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脉络、理论特质和实践基础

2024-03-29 22:00
南都学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陈 柳 钦

(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142)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1]。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懈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中国共产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四个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逐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体系。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以“中国式”和“新”两个定语界定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一表述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6这高度概括了中国实践和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及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和总任务,提出了从百年党史追问历史任务、以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4]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即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思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简单嫁接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之上的,其生成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脉络、理论特质和实践基础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百年大党不断探索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完整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长期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接续探索的历史性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 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2]这一判断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五千多年文明养分的吸吮,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三百年,让12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创造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西方一些人据此认为,“西方”是衡量发展中国家道路、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标准。东西方的发展差异,被扭曲为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落后与先进的对立。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全球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与欧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毫无疑问处于愚昧落后的“中世纪”,而经历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跨入工业时代,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化毫无疑问是以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以工业革命、殖民掠夺、全球化、帝国主义等为手段,以广大亚非拉地区人民被奴役、被掠夺为代价开启和实现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经济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经济社会落后与长期战乱之困。毛泽东将近代中国社会之衰退概括为“社会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5]308。这意味着,当时之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就必须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与经济技术现代化。在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开启的中国现代化,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的现代化分析框架,涵纳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自主创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翻版,也不是一些新兴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而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的自主创新的现代化的新版。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脉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黑暗使人渴望光明,苦难使人长怀壮志。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下,中国人民坚毅地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掀起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劫难,各种政治力量接连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仁人志士们不断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到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再到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皆因领导力量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制约而屡失现代化机遇。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才有了“主心骨”,对现代化的探索也逐步走上“正轨”。引领与推进现代中国发展方向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萌芽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结合我国实际,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格局,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毛泽东带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运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和矛盾运动的认识,系统阐明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和构想,以工业化建设作为基础,逐步改变中国农业国的陈旧面貌,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工业化国家这一阶段目标的确立,使中国的现代化有了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实践的正确方向。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现代化的内涵,把现代化等同于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业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辟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国家现代化新道路,确定了复兴中华文明的目标。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式起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鉴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学习优先发展重工业加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迅速打下了工业化基础。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但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在概念范畴上更为广泛,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多个领域。在“以苏为鉴”的反思中,我国进一步探索“中国式工业化模式”,增加农业和轻工业投资比重,调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合理布局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等。同时,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从相对单一的工业化发展为“四个现代化”,在曲折探索中,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1956 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又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党章总纲。这标志着在1956年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四个现代化”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涵,逐步形成了重点性与全局性兼顾的现代化战略布局,创造性地奠定了后发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解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解决了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为社会主义的文明追求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环境和条件。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亟须回答“现代化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人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与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用“小康”定义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水平,求真务实地提出分“三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性拓宽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意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勇于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具体制度的弊端,不断以改革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逐步推进中不断提升和发展,既有长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道路,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为追求社会主义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矛盾、新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时还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化”目标。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推进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步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部署,即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并将其概括为五大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五个现代化”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既彰显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意蕴。“五个现代化”各具内涵又互相影响,形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内涵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明确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新时代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献[7]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并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12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为全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进行全局谋划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并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创造性开辟后发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西方单一现代化模式论的破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8]。

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7]16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论断并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思想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超越和摆脱西方束缚中国的现代化旧道路;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不可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特质。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启蒙于洋务运动,经历了“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三次变革,都以失败告终,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失败。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载体,遵循对内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财富掠夺的资本预演逻辑,这是导致人类社会长期陷入动荡、战争和各种危机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9]它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而绝非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提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明确了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根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0]在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很多制度都冠以“社会主义”的前缀,比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社会主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规定了这些制度的根本方向和性质。在前进道路上,制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天然呈现出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现代化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价值旨归明确、覆盖面广泛、涉及领域深入的新型现代化模式,它有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下以实现少数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产生了严重社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突出体现在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追求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切消极后果,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一切弊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非一时一日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型、成熟与发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探索的经验总结,汇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思考与智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5]310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普遍性、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性、个性特征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2]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注重中国的发展特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的引用和借鉴,一定要基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实际。邓小平同志用“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通俗而明确的比喻。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等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范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有效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从更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23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借鉴吸收人类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7]23这五个方面的特色反映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共进。人口规模大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目前,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 14 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的依据,决定了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在《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3]7,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框架愈加成熟、价值目标愈加明晰,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拓展延伸,更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论述的接续发展和传承创造。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之路。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14]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7]2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行,既来自这个理论体系把握规律性、体现必然性和富有前瞻性的科学结构体系、强大逻辑魅力、饱含人文关怀的价值正当性,更来源于它直面重大矛盾、生动解答现实问题、建设性推动问题解决的务实性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以其内蕴的科学真理性、革命实践性、开放创新性,指导党和人民不懈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扭转了民族命运、改变了人民面貌、推进了历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真理力量,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并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本逻辑从始至终都蕴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这决定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不单是工业化和民主化,而是围绕人的主体性所展开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并举的现代化,是能够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避免了资本对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扭曲。面对世界、时代、历史之变,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之路。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8]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性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新道路必然开辟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表达是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谱系和脉络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史可以发现,“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走向,始终以公共性为基本定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欧式现代化道路、苏联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也是其“新”之本质规定性。西欧式现代化道路和苏联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表明,在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论是遵循以资本为原则的单一主体性逻辑还是遵循以绝对权力为原则的无差别的抽象整体性逻辑,都无法有效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新道路必然开辟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表达是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则是谱写唯物史观公共性逻辑的纲领性文献。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反对单一主体性和同质化的抽象整体性,倡导个体与共同体协调发展,这一主张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内在统一[15]。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6]这一规律性认识和体悟,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艰辛奋斗历程中得来的。这一规律性认识和体悟,既体现为理论的清醒,亦显示出历史的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的遵循和实践的指引。“历史前进的逻辑”,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客观规律。“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要适应时代需要,科学、辩证地认识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顺势而为。这个前进的逻辑、发展的潮流,从根本上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证明,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现代化之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1)引文出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ldhd/2013-12/26/content_2554937.htm?eqid=ec7900ab00016cc300000006645b8f0f。非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是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道路。帝国主义所允许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增殖而非损害资本的超额利润为限度的现代化道路,是作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附庸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历史表明,走非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不了真正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肇始于鸦片战争,是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后被迫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中国近代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尝试,但结果都失败了。独立自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真正根据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本国的具体实际探索现代化道路。立志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3]8事实充分说明,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更无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功,是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既不同于欧美模式又区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新道路,其成功之处在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了马克思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回答了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问题,在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逻辑进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汲取了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有益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又超越了既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现实国情而走出的一条现代化新路[17]。

三、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任何理论或科学论断的形成与发展均深刻根植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8]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活动,必须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西方率先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但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样式。西方现代化道路并没有结束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西方的现代文明并不构成历史的终结。自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潮流而惨遭列强侵略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走向世界前列、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愿景。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社会各阶级虽都曾进行过艰辛探索,但都因未能找到正确的领导者和道路而陷于失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则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从纵向看,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生成和展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国的救国方案,追求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但最终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横向看,顺应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要求以应对和解决面临的国内外问题与挑战,是中国式现代化契合时代精神的直接原因。与西方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选择的是政党主动引领型的现代化路径,主要依靠拥有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集中资源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后发外生追赶型现代化,其现代化过程呈现典型的 “时空压缩”景象,体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特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践中生成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的全新道路,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就现代化途径方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采取一条通过赶超战略实现加速完成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后发国家现代化优势,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从传统农业国转型到现代工业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突出问题,摆脱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7]25通过“并联式”叠加超越发展,我们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的“弯道超车”。

实践是根植于不同国家自身的历史和实际的,要由实践出发发现真实问题。任何理论或科学论断的形成与发展均深刻根植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论断的形成,就是来源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道路遵循。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首要任务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应对考验、战胜风险的能力。针对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事业的有序衔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践征途不仅注重扎根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印记,也注重彰显社会主义原则和要求,同时又将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阶段性与发展目标的递进性协同起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实践原因,也自然构成了该道路形成的实践逻辑。

当前,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客观数据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就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彰显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从现实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日益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我们只有立足于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练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19]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6]。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20]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即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思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1]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举旗定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巨大的实践伟力。近代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只有把“现代化”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使两者结合成为现实力量,并确保其在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实践中推动中国这艘巨轮继续行稳致远。

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历史的普遍趋势,还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文明特征的历史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绝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现与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口等资源禀赋做出的正确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7]28。这些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提出的,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以铁的事实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行、中国式现代化好。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受了长期实践检验的历史必由之路。从领导主体的实践要求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从方法论的实践要求上看,坚持系统观念是顺应时代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方法。从风险防范的实践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树立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从人的发展的实践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人类进步事业的实践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实践运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直坚持、努力实践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历史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化解矛盾危机的庄严承诺,也是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大势、贡献中国现代化实践方案的必然选择。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国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现实要求的根基上确立展现时代精神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克服了以牺牲或依附他国来实现现代化的弊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2]。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