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2024-03-30 08:26苏秀琼刘佳佳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362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亲儿童心理社交

苏秀琼 苏 静 刘佳佳 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362000

留守儿童为我国特色儿童群体,因我国发展速度过快及长期城乡二元制导致大量农村儿童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而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几乎没有多余精力照顾及教育儿童,因而将儿童留守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抚养[1]。留守儿童群体占全部农村儿童30%,其中6~11岁儿童可占同年龄段农村儿童50%[2],儿童时期父母陪伴及教育的缺失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可造成巨大影响,多表现出自卑、焦虑、孤独、性格缺陷、交流障碍、行为举止粗俗、渴望引人注目等问题,即使长大成人也仍然难以消除其影响[3]。而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较复杂,不同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何尽可能避免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及问题行为出现成为目前教育重点之一,本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不同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2年9月我省自然行政村范围内随机抽选2所小学进行有效问卷填写并回收的留守儿童558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11岁;(2)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符合留守儿童标准[4]。排除标准:(1)父母去世或离异再婚;(2)问卷内容填写不全;(3)问卷内容填写字迹模糊难以辨认;(4)问卷填写答案具备一定规律性;(5)失聪、失语或残疾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6)家庭贫困无法保障最低生活质量。根据问卷填写情况将观察对象中父母仅有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抚养儿童归为单亲留守组(n=270),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不具备抚养能力儿童归为双亲留守组(n=288);将观察对象中仅接受学校教育,放学后家中无交流或交流较少儿童归为学校教育组(n=317),接受学校教育同时放学后家中进行交流教育儿童归为家庭教育组(n=241)。根据问卷中基本项目部分填写情况,收集并整理四组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点等相关一般资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备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儿童相关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随机抽取我省自然行政村范围内小学2所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6~11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BCL量表包含基本项目、社交问题和行为问题3个方面。基本项目包含儿童及家长相关基本信息,不属于计分内容;社交问题包含近6个月体育爱好、与家长交流情况、与同学交流情况等7个条目,每个条目各3个选项,即经常如此、偶尔如此、从未如此,依次记为0分、1分、2分,共计14分,相加得出此部分总分,分数越高代表儿童社交问题越小;行为问题包含近6个月说脏话、暴力行为、残忍、睡眠质量差等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共113个条目,每个条目各3个选项,即经常、偶尔或无,依次记为2分、1分、0分,相加得出此部分总分,分数越高代表儿童行为问题越大,将此部分总分≥40分者计入问题行为检出[5]。(2)少儿心理健康(MHS-CA)量表:量表包含感觉、注意力、记忆力、自尊自信等24个条目,每个条目各7个等级选项,共计168分,分数越高代表儿童心理状况越健康[6]。并于2个部分量表前段增加简略易懂文字说明。本研究共计发放上述内容问卷600份,要求填写时间不超过1.5h,遇难以理解问题可询问班主任或在场调查人员,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回收率93.00%。

2 结果

2.1 不同家庭环境儿童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比较 单亲留守组儿童社交问题、MHS-CA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双亲留守组,且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双亲留守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家庭环境儿童CBCL量表及MHS-CA量表比较

2.2 不同教育方式儿童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比较 学校教育组儿童社交问题、MHS-CA量表分数显著低于家庭教育组,且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家庭教育组(P<0.05)。见表3。

表3 不同教育方式儿童CBCL量表及MHS-CA量表比较

3 讨论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多因安全感缺失产生自卑、焦虑心理,同时因缺乏关心可能导致性格敏感多疑,招致同学欺凌,社交能力下降并逐渐演变出攻击性行为或残忍行为,如任其自由发展,成年后可能出现犯罪行为,危害自身身心及社会安全。由于社会结构及发展问题,大多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可通过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调整降低其对留守儿童伤害。

留守儿童因缺乏与父母交流及教育机会,交流及处事待人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且可能因孤独导致沉默寡言,拒绝与同学交流,交流机会减少,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使留守儿童均一定程度出现社交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关爱,安全感缺失,可能引发其不良情绪,又因缺乏父母教育引导,多数留守儿童无法正确排解不良情绪,可能演变为攻击性行为或残忍行为,提高留守儿童成年后犯罪可能。本文结果显示,单亲留守组儿童社交问题分数显著高于双亲留守组,且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双亲留守组,提示得到一方父母抚养留守儿童社交能力及规范行为能力较无父母抚养留守儿童更强。探究原因,双亲留守组儿童主要抚养人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行动能力下降,照顾自身及儿童之余没有精力解决留守儿童社交中遇到的问题,双亲留守组儿童因其本身缺乏正常社交知识,遇到问题后无人进行正确引导形成心理创伤,使其愈发偏离正常社交方式,出现不良情绪并难以自行排解,且无父母陪伴可能导致同学欺凌,进一步恶化其社交环境,最终引发严重社交及行为问题[7];单亲留守组儿童出现社交问题后可通过与父亲或母亲交流得到心理疏导,减少儿童不良情绪及心理创伤,进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解决社交问题,提高社交能力。本文结果显示,学校教育组儿童社交问题分数显著低于家庭教育组,且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家庭教育组,提示放学后接受家庭教育儿童社交能力及规范行为能力较无家庭教育儿童更强。探究原因,学校教育组儿童仅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而老师心理教育辅导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满足留守儿童陪伴及交流需求,且学校教育组儿童回家后仅接受抚养人喂养,交流机会过少,可能导致儿童性格敏感、沉默寡言,引发内向型行为问题,阻碍上学过程中与同学正常社交,进一步减少社交机会,形成恶性循环[8];家庭教育组儿童放学后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得到交流机会及陪伴,减轻其孤独感并满足被关心心理,矫正留守儿童性格,同时充足家庭教育还可及时矫正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保障其社交能力及行为规范。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可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长期处于此类消极情绪状态中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抑郁或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内向儿童可能发生自残甚至自杀行为,外向儿童可能发生冲动、暴力行为,严重危害留守儿童生命健康。本文结果显示,单亲留守组儿童MHS-CA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双亲留守组,提示得到一方父母抚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无父母抚养留守儿童更好。探究原因,父母较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陪伴感及亲切感更强,儿童更愿意进行倾诉,排解不良情绪更及时,效果更好,同时留守儿童遭遇同学欺凌后可寻求父亲或母亲解决问题,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感及自信[9]。本文结果还显示,学校教育组儿童MHS-CA量表分数显著低于家庭教育组,提示放学后接受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无家庭教育儿童更好。探究原因,学校教育组儿童仅接受学校老师教育,老师因教育方式及时间有限,无法与留守儿童达成亲密关系,留守儿童很难从老师处获取足够安全感,易产生性格扭曲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家庭教育组儿童通过放学后抚养人教育过程与抚养人建立亲密关系,提升其陪伴感、安全感及自信,矫正其性格,避免心理问题出现[10]。

综上所述,双亲均外出务工及家庭教育缺失可导致留守儿童社交能力降低,问题行为增多,心理发育不健康。为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应尽量保证父母一方进行抚养及家庭教育,必须双方外出务工家庭可要求主要抚养人尽可能提供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双亲儿童心理社交
社交之城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社交距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举世无双
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St-alt-MA)-b-PAA的自组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