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

2024-03-30 08:38孙玉晶
学术交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耕地高质量转型

唐 莹,孙玉晶

(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沈阳 110000)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耕地利用功能的优化转型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是指在时间维度上耕地利用多重功能的动态演变过程,其转型与演变是随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户需求变化而不断衍生的结果,因此,耕地功能转型需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及国民观念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1]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耕地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耕地利用生产功能发展。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发展开始构建以种植业为基础、服务型产业为主导的包含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的多层次产业体系,优化传统乡村产业结构,拓展耕地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因此,剖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将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议题。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涉及耕地多功能研究。围绕耕地组成结构和整体特征探讨耕地功能的结构性转变,由生产功能深拓至生活、生态、文化、景观等领域。[2]回溯文献,关于耕地多功能转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耕地多功能的内涵[3]、驱动机制[4]、地域功能分区[1]以及各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5]等方面。另外,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发展中应重点关注乡村自然禀赋[6],从发展“六头经济”[7]、构建嵌入机制框架[8]、支持地区优势产业[9]、推动乡村旅游[10]、拓展农村电商[11]等多方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以达到城乡协调目标,实现共同富裕。[12]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要素,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3]、粮食产业安全保障[14]过程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当前学界在解构乡村产业对耕地利用的影响机制中,研究方向主要以耕地利用数量[15]、质量[16]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为主,研究关系尚聚焦于耕地利用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17],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相对阙如。 因此,本文以“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景观功能”为耕地多功能逻辑主线,剖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利用功能的优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为进一步保护农业生产基底环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功能优化转型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研究机理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直接效应

乡村产业效益提升保障耕地利用的生产功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财税政策与金融扶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8],促进耕地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7],保障耕地生产功能。在财税政策方面,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补贴金,执行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并将耕地生产配套设施、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纳入农机产品购置补贴范围,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组织在耕地生产中的发展。在金融扶持方面,通过构建全方位农业农机信贷体系,发挥农业信贷对推广农业机械的作用,与此同时,畅通农机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投资,支持以农机产品有市场、农机项目有前景、农业技术有竞争力为特征的农机企业发展,提高耕地生产机械化水平。财税与金融政策的出台为提高乡村产业效益提供了保障,进而促进耕地利用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功能的拓展。

乡村产业融合保障耕地利用的生活功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构建完整的农村产业链条[8]实现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户生活水平提升和种植业从业人员结构优化,保障耕地生活功能。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配套政策完善三方面构建农产品加工体系,从而反哺农业生产,提高农户耕地利用积极性和耕地生产收益,提升农户整体收入水平,发展耕地生活功能。在完善产业链方面,通过发展特色食品业、特色手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乡村生活服务业等多维度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集中于耕地生产的大规模从业人员开始流动与分化,精简高质的种植业从业人员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而流向其他产业的农业劳动者提高了收入韧性,农户生活水平提高,耕地生活功能得以发展。

乡村产业可持续性保障耕地利用的生态功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与节能减排固碳理念提高乡村产业可持续性,提升耕地生态承载力并控制碳排放,保障耕地生态功能。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方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绿色生产用地,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拓宽耕地生态承载能力阈值。同时,以耕地绿色生产环境为基础,凸显农业生态附加值,挖掘耕地可持续性经济效益,促使耕地生态功能的长远发展。在节能减排固碳理念方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合理管控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降低化学品过量消耗导致的碳排放量增加,同时,使用高科技产品代替高柴油耗费量农业机械,减少柴油过量消耗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节能减排固碳理念将“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耕地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利用高效、技术进步、生态平衡的低碳化生产体系,保障耕地生态功能。

乡村产业创新保障耕地利用的文化景观功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乡村特色文化[19]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创新,促进耕地景观美学水平和多样化种植水平提升,保障耕地文化景观功能。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方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要素和美学艺术相结合,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特色产业和区域耕地景观,为耕地文化景观功能发展奠定特色文化基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健全的乡村路网、发达的电网设施、完善的水利设施和全面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创新奠定了设施基础,并以扎实健全的基础设施保障耕地多样化种植美学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耕地文化景观功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1: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提升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水平。

(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地理学第一定律表明:事物具有整体性,并且相近事物更相关。[20]这一定律为探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空间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所谓空间作用机制,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可以带动政策执行中的各类生产要素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跨区流动,从而形成政策实施效果统一聚集区,并且地理距离越近的地区政策要素流动效率越高。因此,地理临近区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较好的地区来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使本地区高水平的生产技术、专业人才、乡村资本等政策实施要素进行跨区辐射,以促进周边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发展,形成政策效果聚集区域。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较差的地区来说,在全国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较差会促使该地区向周边发展较好地区进行政策援引与学习,尤其是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较为一致的邻近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水平提高会实现积极的政策溢出效应,从而促进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区域性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地区间各类要素进行流动与交换,在促进本地区耕地利用优化转型过程中,也会对周边地区的耕地利用转型产生优化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2: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研究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空间计量模型来探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其中,空间自相关检验是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一般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来反映空间依赖性[21],Moran’s I计算公式:

(式1)

式中,Yi为第i个省份的观测值,n为截面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用以衡量变量间的空间相关。莫兰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指数大于0时表示存在正相关,小于0表示存在负相关,等于0时表示不存在自相关。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设立空间权重矩阵,用以衡量变量间的空间相关。为了识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地理空间影响机制,本文采用基于地区经纬度的地理距离矩阵作为空间权重W。为充分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Yit=ρwijyit+Xitβ+θwijXit+εit

εit=γwijεit+μ,ε~N[0,σ2I]

(式2)

式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wij为n×n维空间权重矩阵;β为X的相关系数;ρ和θ为空间相关系数;γ为空间误差系数;μ和ε为随机误差项,且ε服从正态分布。当ρ≠0、θ=0且γ=0时选择空间滞后模型;当ρ=0、θ=0且γ≠0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当ρ≠0、θ≠0且γ=0时选择SDM模型。

(二)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在新发展阶段,耕地利用在产品供给、品质生活、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在释放新的价值,要抓住农业农村资源价值重塑的历史机遇,激发农业生产新活力。当前,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正是农业生产多种功能、耕地利用多元价值的重要体现。据此,根据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内涵特征[22],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23]和文化景观功能四个维度入手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解释变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一纵一横”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一纵,就是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发挥乡村食品供应功能,将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一横,就是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发挥乡村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将农业向休闲、旅游、养生、文化、教育拓展。综上,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因地制宜、丰富多样,难以采用固定指标进行综合衡量。因此,根据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并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21],将研究视角落实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结果上,通过衡量产业效益、产业融合、产业创新、产业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发展水平综合表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指标具体详见表2。

表2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变量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①自然环境保护状况,以建设自然保护区数量来表示;②农业效益水平,以农业总产值来表示;③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来表示;④总人口,以总人口数来表示;⑤乡村公路设施发展水平,以农村公路建设里程来表示。

(三)数据来源、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主要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等或经计算整理得出。为了消除数据量纲差异对统计结果造成的影响,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详见表3。共线性诊断结果VIF值(为4.16)远小于10,故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证明样本数据统计质量较好。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检验

(一)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通过熵值法测算2011—2020年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来说,研究期内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指数呈上升趋势,均值从0.183上升到了0.260,表明中国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来说,研究期内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均值从0.101上升到了0.154,表明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增强。

表4 2011—2020年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战略实施进程,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水平的提升。

(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空间计量分析

1.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分别对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从表5中可知2011—2020年,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且大部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特征,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现象。

表5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

为进一步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空间相关程度,本文绘制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指数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局部莫兰散点图,如图1、2所示。限于篇幅,仅汇报2011年和2020年的结果。其中数字1~30表示中国30个省级区域,数字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省份顺序依次排列。 从图1、2中可知,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莫兰指数所对应的点大多分布在第一、三象限,说明各省份在局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效果,即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较高(低)的省份其相邻省份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也较高(低)。同样,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较高(低)的省份其相邻省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较高(低)。上述莫兰指数及显著性检验、莫兰散点图等结果证实,有必要从空间维度探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

图1 2011和2020年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莫兰散点图

图2 2011和2020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莫兰散点图

2.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性,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作用方向和程度大小。因此,要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第一步,LM检验。如表6所示,4个检验均拒绝了原假设,说明本文所选样本数据具有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自相关双重效应。由于SDM模型可同时兼顾这两种效应,提高了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初步判断选择空间杜宾模型(SDM)是合理的。 第二步,模型对比。首先,对SDM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如表7所示,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其次,对SDM模型进行时间、地点与双固定效应检验,检验结果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同时,双固定模型中的Log-likelihood值(858.1037)比时间固定模型(507.0584)、地点固定模型(840.8578)更大,故选择双固定效应模型。最后,检验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SDM模型是否优于双固定效应的SAR模型和SEM模型。双固定效应SD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最大,因此选择双固定SDM模型。 第三步,LR检验。对双固定效应SDM模型进行LR检验,检验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可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如表7所示,LR检验指标值分别为32.35、29.92,P值均小于0.01,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空间杜宾模型不会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 综上所述,应选择双固定SDM模型。

表6 检验结果

表7 模型回归结果

3.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7中SDM模型的结果可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表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水平提升,研究假设H1成立。为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乡村产业长足发展,凸显了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耕地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载体,在乡村产业的强化与拓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具体来说,乡村产业基础保障功能的强化推动产业效益提升,耕地利用生产功能发展。乡村农产品供应作为产业基础保障,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率先进行生产改革。一方面,乡村农产品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所需,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基本供应。另一方面,乡村农产品作为产业纵向发展的原材料,在农产品加工和工业生产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强化乡村产业基础保障功能。乡村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方式得到优化改革,推动耕地利用方式更新完善,实现耕地生产功能的优化与发展;与此同时,乡村产业拓展推动乡村多元价值彰显,耕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景观多重功能优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在于产业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在政策指导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内生驱动下,耕地种植业纵向延伸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创建等链条产业,同时,在横向拓展中与乡村旅游业、文化传承产业、乡村服务业、新农村电商产业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耕地利用功能优化转型。

同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表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即本省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邻近省份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假设H2成立。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可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可以带动各类生产要素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跨区流动,从而形成政策实施效果统一聚集区,并且距离越近的地区政策要素流动效率越高。因此,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具有空间溢出作用机制。

由于SDM模型的回归系数不能反映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直接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且模型空间自回归系数rho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可以进一步分解Wx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情况。因此,本文参考Le Sage和Pace[26]提出的偏微分法,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系数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其中,直接效应是本省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本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作用,间接效应则是本省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相邻省份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总效应即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加总。空间效应分解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空间效应分解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均为正值,表明本省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仅对本省份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还对邻近省份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再次说明研究假设H1、H2的结果稳健性。

(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稳健性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数据结果更加严谨可靠,需要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方面,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将基于经纬度设定的地理距离矩阵替换为较为简单的空间邻接矩阵,从不同角度识别变量间基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结果稳健。

表9 模型回归结果

另一方面,替换解释变量。由于测量误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有可能导致回归结果有偏和不一致等情况,因此替换核心自变量。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替换为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衡量的方式,详细刻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成果。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结果稳健。研究假设H1、H2均成立。

(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维度异质性分析

按照文章概念界定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为产业效益、产业融合、产业创新、产业可持续性4个维度,分别探讨其对耕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景观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路径。表10展示了维度异质性回归结果。

表10 维度异质性

对于耕地生产功能来说,产业创新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创新能够显著促进耕地生产功能的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优化农产品供应方式,发展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多样化耕地利用产业,推动耕地生产功能的发展。同时,产业可持续性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可持续性在间接效应方面显著促进耕地生产功能的发展。乡村产业可持续性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区域耕地生产与利用方式的整体性优化,耕地生产功能水平提升。对于耕地生活功能来说,产业融合和产业可持续性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融合和产业可持续性水平显著促进耕地生活功能的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实现多层次、可持续目标,以绿色、低碳、生态化的生产理念实现乡村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产业融合化,发展耕地利用生活功能。同时,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在间接效应方面显著促进耕地生活功能的发展。乡村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区域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耕地利用的保障性功能进一步完善,耕地生活功能水平整体提升。

对于耕地生态功能来说,产业效益和产业创新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效益和产业创新显著促进耕地生态功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以生态化目标为指导,优化农产品供应方式、创新耕地生产模式,实现耕地绿色、低碳、生态化利用,推动耕地生态功能的发展。同时,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在间接效应方面显著促进耕地生态功能的发展。区域产业效益和产业可持续性水平的提高,是领先周边区域发展和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因此,邻近省份会进行政策援引与经验学习,迅速追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效果,从而形成间接效应影响机制。对于耕地文化景观功能来说,产业效益、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效益、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显著促进耕地文化景观功能的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提升产业效益、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水平,优化农产品生产方式、创新耕地利用模式,完善以乡村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为指导的耕地利用景观建设,推动耕地文化景观功能的发展。同时,产业创新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创新在间接效应方面显著促进耕地文化景观功能的发展。产业创新实现乡村产业的多样发展,并通过经验溢出为乡村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区域产业形态,推动耕地文化景观功能水平的综合提升。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其产业基础,在优化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探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理,本文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域的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水平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SD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①耕地功能性转型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说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了以耕地保护为基础的乡村产业纵向拓展与横向延伸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充分彰显乡村多元价值功能。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束协调推进区域耕地功能优化转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性保障政策,其实施范围的广泛性形成了政策效果束,全方位、多层次推动耕地利用多重功能价值显化。同时,政策实施可以带动各类生产要素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跨区流动,推动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最终实现耕地功能协调与区域协同发展。 ③乡村产业通过发展以产业效益为落脚点的农机技术、以产业融合为方向的耕地产权完善、以产业可持续为实现目标的生态技术、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文化产业,构建高质量多维发展格局。协调推进耕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景观功能优化,实现耕地利用功能转型。

(二)政策建议

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直接效应来看:第一,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优化耕地利用的生产功能。通过加大财政支持与金融补贴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保障体系,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信贷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发展,保障耕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第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创新,优化耕地利用的生活功能。构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知识产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体系,并通过产业创新与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进而促进耕地利用的生活功能提升。第三,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优化耕地利用的生态和文化景观功能。将绿色生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始终,从乡村产业入手改善乡村整体生态环境和发展理念,保障耕地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进而促进耕地利用生态和文化景观功能的提升。

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健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互馈政策体系,优化区域性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一方面,消除行政区划限制,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划分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产业与耕地利用政策。在耕地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重点关注乡村产业的纵向发展。形成以资源禀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创设品牌相融合的平原地区发展路径。在耕地生产环境较好的山区,重点关注乡村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以乡村景观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乡村服务、乡村旅游协调互馈的山区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发挥政策成果优良地区的示范作用,实现以政策效益为导向的经验溢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之后,许多地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开创性实施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耕地功能转型的有效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运用宣传手段充分发挥高政策效益地区的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实现有效的经验溢出。

猜你喜欢
耕地高质量转型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