,而一旦群体被极端情感主导理性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旦理性的缺口被打开,各种错误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趁虚而入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除此之外,一些人在网络舆论的渲染下,不再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而是采取情绪化、极端化的方式进行网络舆论表达,对网络舆论不加辨别地信任,以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进行公共事件评论,从而简单地形成“仇官”“仇富”等扭曲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充满了不信任,这极大地消解了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构思

面对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的诸多困境,要迎难而上,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依法管理网络空间的各种乱象,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思想引领: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

在网络空间中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一是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技术,选拔优秀大学生作为网络梯队建设主力军,以朋辈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作与正向宣传[10]。二是加强技术赋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网民意识形态观点和行为分析画像,并根据个人兴趣特点进行精准化推送和引导[11],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和IP,敢于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与时俱进,增强平台内容的知识性和吸引力,同时加强对主流平台的传播和推广,扩大平台的辐射范围和影响人群规模。

(二)依法治理: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针对网络空间乱象,必须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一,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制,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12],坚持用法治手段约束和规范网络主体行为,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第二,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用信息收集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防止各种有害信息在网络中肆意传播。建立预警机制,以便在问题出现时能够做到精准应对。最后,要用对导向推动社会向上,为网络青年群体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成为用户常态化行为而非平台专项行动,让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成为网民群体的共同追求[13]。

(三)情感认同:注重公民理性培育与政治素养提升

要深化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必须夯实网络空间这一情感交融的重要阵地[14]。要让增强民众情感认同的基点立足于现实生活,要统筹好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消解民众负面情绪,不断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发认同。倾听网民的心声,搭建网络民意反映渠道,让人民的合理诉求能够被听到,努力提振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声音。此外,要注重公民理性培育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只有网民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认知能力,才能对网络空间的“是非曲直”进行独立公正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因此,要不断强化主流价值理念与政治文化的教育、宣传与传播[15]。

四、结语

网络空间作为新的意识形态传播场域,是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必争之地。对于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诸多困境,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和新媒体传播技术,加强思想引领,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乱象,严厉打击网络空间违法犯罪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夯实网络空间这一情感交融的重要阵地,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 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 阎国华,韩硕.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与促进策略[J].探索,2022(4):171-184.

[4] 陈世武.论网络论坛传播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4):181.

[5] 蔡翠红.社交媒体“算法认知战”与公共外交的新特点[J].人民论坛,2022(13):21-25.

[6] 廖丽金.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83-88.

[7] 刘焕明,范静.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21,29(8):64-70.

[8] 骆郁廷,靳文静.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机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4):103-109.

[9] 郑智超.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网络渗透: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考量[J].理论研究,2019(3):55-62.

[10] 廖丽金.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其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61-65.

[11] 于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向态势分析: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4(1):3-9.

[12] 张涛,叶帆,高继华.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國轻工教育,2023,26(2):9-15,22.

[13] 周敏.青年群体助力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2(19):64-66.

[14] 吕晓琴,吴学琴.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的内在特性、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J].理论界,2023(6):31-37.

[15] 吉鹏.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建构困境与提升路径[J].理论导刊,2023(7):60-67.

作者简介 李锦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玉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