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样态要求与实践路径

2024-03-31 15:38钱配配杨爱杰
高校辅导员 2024年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大学生

钱配配 杨爱杰

摘 要:精神生活是精神活动与精神状态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样态要求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面对部分大学生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不匹配、精神交往与精神享受不充分、美好生活需要与精神供给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满足大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擢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1-0024-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VSZ066)、2022年中央高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与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5245001)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類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人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人们对一定社会条件下精神成果的占有彰显了人的独特性与社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承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促进其成长成才不仅要关注他们发展的物质基础,还要注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深刻把握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样态要求,系统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建构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满足大学生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样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精神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活”,[4]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因其年龄和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个体生活特征,同时作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一员,又体现出某些共同的社会性特征。因此,理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样态要求,可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目标指向进行把握。

(一) 价值取向:强化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5]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没有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理想信念体现着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个人的综合发展。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既有利于大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也有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渗透,防止网络虚假信息和有“毒”文化的侵害,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提升校园文明程度,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实现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应从开展理论教育和推动榜样引领出发。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品德成为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帮助大学生积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 精神状态:向上向善,保持奋发有为

精神状态是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精神风貌的统一体,向上向善是真善美价值追求、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具象化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是要不断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促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气质。

在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保持向上的人生姿态。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命运前途与青年一代息息相关。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大学生应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摆烂”“躺平”的生活态度,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昂扬向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是遵守向善的道德规范。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意味着明德惟馨、择善而从、守正向上、知礼善行等。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关乎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是否风清气正、朝气蓬勃。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急剧调整,价值观激荡共存,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再加之现实社会生活当中还存在一些急功近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心理与认知造成了消极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困惑、焦虑、恍惚,甚至有的人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家应大力倡导向善的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德行。高校同时可以利用可信可学的榜样来感召、影响和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营造出一个充满向上、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三) 目标指向: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作为自然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還包括作为社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要实现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德育层面注重思想引领,不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红色文化浸润人心,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德育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在智育层面强化大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三是要在体育层面开展新生军事训练、举办运动会、“校园跑”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四是要在美育层面举办音乐会、开展海报设计大赛和文艺汇演等各种文艺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五是要在劳动教育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劳动教育的机会,例如清洁寝室卫生、打扫养老院、维护道路交通文明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高校要通过对大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分析,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以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之处,纠正其偏差,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良好个性,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面临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对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多是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但随着流量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在无形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总结起来,大学生群体在精神生活层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不匹配

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忽视和否定社会价值,把能否满足自我需求和满足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在实现价值的手段方面动歪脑筋,逐渐功利化,导致自身精神生活虚无,最终促使个人走向工具化和世俗化。在道德信仰上,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追求“佛系”“躺平”“摆烂”,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不上心,沉迷于吃喝玩乐和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在价值目标上,有的大学生呈现出一种倾向,由注重集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从奉献转向了享受,成了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认知和观念行为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导致大学生逐渐失去自我,出现一系列道德失范、精神生活贫乏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 大学生的精神交往与精神享受不充分

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社会群体,也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人与人在精神层面的交往,实现个人的情感寄托,达到精神享受的境界。精神交往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大学生情感寄托和精神获得的具象化表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群体需要和室友、同学、老师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展现不同的人格魅力,但由于家庭差异、性格不同,他们往往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影响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盛行,“社恐”“社牛”“i人”“e人”等话语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交往的普遍认知,这些话语也是大学生在精神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符号化分类。带有这些标签的大学生在精神交往上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具有“社恐”标签的大学生害怕人际交往,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只有独处才会带来快乐和心安,其他一切的社交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发生的。被动交往会让这类大学生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在精神生活层面缺乏获得感,导致精神交往与精神享受不对称。而“社牛”大学生在和陌生人社交的时候,没有任何心理包袱和压力,彻底放飞自我,但这类群体在面对“社恐”人群或者是正常交往的普通人群时,会给对方带来困扰,使对方陷入被动的局面,造成双方的尴尬。不管是带有“社恐”还是“社牛”标签的大学生,都会在人际交往时陷入被动的局面,产生不情愿的交往,给交往双方都带来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阻滞双方精神生活的发展。

(三) 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精神供给不对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高品质的生活,高品质的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生活高质量发展,还要求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这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手机软件的兴起,娱乐至上、受众狂欢的社会泛娱乐化思潮被大肆宣扬,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呈肤浅化庸俗化趋势,这给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场域,不断挤压和侵蚀主流文化的在场空间,导致网络市场主动迎合非主流文化,生产低质量的文化产品,使缺乏自制力与判断力的大学生群体偏离主流价值取向,形成非主流审美惯性。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甚至部分大学生还会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导致精神生活困乏与精神萎靡。譬如,有的大学生偏离主流价值取向,追求明星八卦、网红直播,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迷恋推崇,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以娱乐享受和虚无价值作为评价标准,以对经典文化和英雄人物进行“恶搞”“戏说”“解构”为审美情趣,以审丑替代审美,降低价值追求。精神产品供给的庸俗化与娱乐化逐渐内化为部分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导致他们对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与现实的资源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匹配错位和脱节等,最终偏离身心发展的正确轨迹。

三、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不断推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主流价值观引领、高质量教育和文化供给等方面积极努力,探索大学生精神成长规律,激发其内在主观能动性。

(一) 以信仰铸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信仰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和人民幸福,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体在生产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体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9]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推动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高校要组织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参与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精神需求、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在文化产品生产上,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生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完善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高校创办科技展览、举行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期刊、设立读书文化亭等,举办社团文化节、毕业晚会和开设学校广播电台等。高校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美丽和谐的文明校园。在网络意识形态上,高校要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思想文化建设。高校网络社交媒体建设的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新媒体建设过程中,要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清朗向上的网络空间,为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 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恩格斯认为,人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造出来的”。[10]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群体在追求个体发展中,在物质世界的影响下,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产物,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离不开其本身的创造创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不断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提升文明自觉和道德水平。在个人思想层面上大学生要学会“慎独”,在没有外界的监督下,也能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校园美德。社会要帮助大学生自觉激发内生动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开展自我批评,提高心理素质,主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融合在一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父母要注重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平和的心态和处事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大学生还要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和校园文明建设,在组织、管理和参与文化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大学生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高校还要激励催化大学生奋斗进取的内生动力。大学生群体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是最为显著的,推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需要着重培养他们在文化创造方面的自主性。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高校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文化创作中展现自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创作,要通过征集微视频、动漫、摄影等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创作的热情,培养并增强其主观能动性。

(三) 以需求赋能,满足大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教育是实现内生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们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高质量教育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高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协同推进。高等教育不仅强调对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养和传授科学知识,因材施教,使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和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且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致力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要推进“五育并举”,补齐短板,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始终围绕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教学经验不断滋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重视大学生“德”行,针对个别大学生出现的精神偏差和异常行为要加以引导,循循善诱,久久为功。其次,高校要坚决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随着大学生的不断成长,大学生群体面对的压力和问题越来越多,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行为偏差和认知障碍,甚至导致某些学生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减少精神压力,高校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个人和团体心理辅导咨询等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建立“一生一档案”,及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用,多方面多举措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最后,高校要全面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高校要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真知,引导学生实干苦干,求真创新。高校要依托社区志愿服务打造实践育人的“新高地”,通过社区“下单”、高校“接单”模式,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例如高校和社区联合举办植树节活动、文艺汇演活动、守护交通安全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实践活动,能提升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拥有精神获得感和充实和谐的精神生活。

(四) 以文化人,擢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13]文化作为载体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激励,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实现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为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提供精神滋养。

一是高校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元”。新时代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元”,其核心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实、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防范不良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增强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二是高校要以革命文化“育”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在新时期焕发了勃勃生机。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对于解决大学生以“摆烂”与价值虚无等为代表的精神颓废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心,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高校要着力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让革命精神成为鼓舞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三是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脉,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等内容,对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推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运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2][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4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4]孙迪亮,张学亮.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样态要求与建构逻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3(01): 51-60+165.

[5][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5,84.

[6]卜梦凡,陈华,胡明明.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生成逻辑[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5):17-22+84.

[7]张烁,王晔.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9]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24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6.

[11]新华社.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EB/OL].(2020-01-21)[2023-1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21/c_1125489037.htm.

(责任编辑:田丹丹)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之歌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